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的六個專案,不僅型別豐富,涵蓋多個歷史時期,且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和意義、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負責人和專家。
屈家嶺、石家河遺址,揭示長江中游燦爛史前文明
屈家嶺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位於“中國農谷”核心區荊門屈家嶺管理區,是長江中游地區最早發現、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大型聚落遺址,面積達2.84平方公里,主體遺存年代距今約5300-4500年。屈家嶺遺址聯合考古隊隊長陶洋稱,屈家嶺遺址的發現,第一次揭開了長江流域特徵鮮明的史前文化的面紗。屈家嶺遺址出土的大量史前稻作遺存、蛋殼彩陶和磨光黑陶,不僅表明這裡是長江中游農耕文化的發祥地,也說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為中華文明的搖籃。
據介紹,天門石家河遺址群主體區域約8平方公里,40多處遺址點連線成片,最早遺存距今7000年左右,主體年代跨度距今約6000—4000年,是長江中游地區延續時間最長、面積最大、等級最高的史前都邑性聚落群。作為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明中心,對於探索長江中游在早期中華文明程序中的地位和作用,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石家河遺址考古發現了大量實證區域文明發展程序的實證,並在探索人地關係、生業技術、社會組織、意識形態等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盤龍城商代遺址,見證長江流域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院長萬琳介紹,盤龍城遺址位於武漢市西北郊,自20世紀50年代發現以來,經歷幾十年考古工作,盤龍城遺址出土有大量的青銅器、陶器、玉器等珍貴遺物,發現有城垣、壕溝、宮殿基址群、貴族墓葬、鑄銅手工業作坊等遺蹟現象,展現出了遺址極高的社會等級。
盤龍城遺址的考古首次在長江沿線揭示出一座屬於中原青銅文化體系的城市聚落,展現了夏商時期中原王朝對長江流域的經略和開發歷程,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發展的有力證據。它的發現與相關研究,為認識夏商王朝對外經略和統治模式、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之間的文化互動關係、金屬等重要資源在早期國家社會中的流通等諸多重大歷史課題都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盤龍城遺址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以及發現的鑄銅手工業作坊,表明在早商時期長江流域已出現高度發達的青銅禮儀文化和複雜的青銅器生產活動,為目前所見夏商時期長江中游地區規模最大的城市。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填補中國冶金文化史多項空白
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保護區面積為555.7公頃。在巖陰山遺址爐子旁發現生產者赤足印跡35枚,為中國礦冶遺址考古首次發現,展現了當年赤足工人冶銅時“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冶煉場景。
在四方塘遺址首次發現與釆冶管理與生產者的墓葬區,已發掘墓葬258座,其中夏代至戰國墓葬246座。四方塘墓葬區之大,墓葬數量之多、隨葬品文化特色之豐富,時間跨度之長為中國礦冶考古所首見。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樹祥稱,銅綠山古銅礦遺址的重要價值與意義蜚聲海內外,學術界認為:銅綠山古銅礦遺址規模之宏大、釆冶時間之早而延續時間之長、冶煉水平之高,生產組織分工與管理之嚴謹,文化內涵之豐富在中國乃至世界礦治史上是十分罕見的,填補了中國冶金文化史多項空白,也對於研究中國青銅文化起源與發展具有獨特性和唯一性。
曾侯墓群系列發現,寫就一部“曾世家”
湖北曾侯墓群為湖北曾侯乙墓及近年葉家山、郭家廟、蘇家壟、漢東東路、棗樹林、文峰塔等曾國系列考古發現。
系列考古發現,使曾國成為商周考古中物質文化面貌揭示最為完整、全面的諸侯國,也成為了商周考古工作的範例研究。曾國曆史從傳世文獻記載不明,到考古揭示出清晰的國君世系、社會階層、文化面貌,體現出考古寫史的作用和意義,一部“曾世家”完整的展現於學術界。
曾侯世系說明曾國曆史存續從西周早期至戰國中期。至今曾國已發現國君或曾侯14位,包括曾侯乙、曾侯丙等。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稱,曾夫人墓與“隨侯”銅器的同出等眾多考古證據均說明曾隨為一國,圓滿解決了長達四十餘年“曾隨之謎”的學術爭端。曾國墓葬出土的厚重的青銅器及大量的編鐘等樂器,為研究兩週時期禮樂制度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為構建南方青銅文明提供了標尺。曾國出土的大量銘文,為解決兩週時期重大歷史事件提供了出土文獻資料。
雲夢睡虎地秦簡,秦始皇時代的信史
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了大量竹簡,簡文反映了戰國晚期到秦始皇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法律、軍事等方面的情況,為研究戰國晚期到秦始皇時期提供了可信的史料,對於整個古代歷史文化的探討都有重大的意義。
專家稱,在法制史上,秦簡保留了秦律的很多內容,大大豐富了我們對秦律的理解。在古文字學和考古學上,隸書秦簡的發現擴大了秦文字研究的眼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通訊員 張君 李曉楊)
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