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今看到的《春秋》是魯之《春秋》,時間從魯隱公元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即公元前722年開始。(此時距犬戎之亂已快五十年,周平王於兩年後去世。)
魯隱公的父親魯惠公娶宋國女孟子(孟是排行,子是姓)為正夫人,但是未有子嗣就去世了。惠公繼室聲子,生下魯隱公息姑。但聲子並非正室,所以隱公實際上是庶長子。多年以後宋國又將仲子嫁給惠公為正夫人。據說仲子出生時手上有“為魯夫人”的文字。(楊伯峻先生推測可能是手掌上的紋路像“魯”之類的古文字寫法,故而時人穿鑿附會。)仲子生下魯桓公允,因此立為太子。幾年之後魯惠公去世,因為太子允年幼,隱公遵循父親的遺志,率國人奉太子允為君,而自己則攝行國君之政。所以這一年《春秋》記隱公元年,卻不書“即位”。
隱公攝政後,努力為魯國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面對宋、衛與鄭國的衝突,隱公在開頭五年堅決保持中立,隨後審時度勢地加入鄭國陣營,為魯國謀得了不少利益。同時,隱公也重視與周邊小國如邾、薛、滕等保持良好關係。
但是隱公作為庶子攝政,其在國內的處境似是頗為尷尬。雖然代行國政,但他在身份禮節上不敢逾制,父親惠公的葬禮不敢臨喪哭泣;自己生母聲子去世也不以夫人之禮治喪。隱公對於魯國的公族大夫們也難以建立足夠的威信,違命之事時有發生,大到公子豫違命與他國結盟,公子翬(字羽父)抗命出兵,費伯私自於郎築城,並滅掉了小國極(《春秋》中記載的第一次滅國);小到未經批准新建城門。而隱公對此種種卻選擇了隱忍。
公子翬又勸說隱公殺掉桓公,想以此謀得太宰之位。誰知隱公卻說:“因為太子年幼,我才攝位代行國政。如今太子已經長大,我準備將國政歸還於他,然後去菟裘終老餘生了。”公子翬就非常害怕,擔心這事被桓公知道,於是去挑唆桓公除掉隱公。可憐魯隱公一心為弟弟開闢道路,弟弟卻反倒猜忌。最終隱公於外出齋祭之時,被公子翬指使的賊人殺害。隨後桓公正式即位。
魯隱公的故事,《史記》中還有一個更加悲涼的版本,說這個手上有“為魯夫人”字樣註定要嫁給魯侯的夫人仲子,其實本來是為隱公迎娶的。然而隱公的父親惠公見到仲子的美貌後卻佔為己有,然後誕下桓公,使得隱公連繼承權都失去。當然,目前已考證隱公確是庶長子,《史記》的這個故事只是坊間傳言罷了。當然,父親奪走兒子的妻子這種事,在春秋諸侯中確實發生過,我們在之後會講到。
魯桓公辜負兄長的心意弒兄,自己後來則是被夫人文姜和她的兄長齊襄公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