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關於死亡哲學的兒童讀物叫《好好哭泣》,其中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忠於職責的死神要把一個風燭殘年的老奶奶的靈魂帶走,遇到了老人兩個孫子的阻擾。兩個小男孩無法接受失去奶奶的現實,於是,在死神到來的當晚,他們忍住悲痛,極力邀請死神一起喝咖啡,想將時間拖到天亮,讓死神無功而返。可是,就在黎明即將到來的時候,死神放下了手中的杯子,當然,在孩子的面前他並沒有簡單粗暴地奪去奶奶的靈魂,而是跟孩子講了一段哲理深刻的話:如果沒有黑夜,誰還會在乎白天;如果天從不下雨,誰還會享受陽光;如果沒有死亡,那麼生,又有何意義?
儘管兩個孩子滿懷著悲痛與不捨,但是,那一刻,他們領悟了生與死的意義,平靜而溫暖地地目送著奶奶靈魂的離去。在他們眼中,死神並不那麼令人恐懼,相反,他就像老朋友對奶奶發出了一個善意的邀請。
很顯然,故事的本意是想教育孩子們正確看待死亡,消除內心的恐懼。但是,死神的這番話,卻散發著智慧的光芒。如果沒有黑夜,誰還會在乎白天;如果天從不下雨,誰還會享受陽光。是的,只有經歷了漫長黑夜與雨季中的等待與煎熬,嘗夠了前路迷茫的酸楚,飽受了食物黴變、陰霾不散、苦雨敲窗、天涯阻隔的煩憂,才會在陽光到來的時候噴薄出心中的喜悅,激盪出生命的活力。
世事滄桑,風雲變幻。在炮火紛飛的年代,人們歷經生存與死亡的較量,被動地接受了貧瘠的生活賦予命運的嚴峻考驗;而進入新時代,人們又必須面對理想與現實激烈對抗,每個人在洶湧的時代變遷潮流中,無可奈何地浮浮沉沉。從這些年代走過來的人,熬過一段艱苦的歲月之後,撥開頭頂的烏雲,迎來燦爛的陽光,於是,他們學會了隱忍,懂得了珍惜。一張張飽經風霜的臉,在人生的風雨與暗夜再度襲來的時候,平靜而坦然,內心始終有一種不屈且無畏的信念。
生活不怕破繭重生,深刻得說不出的痛苦可以稱作一種洗禮、一種新生,一個嶄新階段的開始。
生命的意義在於豐富,許許多多從苦難與艱辛中走過來的人,身上會多出許多可貴的品質。對他們而言,生活如同一次攀巖之旅,從低處一步一步往上,等到有一天終於站在高處,再往下看,發現腳下的一切都不過是浮雲,而高處,能看見別人看不到的風景,於是更加懂得了欣賞和感恩。所以我們看見,許多成功的人,並沒有高高在上的姿態,當你走近,甚至還會被他的魅力所折服。是的,熬過寒冷徹骨的冬天的人,會為開在陽光下一朵小小的花停下腳步,送上真摯而誠懇的讚美。在黑暗中苦度光陰的人,會為撲到懷中的一縷霞光而放聲高歌。反之,如果心甘情願身處黑暗和風雨,不作掙扎,不作努力,等不來晴天和陽光,苟活的人生自然看不到這個世間的美景。
《聖經》第四十七章說:正直的人在黑暗中,有光被他發現,他有了恩惠,憐憫和正義。由此看來,一個無限接近完美和崇高的人,是不是要感謝黑暗與風雨的饋贈?
一場兜頭澆下的大雨可以使人寸步難行,狼狽不堪,一段暗無天日的歲月可以使人舉目無光,心灰意冷。咬一咬牙挺過來,沐風櫛雨後,一棵小小的幼苗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鳥會築巢其中,一天到晚為你歌唱;風會扶你腰身,陪你搖曳出款款舞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