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成為了壓垮清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清王朝如將傾之大廈,在全國範圍內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崩盤,一切都來得那麼快。
中國的革命領袖孫中山這個時候還在國外,為了主持國內的革命運動,孫中山迅速回到國內,開始組建政府。一個新的資本主義形式的政府就這樣在倉促間開始組建了。當時候很多人對建立一個新政權沒有一點準備,就連最關鍵的,頒佈各種公文所用的印章都沒有準備好。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原清朝兩江總督署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在就職典禮上,孫中山宣誓:“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江蘇代表袁希洛作為授印代表,把印章授予給了孫中山。孫中山接過印章之後,立即啟印加蓋於《中華民國大總統孫文宣言書》、《通告海陸軍將士文》的文告之上,這枚印的印文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印”。
他本人在後來的回憶錄中說,這枚印章是他在前一天從江蘇都督府拿到手的。
辛亥革命的時間非常倉促,因此要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找到一塊合適的材料,並把印刻製出來是非常不容易的。從南京光復到確定定都南京,只有十多天的時間。
各省代表會的議員們以及革命黨內部一直在喋喋不休地爭論國體的問題,新政府的印章也是很多人特別關注的一個點。就印章中要不要加“臨時”兩個字,爭吵了很長時間,孫中山本人就不願意加這兩個字。
12月27日的時候,各省代表赴上海向孫中山彙報組建臨時政府問題的時候,孫中山還曾說:“總統就是總統,臨時二字,可以不要。”這些代表返回南京之後,向當時的代表會說了孫中山的意見,但是代表會認為“臨時大總統名稱,除去臨時字樣,因各省有未獨立者,正式憲法尚未制定,正式總統亦無從產生,仍需冠以臨時字樣”。
從這段史料可以知道,直至28日才最後確定了大印的印文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印”,江蘇代表袁希洛拿到大印是31日,由此可知此印的刻制時間只有29日、30日兩天。因為這枚印在30日的時候,就曾用過。這樣一來的話,刻制的時間就只剩下一天了。關於大印的刻制者,有回憶文章說“為南京民間金石刻手砥奇峰所刻制”,筆者認為該記載應當可靠。
一天時間,如果拿普通的印材來刻,完成起來並不是很難。但如果要刻玉印,就非常之難了。當時大印的質地到底選什麼,誰也不知道。由於時間緊張,所以筆者認為印材應當為普通印材,而且很普通。要是沒有普通的這個特點,也不會所有見過的人,都不絕筆不提它的材質。
有人推斷這枚印章是木質的,現在南京展覽所用的印章就是一個木質的仿照印章。對於不刻印章的人來說,可能感覺木質的印章更好刻一些。實際上並不是那麼回事,最好刻的還是普通的章料。即便是銅印,熟練的篆刻工匠刻起來也非常之快,但是銅印的印材在倉促間找這麼大的一塊是很難的,而石質印章則不然,尤其是在南京上海一帶,想短時間拿到一塊11cmx11cm的印材,並不是很難,而且刻製作也相對容易很多。
但真東西不露面,再合理的猜測,也只能是猜測。
三個月之後,也就是1912年4月1日,孫中山在臨時參議院行解職禮,誦讀完解職詞後,將臨時大總統印交還給了參議院,如果一切程式正常,這枚印章應該在袁世凱的手裡。但是袁世凱後來卻從來沒有用過這枚印,而是新刻了一個比臨時大總統印更大的一枚“大總統印”,臨時大總統印從此銷聲匿跡,再沒有露面。因此筆者認為,此印有可能已被袁世凱毀掉。
如果此印沒有被毀,它直至現在都沒有露面的事實,確實不可思議。此物流落到普通老百姓之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也不是沒有可能。如果有一天此物出現,必定會創造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