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凡為官清廉、不貪錢財者,常以“兩袖清風”自喻。
元代詩人陳基曾作《次韻吳江道中》:“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功名利祿皆淡泊,悠哉遊哉自逍遙。”“兩袖清風”在這裡首次引申出持守清白、不沾不貪之義。
說起“兩袖清風”,不得不提到明朝名臣于謙。明正統年間,宦官專權,朝政腐敗,賄賂公行。各地官僚進京朝見皇帝,都要從老百姓那裡搜刮許多錢財,獻給皇帝和朝中權貴。于謙每次進京奏事,卻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你就算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土特產,送點人情呀。”于謙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隻袖子,說:“帶有清風!”
于謙並作《入京詩》一首:“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詩中的閭閻,是里弄、衚衕的意思,引申為民間、老百姓。民間之物,本是供人民享用的,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若官吏徵調搜刮,反倒成了百姓的禍殃。
後來,于謙遭陷害而死,死後又被抄家。抄家時任憑官兵翻遍犄角旮旯,並無多餘之物,只有一間屋子被鎖得嚴嚴實實。眾人都以為金銀財寶必都藏在其中,開啟一看,裡面只有明代宗朱祁鈺賞賜給他的蟒袍和劍器,除此以外,別無他物。
“兩袖清風”也是明代蘇州知府況鍾一生的寫照。況鍾為官清廉,對於治理腐敗有自己獨到的手法。因為蘇州繁華富庶,地方上的貪官比較多。況鐘上任之前,皇帝特別允許他直接向皇帝選送奏章,方便懲處犯罪的官員。況鍾到蘇州上任後,沒有馬上拿出皇帝的“敕令”,而是故意把自己掩飾成一個愚蠢平庸之人。下屬官員都認為來了一個糊塗上司,繼續胡作非為、貪贓枉法。況鍾都一一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一個月後,況鐘下令召集地方官員到府衙聽審。人員到齊後,況鍾儀表威嚴,當眾大聲宣佈:某天某官員在某件事上受賄多少,一一列出,有憑有據。滿堂官員大驚失色,只好低頭認罪。況鍾當眾處死六名貪官,並告知對餘下的官員要逐步進行考核,官員們都心有餘悸,再也不敢胡作非為了。
據記載,況鍾生活簡樸,不拿不貪。在他治理蘇州十三年的時間裡府衙內無任何豪華之物,一日三餐只是一肉一菜。況鍾曾寫詩云:“清風兩袖朝天去,不帶江南一寸棉。慚愧士民相餞送,馬前灑酒注如泉。”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更是共產黨人的做人之本。革命烈士方誌敏在《清貧》一文中寫道:“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幹事者,能夠戒貪慎行、清廉自律,身居廟堂之上,心能安於清正明潔;處身江湖之遠,行能守於樸素清苦。乾乾淨淨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清清白白為官,正是為官做人之道。(朱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