在小時候經常看的港臺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青天大老爺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登場,然後以雷霆之勢碾壓那些地方作死官員。每當看到這一段,都感覺非常解氣,但每當在這個時候,我們都會聽到一些比較有趣的詞,例如一品大員,例如欽差大臣。
由於電視劇對我們的影響很大,所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一品官員是朝廷裡面最大的官,但是這個官可以由皇帝的心意隨意賞賜。而且有趣的是,一個普通的人,只要透過皇帝的提拔,可以坐飛機一般成為一品官。
那麼問題來了,在港臺劇中,經常登場的清朝一品官到底是否真實存在呢?他們又到底屬於哪些官員呢?
相信喜歡歷史的讀者多多少少都瞭解到,自古以來,無論哪個朝代,貪官猶如過江之卿,滔滔不絕,而清官如鳳毛麟角,極其稀少,這是因為科舉制的存在,讓越來越多百姓容易當官,這些人學識自然是翹楚,但對於金錢的抵抗力完全是零,科舉制的確讓許多天才得到相應的待遇,也讓橫跨幾千年計程車族成為過眼雲煙。
然而,不知道各位讀者有沒有注意到,歷朝歷代除了貪官多、清官少,還有許多官職也特別少,比如清朝的“正一品”官職,全國加起來一個只有七個。
清王朝的正一品官職,是屬於級別非常高的那種,我們看電視劇的時候或多或少都瞭解到清朝官員制度,清朝官員制度大致的概括為九品十八級,每個官級都有正、從,相當於現如今的正副,比如處長和副處長,越往上的官級越不容易晉升,自然人數也就越少。
尤其是古代王朝,給予官員權力過大的話,很容易造就權臣,亦或者造成社會動盪,造成權臣大家觀看歷史文獻時,經常會看見皇帝給予臣子權力過大時,這些臣子就會欺上瞞下。
更有甚者,會暗自行兵變之事,除了這些外,權臣也不能太多,先不說皇帝養不養得起,比如說一品,一品官員俸祿非常的高,然而除了這些外,很多一品官員會成為貪官,有一個一品官員,老百姓被搜刮的怨聲載道,再多一個,只怕連苟活都苟活不了了。
不過話說回來,清朝畢竟是從興盛到滅亡,沒有出現過一個昏庸之君的王朝,對於權臣的管控那必然是首屈一指的,清朝時期的正一品官員大多數是榮譽稱號,亦或者死後追封,實在不行那就會被清朝皇帝限制權位。
首先就是榮譽稱號類的,這類官職大多數叫太師、太保、太傅,從地位上來講,這三類職位是和皇帝看人爽不爽有關,比如太傅,他這個職位的主要作用就是教幼帝、太子的,掌控這禮法的制定以及頒佈,然而這種權力太過於強大,在秦朝時,就慘遭削弱,只讓他教太子,而不去掌控禮法制定與頒佈,這三個職位也是小說、影視常說的三公。
不過,清朝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初期的時候,對於權柄的管控有許多的不足,比如清朝初期順治帝留下的四位輔政大臣。
分別是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以及鼎鼎大名的鰲拜,他們當時的地位可以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然而因為鰲拜的居功自傲,並且幾次三番的藐視皇威,導致其他三位輔政大臣,全部被牽連,至於太師、太傅這些就淪為榮譽職位了。
第二種就是大學士,清朝電視劇提到的“三殿三閣”,說的就是大學士,比如左宗棠在擔任陝甘總督時,就被授予大學生職權,讓他可以調兵遣將、處理戰事,值得注意的是,清朝軍機處的設立就是為了分攤大學士權力,當然如果是皇帝的寵臣,那也有可能會出現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同頭銜的大臣。
其次就是宮內的侍衛大臣,這個權柄是屬於武將的,掌管的是宮廷安全,統御皇宮禁衛軍的存在,要知道,皇宮禁衛軍可是保衛皇帝的屏障,如果不給予這些人地位,那無疑是讓他們心中氣憤,堂堂一方武將,整天沒日沒夜守護皇帝的安危,到頭來還比那些玩筆桿子的文臣低一頭,給誰都不喜歡。
當然,這也只是小編根據心理學說的,作為皇帝的近臣,要是心裡敢有半點怨言的話,第二天就會被夷三族,不過清朝的近衛大多數是從八旗子弟選擇的,還是正黃旗、正白、鑲黃這上三旗,比如索額圖、納蘭明珠這些人,就是上三旗選舉,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
這三種官職都有正一品官職,加起來共有7個,所以說,不要被清朝電視劇給矇騙了,成功往往屬於少數人,正所謂“三品以上為貴,三品以下為官,六品以下為百姓,九品以下為庶民”。
大清各級官職和職能一覽表
大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康熙皇帝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遊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禦、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 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禦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 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 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 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 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 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 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 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臺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遊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 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 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 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清朝的後宮分為九個等級 : 皇后 (正室) X 1 (可分宮女10人) 皇貴妃 (大姨太) X 1 (可分宮女 8人) 貴妃 (二姨太) X 2 (可分宮女 8人) 妃 (三姨太) X 4 (可分宮女 6人) 嬪 (四姨太) X 6 (可分宮女 6人) 貴人 (五姨太) X 不限 (可分宮女 4人) 常在 (六姨太) X 不限 (可分宮女 3人) 答應 (七姨太) X 不限 (可分宮女 2人) 宮女 (丫環) X 應少過二千人 給皇上看上的宮女可以由答應、常在一步步升上去,秀女一被選中就可做貴人或以上, 慈禧太后就是選秀女而被封為懿貴人、懿嬪,生皇子後升為懿紀、懿貴妃,最後因兒子登基而成為太后。 居住方面,嬪以上分居東西十二宮,各有專房,貴人以下則住在一塊。 現在影視劇中把皇帝之女稱作\"格格\"是不準確的(如,\"還珠格格\"、\"十八格格\"......)。順治十七年(一六六0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 一、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漢名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縣主\"; 三、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郡君\"; 四、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 五、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格格\",漢名\"鄉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