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北京街頭出現了一款A柱和C柱相當傾斜、整體呈流線型的轎車,在當時以方頭方腦的設計為主的車流中相當顯眼,它就是第三代奧迪100(C3)。那時極少有中國人知道,這是世界上第一款風阻係數達到0.3的量產轎車,是1984年“全球年度最佳轎車”,它改變了世界量產轎車外觀設計的潮流。更沒人想到,12年後,奧迪100的後代——奧迪A6在中國創造了一系列第一,大獲成功,成了中國高檔車市場迄今無法被撼動的霸主。
這是一個傳奇,它源於一系列“偶然”。
如果沒有“如果”
如果1984年一汽與賓士從組裝800輛賓士E級車開始的合作能夠繼續;如果不是時任大眾汽車集團董事長哈恩的度假別墅裡碰巧有一臺當時剛剛普及的傳真機;如果哈恩沒有決定立即約見一汽掌門人耿昭傑;如果不是一汽引進的那款克萊斯勒發動機碰巧有奧迪的血統;如果沒有克萊斯勒的傲慢;如果耿昭傑不是為復興紅旗而以拿到奧迪100的技術作為交易條件,那麼,就沒有奧迪A6的中國傳奇。
其實,奧迪100的誕生本身就是個傳奇。由於地處東德,二戰後,奧迪所屬的汽車聯盟被蘇聯紅軍連根拔除。倖存的奧迪精英逃到西德,最終在英戈爾施塔特落腳,在一貧如洗中開始了二次創業。被大眾收購後,奧迪被安排生產大眾甲殼蟲轎車。然而,作為戰前德國頂級豪華車市場和國際頂級汽車賽事霸主的傳人,奧迪人難以剋制生產高檔車的本能衝動。1968年,奧迪工程師揹著大眾總部,秘密開發出戰後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奧迪車型——奧迪100,一款高檔行政級轎車。它在市場上獲得了巨大成功,並標誌著奧迪在歷經輝煌與磨難之後,正式開始了品牌復興。
為了紅旗
1988年一汽引進的奧迪100已是第三代。它不僅在汽車空氣動力學和設計方面具有革命意義,其quattro全時四驅系統、5缸發動機、Procon-ten安全系統和全鍍鋅車身工藝,均領先世界。一汽與大眾汽車集團的合作從奧迪100開始——一汽要用奧迪100的技術來複興紅旗,而大眾要換得與一汽建立年產15萬輛轎車合資企業的資格。於是,奧迪100以技術轉讓方式開始在一汽生產,此後,一汽在其基礎上開發出小紅旗,成為中國汽車工業史上第一個標準的高檔車技術轉讓案例,也是“市場換技術”的一個經典案例。
隨著國產奧迪100作為“進口替代”高階轎車的供不應求和技術引進合同到期,合資雙方意識到,奧迪在中國很有繼續發展的必要。於是,1995年奧迪正式加入一汽大眾,股比結構為一汽60%,大眾30%,奧迪10%;奧迪系列產品納入了一汽大眾的產品規劃。1996年,基於第三代奧迪100的奧迪200C3V6在一汽大眾下線,但它只是一個過渡產品,真正開始書寫傳奇的是1999年年底下線的奧迪第五代C級車——奧迪A6。
中國特色
奧迪A6是第一款與國際同步的國產高檔車。除全球領先的技術和製造工藝外,其最大的特點在於“本土適應性加長”。這個在中方堅持下搞出的“加長”,成了奧迪A6大獲成功的一個必要條件,也為所有同級對手樹立起了一個標杆。
國產奧迪A6的意義還在於,它向世界宣佈:在中國可以製造出具有世界一流技術和品質的豪華車,並提供一流水平的服務。它將國產整車、零部件工業和汽車銷售服務帶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13年來,直接或間接的競爭對手車來人往,不同品牌的不下10款車型都拿奧迪A6當靶子。然而它們要麼被打回原形,被證明與A6不在一個等級上,要麼一直無法與A6處於同一量級上。迄今唯一接近A6的是寶馬5系,其2012年11月的銷量為9539輛,而A6為13865輛。
成功非偶然
奧迪A6的成功起源於“偶然”,但如果合資雙方沒有抓住那些稍縱即逝的機遇,就不會有今天。在這一過程中,“在奧迪全球統一標準基礎上的全價值鏈本土化”這一戰略選擇是關鍵,是A6成功的必然。其中,研發本土化使A6更能適應和滿足中國使用者的需求;零部件採購本土化給A6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優勢;營銷服務本土化使A6的優勢更容易被中國公眾理解,使銷售服務更貼近中國使用者的需求。“全價值鏈本土化”與A6自身的設計、技術和品質優勢一道,構成A6的核心競爭力。國產奧迪A6是一個成功的產品,也是中外合作共贏的一個經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