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帶孩子去參加繪本大師艾瑞·卡爾《童心童夢》特展,也許光說這個你還不知道是誰,但如果你看到這條毛毛蟲,這隻熊呢?
進入小學以來,很少有這樣的機會,可以肆意地在外面看展,倒不是說週末有不少的課程安排,實在是因為我工作的特殊性,週末只有大概一天的時間可以給到孩子們,如果天氣不好,外出就顯得不是很方便,這一次看展也是因為朋友送的票快到期了,於是趕緊盤算了一下時間,那就週五放學,利用放學早的便利條件去玩一下吧。
進入展廳,首先就看到了這隻大熊,還有大熊面前幾塊大大的墊子。
“如果想上墊子,就把鞋子脫了上去吧。”我說。
小朋友回頭看了我一眼,欣喜地點了一下頭,脫了鞋就往墊子上一趴,好久好久,一動不動!
也就在那一瞬間,我突然感受到了一種——放鬆,彷彿好久沒有這麼舒心地躺著,或者是趴在一個地方了,尤其是耳邊還有舒緩的音樂聲,那一刻,我真正的開始有點心疼眼前這個小孩兒,這個在幼兒園期間沒有進行任何課堂式學前教育的孩子,在她進入了小學之後,每天面對的知識轟炸是否讓她有點應接不暇?是否讓她有點招架不住?又是否讓她覺得困難重重呢?
好在到目前為止,我從她身上看到的,還沒有這樣的一些不好的感覺,從她身上看到的有面對困難的勇氣,有再來一次的堅強,還有我要努力的積極心態。
每每在跟朋友聊起,學前沒有進行任何學科內容學習的時候他們都會非常驚訝,幼兒園的時候有幾個經常在外面一起玩的小夥伴,最後一個還是熬不住,去報了拼音班。
其實擔心零基礎入學所要面對的種種困難,也完全不是沒有,但是我卻有這樣的自信,可以去面對這樣的困難,而且我也自信孩子有面對困難的能力。事實證明,即使在拼音的學習上也沒有因為沒學過而拖後腿。就在剛剛睡覺前,她還當了一次小老師,給我聽寫和批改,並且在說“晚安”的時候,她告訴我,幫我聽寫了一遍之後,感覺自己下次聽寫一定可以滿分了,並且說我上課一定要認真聽講。這就是一個零基礎孩子身上自發產生的學習內驅力。
那麼是什麼讓我有這樣的自信呢?讓我可以真正的這麼篤定地去零基礎入學呢?我真的在之前就什麼都沒做嗎?
其實並不是。所謂零基礎入學,僅僅是沒有去學一年級學校內容當中會教的部分,而學的是如何去應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或困難的能力。
現在我就來說說,該如何去理解這句話。
幼兒園一個班級的小朋友,從上一年的九月到這一年的六月,整整一年的差距對於3-6歲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時間跨度在能力上的差別是非常大的,我們家是四月生,所以在整個幼兒園期間,很多方面其實是屬於相對比較弱的。對於這樣的孩子,你會去要求他一定要跟同班最強的那個孩子一樣嗎?況且每個孩子的強項還是不一樣的。
如今,這個零基礎入學的小孩兒能很好的適應小學的學習進度,遇到困難能想辦法去解決問題,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情緒,開心或不開心,遇到不會或是未接觸的內容能保持開放的心態去學習,重要的是,當她做題出現錯誤的時候,你可以告訴她“沒關係,你剛剛學,這是很正常的,我們來解決它。”而不是“這類題不是學過了,早就會做了嗎?怎麼還錯呢?”而現在對於我家的小朋友來說,開學兩個月能獨自核對曉黑板完成作業,也許這就已經夠了。
面對小學一年級二年級,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的,無非就是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
其實,要做到這一點並不難,想要輕鬆應對零基礎入學幼升小,只要做對三件事:
第一件事,瞭解兒童生長髮育規律,成長路上陪伴不焦慮
養孩子的路上不擔心,那是不可能的,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擔心的呢?我們從知道懷孕的那一刻開始擔心,當孩子還在子宮裡的時候,我們擔心他出來的是不是健全;各種產檢、篩查,我們都不會忽略,因為每一個結果都在給我們一個信心,就是這孩子是健全的;孩子出生之後,我們每一刻都在擔心,這孩子是不是健康?每一次體檢,每一針疫苗都在確保這孩子是健康的;慢慢的,孩子長大了,我們又在擔心這孩子是不是聰明?每一個知識點的教授以及每一門興趣課的學習,都在確認這孩子是聰明的,他可以學習這些東西;隨著我們確認的東西越來越多,我們確認孩子的品質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開始忘了他還是個孩子。
我們不斷地提高要求,我們要求兩歲的孩子開始學英語,要求小班的孩子會計算加減法,要求大班的孩子會寫日記,我們甚至還要求他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可神奇的是,這些他竟然也都可以做到。
曾經我問一箇中班已經開始學習50以內加減法的家長“是不是太早了?”,他說“不早,還有更小的孩子會的呢,而且他都會了呀。” 是的,他都會了,說明他有能力去學習了,這個問題至今我還沒有找到一個可以非常清晰明瞭回答的答案。
零基礎入學,不代表不學,我在我們家小孩身上開始進行數學的教育,我給他用百數方格,讓她從1到100擺出來,記錄每一次擺放的時間,從一個小時到十幾分鍾,他對數的概念越來越清晰;我給他在中間抽掉幾個數,讓他填充,他慢慢了解8和5之間需要擺幾個數;我給他只擺了5、10、15、20……他學會了相同的間距;我給她用兩個黃色小方格和三個紅色小方格擺出2+3=5;再後來我拿了一本十以內的加減法給他,十道題,他從需要20分鐘一個個數到只需要兩分鐘,他學會了計算;再然後20以內我好像沒有教他就會了,剩下的就只有不斷練習來提高速度和準確率了。重要的是,這中間沒有指責、沒有哭泣,有的只是她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
在她身上,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孩子有自我學習的能力,不用教得很費力。
第二件事,用孩子的語言與孩子說話,與孩子同頻了,她才會跟你說心裡話
有一個故事,大家應該不陌生:一位媽媽牽著孩子在路上走,可是孩子一直在哭鬧,這位媽媽有點不耐煩了,蹲下來想安慰孩子,可是就在她蹲下來的一瞬間,他突然發現,從孩子的角度看,過去都是成人的大腿,於是她明白孩子為什麼哭鬧了,她把孩子抱了起來,這下孩子不哭了,很開心的揮起了小手。
其實類似的情形有很多,比如地鐵上我們常常會聽到小孩子的哭鬧聲,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她們在下方空氣比較渾濁,他感覺不舒適。
與孩子說話也是一樣的,大人常常站在一個高度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一個孩子,比如我們成人會跟剛剛開始學習計算的,孩子說“1+5=6,你都不會嗎?”這就不是孩子的語言了,孩子的語言是這麼說的 “我有一個蘋果,桌上的盤子裡有五個蘋果,一共有六個蘋果”。
當你能夠用這樣的方式幫助孩子來理解這個算式的時候,她就願意跟你說話了,否則往往你那句話得到的回覆是“哇……”,一陣讓人心煩的哭聲。
第三件事,學習本身是習得的過程,做給他看一遍,好過說給他聽十遍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他的模仿能力極強,他在學習新技能的時候,往往也是透過模仿得來的,我們在教他一個技能的時候,比如我們教他拿勺子,我們就會拿給她看“看,寶寶,是這樣拿勺子的”,於是他也會學著我們的樣子拿勺子吃飯。
所以當我們要教孩子學習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說了很多很多遍操作方法,他都沒有辦法去完成的時候,那麼,一定選擇做一遍給他看。
記得有一個泰國的廣告片《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講述一個媽媽、女兒和菠蘿的故事,女兒在嘗試著切菠蘿,但怎麼也不知道該如何切,於是媽媽就做給他看,女兒看到之後也學著媽媽的樣子,學會了切菠蘿。
之後有一次女兒想吃冰淇淋,但是因為買不起,媽媽晚上就做了菠蘿棒冰,女兒知道以後說“很好吃,我們可以買它”,於是他開始賣菠蘿棒冰,當然,一開始還是受挫的,沒有人買他的棒冰,他回家說“媽媽,沒有人買我們的棒冰”媽媽回答她“你應該去市場看看別人都是怎麼賣東西的?”,於是她走到市場,看市場上的商販們如何叫賣“賣辣椒,五泰銖一斤,十泰銖三斤”,“又香又軟的烤肉,非常多汁,非常好吃”,於是他回去製作了一張廣告紙,貼在了她的棒冰箱上,生意興隆。
這位沒有受過教育的媽媽,用自己的親身行動教會女兒從生活經驗中學習,並學會自己解決問題,而她也道出了教育最真實的道理。
只要做對了這三件事,即使在遭遇 “雙減+零基礎入學” 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從容應對學習中的問題。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媽媽尚且可以做到,何況是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我們呢?我們所有的焦慮都來自於 “將來,孩子是否可以過得好”的擔心,但如果我們能夠明白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聚合的,唯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為了分離。
而所謂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正應了龍應臺那段——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