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在“雙鵰”中是提出了“五絕”的設定,顧名思義,五絕指的即是當世五位武功絕頂的高手。
第一次華山論劍後決出了初代五絕,分別是“南帝”段智興、“北丐”洪七公、“東邪”黃藥師、“西毒”歐陽鋒以及“中神通”王重陽。
(五絕劇照)
第二代五絕則是在《神鵰俠侶》書末的第三次華山論劍時決出,黃藥師、一燈保持原位,郭靖、楊過、周伯通分別得到“北俠”、“西狂”以及“中頑童”的稱號。
可以說“雙鵰”時期是被五絕統治的時代,可五絕真就是這個時代的最強者嗎?金庸在書中其實多次給出了暗示,五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不過是幾個井底之蛙般的角色。
一、金庸的暗示
楊過在與小龍女重逢之時,就在那絕情谷底發出過一番感慨。
原著道:“他定了定神,心想:‘遮莫當年龍兒躍下此谷,便在此處居住?’繞著寒潭而行,察看一遍,見四下削壁環列,宛似身處一口大井之底,常言道‘坐井觀天’,但坐在此處,望上去盡是白雲濃霧,又怎得見天日?”
這當然可以是楊過面對此情此景的無心之言,與實力定位無關,但再結合書中其他的暗示,你還會這麼認為嗎?
再看金輪法王,他雖不是五絕之一,但他的實力絕不在五絕之下,他曾經有以一敵三面對黃藥師、一燈、周伯通的戰績,那次對決是雖敗猶榮,他的實力絕對有資格評價這個時代的武林高手。
(金輪法王)
他在面對楊過和小龍女時就發出過一番感慨,原著道:“金輪國師見二人劍招越來越怪,卻相互呼應配合,所有破綻全為旁邊一人補去,厲害殺著層出不窮。他越鬥越驚,暗想:‘天下之大,果然能人輩出,似這等匪夷所思的劍法,我在蒙古怎夢想得到?唉!我井底之蛙,可小覷了天下英雄。’氣勢一餒,更呈敗象。”
還有書末的襄陽大戰之後,群雄在華山展開第三次論劍之前,一幫妄人也在華山論劍,他們武功三流,卻大言不慚要爭“天下第一”,金庸為何要寫這麼一幫人?無疑也是從側面反映所謂的五絕也如同這幫妄人一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們憑什麼自稱五絕?
二、隱於暗處的高手
除了五絕高手的所見所聞所感之外,金庸也用事實證明了五絕的見識是有限的,比如書中提到的那些隱士高手也能證明五絕不是這個時代最強的高手。
比如“劍魔”獨孤求敗,他縱橫武林三十餘載卻未嘗一敗,試問五絕之中有哪一位做到了這般戰績?他卻沒有像五絕那般高調。
(獨孤求敗劇照)
又如創出了《九陽真經》的斗酒僧,他當年是在嵩山與王重陽斗酒之後得到借閱《九陰真經》的機會,這裡雖是斗酒,但斗酒僧的武功無疑是在王重陽之上,否則王重陽憑什麼答應與他斗酒?
還有那古墓派祖師林朝英,她的武功也不在王重陽之下,遠強於東南西北四絕,你可見她去參與華山論劍?
再有《神鵰俠侶》中提及的那令黃藥師也忌憚的煙波釣叟又是何人?
且不知武林中還藏著多少這樣的頂尖高手,只是他們不屑去爭那“天下第一”的虛名罷了,所以五絕還真就是井底之蛙。
三、《倚天》時代的二流高手
如果對比同時代的高手還不夠直觀,那不妨再將五絕放在《倚天屠龍記》中來看。
舊版《倚天屠龍記》中曾提到這麼一句:“元代中土淪於異族,百姓呻吟於蒙古的鐵蹄之下,陷身於水深火熱之中,為了抵抗官吏殘暴,勉力自保,是以文事凋零,武學一道,反而更加光大。江湖間奇人異士,所在都有,比之宋末郭靖、黃蓉、楊過、小龍女之世,武功固更見精進,而驚心動魄,可歌可泣之事,也是書之不盡。”
(楊過劇照)
如此看來《倚天屠龍記》時代的武林整體水平是更高的,可具體高多少?以《神鵰》五絕中為首的周伯通來看就十分明顯。
周伯通曾與金輪法王有過一戰,金輪法王用那龍象般若功打出千斤之力,他是何反應?
原著道:“國師一拳擊出,力近千斤,雖不能說真有龍象的大力,卻也決非血肉之軀所能抵擋,然與周伯通的拳力一接,只覺空空如也,竟無著力處,心下暗感詫異,左掌跟著拍出。”
周伯通根本不敢與他剛正面,只能躲閃,而後世的張無忌也同樣面對著有千斤之力的敵人,他是何反應?
原著道:“張無忌身具九陽神功,精擅乾坤大挪移之術,突然使出太極拳中的“粘”法,雖所學還不到兩個時辰,卻已如畢生研習一般……給他這麼一擠,自己這一拳中千百斤的力氣猶似打入了汪洋大海,無影無蹤,無聲無息,身子卻遭自己的拳力帶得斜移兩步。他一驚之下,怒氣填膺,快拳連攻,臂影晃動,便似有數十條手臂、數十個拳頭同時擊出一般。”
千斤之力面對張無忌也是無可奈何,足見差距有多明顯。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雙鵰”中的兩代五絕弄這麼一出“華山論劍”還真是貽笑大方了,他們就如那井底之蛙一般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