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打十斤
製作工坊內,簡陋的操作檯前,唐大打十斤正演示瑤銀飾品的製作工序。火槍噴薄而出的火舌遇上器皿內的銀塊,散發出魅惑的藍光,平添神秘。
“匠心就是你很專注地做一件事情”。唐大打十斤在瑤銀製作方面摸索的時間已超過20年,期間從未從事過其他行業。
早在2017年,唐大打十斤就已經是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瑤族銀飾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但他說,“我距離大師的水平還差很遠”。每年,他至少花費3個月外出培訓學習。
(一)代代傳承,只有他在專注
唐大打十斤介紹,瑤銀不是純銀,而是一種包含銀、銅、銻、鋁在內的合金,過去它是瑤胞經濟地位的象徵,現在則是神秘、古樸的少數民族文化的符號。
接過父親的瑤銀手藝幹了二十多年,如果從曾祖父輩算起,他已經是家裡的第四代傳人。
“那時給兒女留下的財產就是瑤銀,就跟現在攢下幾套房子一樣。”在他的印象中,家家都有一些自己打製的瑤銀飾品,兒女迎娶出嫁又會添置一些。舊社會,瑤銀是辨別家境是否殷實的重要標準。
小時候,他看到父親唐大打好公打製銀飾,“就這樣邊打邊學,在五年級時成功做出第一件瑤銀飾品。”他不曾想到,自己後來也成為瑤族銀飾製作技藝這項省級非遺文化專案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唐大打十斤知道,連南並不產銀,飾品的原料來源五花八門。有一段時間,他拆下大喇叭內的線圈,將銅、鋁等金屬都納入打製瑤銀的原材料,堅持瑤銀的製作。
只可惜,如今瑤銀純度越來越高,手藝人卻越來越少。“我家中兄妹五個,我排行老四,老大是哥哥,老五是弟弟。”他說,他們兄弟仨都會做銀飾,但只有他一個人專注在做,哥哥和弟弟為了生活都在從事不同的行業。
(二)不斷創新,將瑤銀耳環製作出20個款式
手持汽油驅動的火槍,眼前的唐大打十斤很快就完成了化銀的工序。他說,與過去手拉風箱燒火不同的是,現在的瑤銀製作工具已有了很大的改善。
一種叫做“釘”的模具,用於在銀飾上印出花紋。瑤銀上的花紋是用叫做“釘”的模具印出。他邊說邊拿出一盒叫“釘”的模具,釘頭處雕刻有各色花紋小樣,如同活字印刷中的鉛字,選用需要雕刻的花紋,均勻敲打模具即可,省了時間。
瑤銀的製作程式很嚴格,對產品的要求很高,除了客戶定製要求的除外。他說,這就要求製作工具更齊全,“我的製作工具有300多種,僅雕花用的剷刀就有50多種”。製作一個銀項圈,僅是上面的圖騰,就需要7種工具,要耗時20分鐘才能完成。
1994年,17歲的他到廣州一家銀飾店打工,1999年自己開店製作瑤銀。“我打工的時候,發現我們連南傳統的瑤銀已無法適應市場的需求,因為現在的瑤銀功能最主要是飾品功能,所以必須適應市場。”
如何適應市場?他說,要創新。傳統的瑤族銀飾例如耳環,只有兩種款式,經過的他創新,如今他可以製作出20種不同款式的耳環。之前,瑤銀主要製作頭飾、服飾,如今生活用品中大件的已經走上市場,例如燒水壺、茶杯、牛角架等瑤銀產品。
唐大打十片作品製作過程
(三)謙虛愛學,一年中三個月在外培訓
2009年,在外闖蕩了十幾年的唐大打十斤回到家鄉連南發展。他說,瑤銀製作技藝需要不斷在學習中創新進步,回到家鄉到現在,他在瑤銀技藝培訓、基礎建設、裝置和產品研發方面投入的資金總計超過了300萬元,“現在銀行還有60萬元的貸款要在到期時歸還。”
培訓學習需要堅持,他每年至少三次外出培訓。10多年來,他學習的腳步到達了北京、上海、雲南、貴州、湖南、廣西等地。“這些的銀飾產品有相同之處,有的地方就不一樣,比如藏銀就和我們有差別的。”
為了學制作手工一體壺,他曾經先後外出培訓學習5次,每次至少一週,最多一次培訓學習了一個多月,“學做壺,我投入了8萬多元。”
在他看來,儘管現在已經有1個專利和7個美術版權,但自己與真正的大師相比,在技術、設計等方面相差還很遠,所以每年仍要花費大量時間拜訪大師學藝。
“去年,我去了雲南拜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銀器鍛制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寸發標,讓大師點撥一下我在手工一體壺方面如何做好。”他說,大師點撥一下勝過自己摸索10年,受益匪淺。
如今,他每年都要花費至少3個月時間外出培訓學習。“學無止境,必須不斷學習,才能長進。”他說。
來源:微說連南、唐大打十斤
編輯:瑤族阿貴唐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