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曾有人提問:“如何逼瘋一個媽媽?”
有人回答說:家有倆神獸,分分鐘把你逼瘋。
之前熱播的親子教育類節目《親愛的小課桌》,裡面有一個環節讓我印象很深刻。
在裡面,葉一茜分享了家中兩個孩子的相處日常,並爆料女兒森碟會和弟弟爭寵,還很嫌棄弟弟,從眼神中都能感覺到她對弟弟的不喜歡。
網路上就“二胎”問題對中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4%的受訪者反對媽媽生二胎,甚至一點也不喜歡弟弟妹妹。
這不禁讓媽媽們懷疑,生二胎本想給老大留個伴,卻沒想兩個孩子卻鬧得家裡雞飛狗跳……
生了二寶後,大寶變得越來越不懂事了
不知道媽媽們平日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生了二寶後,大寶開始變得越來越不懂事了。
平日本該自己獨立完成的事情,非得叫媽媽幫自己做。
吃飯想要媽媽喂;晚上睡覺想要媽媽哄;就連上廁所,也想要媽媽帶著一起去……
有時候還會產生過激的行為,比如撒潑打滾、無理取鬧,甚至對身邊的人用暴力,特別是對付小寶起來毫不客氣。
不少媽媽一和小寶對比,就覺得大寶太不懂事了,每天看見他就生氣,甚至不想和他說話。
在《奇葩說》裡,謝楠分享了自己兩個孩子的故事。
哥哥在5歲的時候,有一天突然要吃奶嘴,還在家裡到處爬行。
她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嚇得趕緊帶孩子去看醫生。
醫生告訴她說:孩子這是在模仿弟弟。
短影片上,看到很多二胎家庭都出現過類似的情況。
一個四歲的孩子要裹在襁褓中,像嬰兒一樣喝奶。
一個六歲的孩子睡覺時要像弟弟一樣穿上尿不溼。
一個七歲的孩子,要求父母像抱嬰兒一樣抱她。
這些行為在心理學中被稱作“行為倒退”,這也是一種心理障礙——同胞競爭障礙。
在國際疾病分類(ICD-10)中,它被列入兒童情緒障礙中,通常指伴隨著弟弟妹妹出生,兒童出現某種程度的情緒紊亂,表現為嫉妒嬰兒、模仿嬰兒的舉動等社會性退縮行為。
也就是說,老大將老二視作競爭對手,想透過模仿老二的行為來獲取父母的關注。
除了“行為倒退”,你或許還會發現,在多孩的家庭中,嫉妒是無處不在的。
暢銷書《二孩時代》作者馮穎曾說:嫉妒是人的本性,其實孩子爭寵、爭搶的背後,爭的不過是父母的關注度。
這也表示,孩子的安全感出現了危機。由於對父母的愛不確定,所以他們需要反覆驗證。
深以為然。
孩子越不懂事,才是越需媽媽的關注與愛。
“一碗水端平”像一座大山,媽媽該如何平衡?
二胎家庭的媽媽,做的每一件事情很難絕對公平。
在很多家庭裡,老大很容易受到傷害的一點,便是“你要大一些,要讓著弟弟/妹妹。”
在《少年說》這檔節目裡,小學六年級的崔兢站在臺上對爸爸喊話,聲淚俱下地控訴爸爸對自己一點也不公平。
“每次和妹妹有矛盾後,爸爸總是訓斥我做得不對,可爸爸根本沒有了解事情的原委到底是什麼。”
這時候,坐在臺下的爸爸依舊用孔融讓梨的故事來教育姐姐,妹妹年紀小,你就應該讓著她。
“她小她不懂事”,這句話就如刀子一樣傷害著姐姐的心。
心理學認為:兒童的安全感就是對於人的基本信任。
遇到孩子們爭執、打架時,如果父母的處理不恰當,很容易讓其中一位孩子受傷,覺得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了。
就像主持人所說:“孩子只是希望得到公平的對待。”
如果家長不保持一碗水端平,孩子的安全感減少,信任度也隨之減少,久而久之就有了距離。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年紀一大,就越來越不喜歡和父母交流的原因。
孩子都是媽媽的心頭肉
家有二孩的教育,怎麼做才會更好?
有多少父母,生二胎時說是為了給老大留個伴兒,結果一大一小的娃矛盾重重,恨不得將他們塞回肚子裡。
兄弟倆天天打架找我告狀,時不時就要當裁判,簡直太不讓人省心了;
二寶出生後,全家人主要圍著二寶轉,大寶就一直覺得我們不愛他了;
弟弟一直處於弱勢地位,經常受到姐姐欺負,現在已經疏離媽媽親奶奶了怎麼辦?
媽媽們不禁疑惑,家有二孩的教育,應該怎麼做才會更好呢?
這裡,樊登讀書·新父母平臺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女神媽媽”馮穎,浙江大學的心理學碩士,擁有7年資深的心理學研究,畢業後曾就職於世界500強企業,她的兩個孩子是標準的“別人家的孩子”。
大寶杭杭不僅每學年都獲得優秀學生,還出版了《學校這個大怪獸》繪本。不僅如此,他的原創繪本甚至入圍了小涼帽國際繪本獎。
小寶睿睿聽話乖巧,喜歡和哥哥一起玩耍、分享玩具,兩兄弟雖然偶爾矛盾,但都能很快解決。
或許你會疑惑,是馮穎老師的兩個孩子天生就很聽話、手足情深嗎?其實並不是。
在二孩養育的路上,她也曾焦頭爛額過,踩了不少的“坑”。
小寶出生後的一天,大寶杭杭睡前向媽媽哭訴:
“媽媽,你老抱睿睿都不抱我!你一見他就餵奶,都來不及抱我!”
杭杭有時候甚至故意纏著媽媽,不讓她去喂在床上餓了的弟弟。
當睿睿再大一點後,他對媽媽的情感需求越來越多,同時與杭杭在玩具資源上開始產生競爭,杭杭的嫉妒、厭惡情緒就越發明顯了。
杭杭會故意去打擾玩得好好的睿睿,還會在弟弟要媽媽抱的時候一把推開他,自己先搶佔媽媽。
馮穎在很長一段時間焦頭爛額。她不禁懷疑,不是說好手足情深的嗎?怎麼就一地雞毛?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是我太糟糕了?還是孩子們太糟糕呢?
在一次一家四口的旅行中,兩個孩子一路爭吵不斷。批評、命令、喊叫、懲罰都上來了,但效果並不好,甚至兩兄弟的矛盾越來越嚴重。
挫敗之後,她深思,或許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儘管馮穎自己就是心理學專業出身,但她發現二孩的問題真的非常複雜,她特意去查詢二孩養育的專業書籍,卻發現不管是圖書館還是網路上,都很難找到二孩方面的參考內容。
馮穎說,80後幾乎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的相處經驗,只能去照著書養孩子。
馮穎將自己研究出來的教育理論用在自己兩個孩子身上,她驚喜地發現兩個孩子逐漸發生了改變:玩具互相分享而不獨佔,左右一人抱著媽媽也不爭搶了,兩兄弟懂得互幫互助了……
馮穎還從多個二孩家庭的研究和實踐中發現很多父母不必踩的“坑”,比如:大寶寫作業,小寶總搗亂,怎麼辦?
這在二孩家庭裡,幾乎每天都會上演。大多數媽媽遇到這樣的情況,會先阻止小寶,然後直接把小寶帶離現場。
看似一時平息了矛盾,但實則並沒有從根源上去解決問題,往後這些煩惱還會經常冒出來。
馮穎老師說:“對小寶來說,媽媽和大寶基本是他的全世界。其實小寶並不是故意給大寶搗亂,而是不想錯過大寶的任何活動,當然也包括學習。”
這時候,爸爸媽媽一定要給予正確的引導,還會讓小寶很有機會成為潛在學霸。
具體怎麼做既引導小寶,又能保護大寶的學習空間呢?馮穎老師給出了4個建議。
第一:尊重大寶的個人空間,提供安靜環境。
第二:清楚小寶的社交需求,拓展同齡人交往。
第三:配備對小寶來說,更有挑戰的活動專案。
第四:給小寶提供與大寶同類型的物品與活動。
馮穎同樣將摸索出來的方法用在兩個孩子身上,效果也很好,每次大寶做作業時,小寶要麼選擇一個人玩玩具,要麼安靜地坐在哥哥旁邊畫畫。
不久前,馮穎老師收到一位媽媽的留言,如下:
“馮穎你好,現在我真的既困惑又委屈。有了二寶後,對大寶真的虧欠很多,有時大寶會問我,媽媽你怎麼變奇怪了?大寶好委屈,我也好委屈!
雖然說不上後悔要了二寶,可現在我已經不是我了,是兩個孩子的僕人,對老公幾乎沒有笑臉,一說話就是著急的。
有時感嘆活著的意義,感覺心好累,身體也累。今晚大寶想和我靠著睡,可我還得給二寶吃奶,就盼望著二寶快睡著,我好抱抱我的大寶,最終大寶還是雙眼含淚睡著了。我只能親親我睡著的大寶。”
馮穎老師看完後很是感同身受。
她說:“既覺得沒法給二寶百分百的愛,又覺得顧不上大寶的需求,但不論怎麼做,兩個孩子總會有失落,我們作為媽媽也都會有虧欠。”
與其讓自己一直處於痛苦、疲憊、自責的生活中,不如靜下來多關心自己,不管是心態調整、還是自我成長,愛自己才是一切的起點。
深以為然,作為媽媽不是生來就是超人,她也有疲憊、軟弱的一刻。
看完這封回信,我想這位媽媽肯定會獲得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