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公曰:出生於俄國基輔,世界最負盛名的鋼琴家之一,他是是古典浪漫派鋼琴的最後一個巨人,集俄羅斯學派與德國學派之大成;魯賓斯坦甚至說:“他在舞臺上的所作所為,就好像莫扎特、貝多芬、舒曼、舒伯特這些人活一輩子只為了給他的安可提供華彩的樂章。”;他的演奏曲目相當廣泛,,他演奏的拉赫瑪尼諾夫、柴可夫斯基、斯克里亞賓等人的作品幾乎是標杆式的存在,尤以彈奏肖邦、斯卡拉蒂以及舒曼、李斯特、斯克里亞賓等名家的作品見長;一生獲二十四個格萊美獎。
霍洛維茨一生視拉赫瑪尼諾夫為“精神父親”,。霍氏不愧是拉赫音樂的絕佳詮釋人,他演奏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無人能出其右。
有的樂評家認為,他就如同一個畫家,用七彩調製出不同的色調,從而表達各種各種的音樂情思。然而讓霍洛維茨的琴聲臻於完美之境地的,是他對鋼琴踏板的絕妙使用。論對鋼琴踏板的重視和理解之深,在20世紀的鋼琴演奏家之中,霍洛維茨絕對是無人可比的大師。
霍洛維茨有著令人瞠目結舌的演奏技巧,他可以說是有錄音以來最具備完美技巧的鋼琴大師。對他來說,鋼琴演奏似乎就不存在“技術上的難度”。如果你看過大師在1968年卡內基音樂廳演奏《卡門主題變奏曲》的情景,你會被他在鍵盤上電光火石般的神奇演奏驚得目瞪口呆。很多演奏上難度艱深的作品,在他演奏起來都是那麼的瀟灑自在。
他在技巧方面對速度、力度和音色的控制出類拔萃,特別是在八度的彈奏方面有著驚人的能力。既有鏗鏘有力的金屬聲,又有夢幻般的柔美聲。他演奏的曲目甚廣,擅長演奏浪漫派的作品,演奏的李斯特和拉赫瑪尼諾夫的協奏曲,可稱得上是無與倫比的。
霍洛維茨有著一雙柔軟的手,他甚至可以在其他四個手指擊鍵的同時,將小指完全彎曲收起來。左手重音是他的特點。
他的演奏不僅僅限於作曲家音樂意圖的具體體現,而是加上了他的個性和獨特的理解。他認為一個天才的、出眾的演奏家在理解作品的範圍內,每次演奏都應該有創作的新鮮感。在霍洛維茨的手中,鋼琴真正成了88個琴鍵的樂隊。
霍洛維茨於1903年10月1日出生於俄國基輔一個富有的電氣技師家庭。
5 歲從母親學習鋼琴。
1912 年進入基子音樂學院,師從塔爾諾夫斯基和布盧門菲爾德學習鋼琴。1919 年畢業。
此後在烏克蘭哈爾科夫首次登臺演奏,開始演出生涯。
1924 年到柏林、巴黎舉行旅行演出,獲得成功。很快獲得國際聲譽。
1925年離開蘇聯。
1928年1月12日在美國紐約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引起轟動。同年定居紐約。
1933 年開始與托斯卡尼尼合作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獲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不久與托斯卡尼尼的女兒結婚。
1936年,霍洛維茨以健康不佳為理由,首次離開舞臺,宣佈退隱,大師時年只有32歲。在退隱的寧靜生活裡,他專注於對音樂的思索和探尋。三年後復出。霍洛維茨已經由一個火爆的技術演奏家變成一個自省的成熟藝術家了。
1944 年加入美國籍。
他曾多次從舞臺退隱, 1953-1965 年,他以神經系統受損害為由,隱居12年,潛心研究克萊門蒂的作品。
1965年5月9日重返舞臺,在紐約卡內基大廳舉行獨奏音樂會,轟動樂壇。
4 年後再度退隱, 1974 年再度出山。
1986年在他82歲高齡時重返蘇聯,於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各舉辦了一場音樂會。
1989 年11月5日因心臟病發作逝世於紐約家中,葬於米蘭的托斯卡尼尼家族墓地。
古典浪漫主義音樂的最後一絲氣息在現實中永久地消散了。從那時起,鋼琴的黃金時代結束了。
弗拉基米爾·薩莫伊洛維奇·霍洛維茨(英語:Vladimir Samoylovich Horowitz;1903年10月1日-1989年11月5日),美籍俄國鋼琴家。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