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西柏坡。
“我們即將迎來全國的勝利了,我想聽聽你的意見,我們的新政府定都在哪裡?”,毛主席操著一口濃厚的湖南口音問王稼祥。
時任東北局城市工作部長的王稼祥,與主席的交情頗深,曾在遵義會議的時候,王稼祥投給了毛主席最關鍵的一票,面對主席的這個話題,王稼祥思索了一陣,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客觀角度來說,南京雖然是一個不錯的地方,可是離東海沿海太近,不適合佈防,依照國際形勢來看,假有外侵來犯,南京也是根本守不住,所以南京不適合在當首都。
再看西安,它的地理位置相當的偏西,沒有絲毫中心的特點,從經濟方面來講,西安也已經過時了。
如今的經濟繁華地帶,在東部沿海地區和江南等地區,所以西安不適合再建都。
唯有北平地區,是一個經濟繁華的地帶,作為明清兩朝國都,北平的經濟基礎高,文化底蘊也是相當的深厚。同時其地理位置也極具優勢,緊靠蒙蘇,又是扼守連線東北和關內的咽喉地帶,戰略位置相當的重要,所以將北平選作首都,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非常的具有優越性。
毛主席深以為然,在隨後召開的第一屆政協會議時,毛主席便提出了這一意見,在參會代表的討論下,最終將北平確定為新中國的首都。
這座曾經被元、明、清定為國都的古城,再度成為新中國的首都,北平也由此改名為北京,在黨的領導下,迎來了新時代的輝煌。
都城是一國的心臟,也是一國的縮影。在數千年的歲月中,產生了大大小小兩百多處古都,其中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杭州、安陽被譽為“七大古都”,這些古都的選擇,是出於怎樣的選擇?
由著名歷史學家史念海先生創作的《中國古都和文化》,對歷代古都進行了梳理統計,從自然、經濟、軍事、社會等因素深入考察了古都的形成、發展、繁榮、蕭條甚至廢棄,進而揭示出王朝的治亂興衰的根本原因
01自然環境對首都的影響
就地勢、山川、土壤、氣候、物產等方面而言,自然環境對都城的選擇影響深遠,中國的地勢是西北高而東南低,從這個意義上說,西安地處關中,地勢居高臨下,北京背臨燕山,其他地帶顯然沒有這樣的優勢。
在冷兵器時代,依託高山形成的天然屏障,可以有效地拱衛京師,防禦意義不言而喻。
河流的作用也不可小覷,中國七大古都中,河流較多的當屬開封和杭州,開封附近的汴河、蔡河、五丈河,都是人工開鑿的運河,都是從開封城輻射出的水上交通要道,而瀕臨錢塘江北岸的杭州,因為連線江南運河和浙東運河,也成為水道交通的樞紐。
北京作為元朝的首都,附近有永定河、潮白河、溫榆河以及高粱河,雖然不及杭州那般彙集,但足以連通來自山東的船隻,保障了京城的物資供給。
除了交通運輸,河流還有灌溉農田的便利,如此也能解決都城人口聚集產生的糧食問題。
至於依託長江天險的南京,更多依託的是河流的軍事作用。
在以農業為經濟主體的封建時代,土質也是影響都城選擇的元素之一。因為肥沃的土壤,顯然更適合農耕,而且土質也也決定了物產的富饒程度,除了賴以餬口的莊稼,例如礦產、絲織、木料等資源,也是古代的經濟物資,以此為例,同為古都,洛陽的物產就沒有關中那般豐饒,而北京的魚、鹽、棗、慄等物資,自戰國起便名聞天下。
綜合比較,如果將北京選作首都,滿分十分的話,在自然資源方面的優勢,大約可佔七分。
而安陽作為備選,就只能被排除在外了。
02經濟對首都的影響
首都必定是人口匯聚之地,如何解決社會生活必需品,也是一項挑戰。
要取得生活必須的物資,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擁有開闊的地域以滿足物資生產,也就是基本的糧食種植;開闊的運輸通道,以便於外界的物資運輸。
西安和洛陽,四面均被群山環繞,在人口尚未飽和的封建時代,當地產出的物資勉強可以保證人口供給,但對歷經了幾十年戰亂的新中國而言,建國後急需人口投入恢復元氣,而西安和洛陽的生產能力,顯然不能適應這樣的需求。
而且四面環山的地形,也不便於外界物資的進入。
僅此一項,處於平原地帶的開封,有充足的物資供給和四通八達的交通優勢,令西安和洛陽只能望其項背。
然而,開封沒有山川可以倚重,這在戰爭時期是非常致命的危險,這又涉及到影響古都的第三項因素--軍事。
03軍事對首都的影響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這樣的論點:首都有了優良的經濟條件,不至於因為糧食不足而發生恐慌,,再加上勇武的軍隊,則百姓心安,首都也可以保持下去。
然而僅依仗軍隊的數量,對現代化戰爭是不夠的,必須還有堅固的防禦能力,才能保證首都的安全。
從夏、商、到北宋,都是因為定都於一馬平川的地帶,缺少了險要的防禦,而遭至亡國。
現代化的武器裝備雖然先進,但沒有了高山的屏障,敵軍的機動性會得以發揮,也更容易對目標形成軍事合圍。
事關政權安危,開封當然要被除名,剩下的就只有三個選項:杭州、南京、北京。
先說杭州,雖然有山川,但杭州附近的山川地勢偏低,僅比開封稍勝一籌,難以起到滯緩敵軍攻勢的作用。
而依仗長江天險的南京,雖然倚山臨江,但在敵方一旦封鎖水路,容易形成軍事絕地。1864年,湘軍將領曾國荃封鎖長江圍困太平軍,最終令太平天國灰飛煙滅;1937年,日軍封鎖長江口,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可見作為首都,僅仰仗長江天險,在現代化軍事戰爭面前,南京的防禦作用很有限。
剩下的北京,軍事防禦能力就就遠甩杭州和南京了。
首先,明代為防止瓦剌的侵襲,修築了沿山海關至嘉峪關的長城防線,雖然在熱兵器面前,長城的作用被削弱,但這條長城經過北京以北的燕山和軍都山,燕山和軍都山都以險峻聞名,由山海關西出來的長城通向河北,由渤海另分出一支經八達嶺向西南通往山西,如此山西境內的太行山一脈又可以作為拱衛京城的屏障。
其次,北京的地理位置,居中國中心偏北,這樣的佈局,對內有總攬四方的作用,對外還可以有效維護北部邊境的安全。
綜合比較下來,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既是黨中央的英明決策,也是最符合中國國情的選擇。
時移世易,當年的都城如今已成古都,然而撫昔思今,透過對古都文化的探尋,我們能從中破解王朝興衰的密碼,這無論是對文化的傳承,還是對未來的思考,都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