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是毛澤東總結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失敗教訓和成功經驗於1936年12月寫成的。全書4萬多字,對戰爭規律、戰爭目的、全域性與區域性的關係、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中國內戰的主要形式、中國革命戰爭的具體的戰略戰術進行了系統闡述。這篇文章,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古典軍事理論、中國革命經驗教訓相結合的集大成之作,處處透著“毛氏兵法”的閃光智慧。
“毛氏兵法”原是課堂講義
我黨自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就非常重視官兵的文化教育工作。歷史上,中國共產黨曾四次成立紅軍大學,分別是中央蘇區紅軍大學、川陝蘇區紅軍大學、長征途中的紅軍大學以及陝北蘇區紅軍大學。
1933年,中央蘇區紅軍大學成立,毛澤東講授中國歷史、外國侵華史、組織群眾的方法和革命理論。在紅軍隊伍裡,眾人秉持毛澤東同志的教育原則,讓戰士們課堂內外都能學到東西。一個新兵蛋子進去,入伍第一天就會被老兵帶著認字,很快就可以從大老粗變成粗通文墨的小秀才。這些剛學會一些字的戰士,長征沿途就編歌謠寫標語,宣傳革命思想。資料顯示,抵達陝北後,這群以農民為主的紅軍戰士識字率在70%以上,剩下30%是還沒來得及教育的新兵。
1936年6月,紅軍在瓦窯堡建立了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7月遷至陝北志丹縣。1937年1月20日,紅大隨中央機關遷至延安,改稱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一批招了1063名學員,被編為3個科。一科40名學員都是師團級以上幹部(戰爭年代裡有8人英勇犧牲,22人在新中國成立後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二科和三科分別是營級和連級以上幹部。毛澤東兼任紅大教育委員會主席,紅大校長林彪。
當時教學條件非常苛刻,毛澤東還風趣地說:“你們過著石器時代的生活,卻學著當代最先進的科學——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教學,毛澤東提出,教材不要買普通的戰術書,而要買戰略學書、大兵團作戰的戰役書和中國古時兵法書。而他本人正好講授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本篇文章也正是課堂教案。
“毛氏兵法”第一招: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凡是戰爭,都有規律。但戰爭規律是發展的,有具體的適應範圍。中國革命,要研究戰爭的一般規律,但這些規律也適用於國民黨軍隊;也要研究革命戰爭的規律,這也是蘇聯共產黨的規律;更重要的是研究和運用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這些才能適用中國的具體革命戰爭。所以,照搬國民黨反動派的軍事戰術不行,照搬俄國革命經驗也不行,必須具體研究中國的革命戰爭的時間、地域和性質的差別。
這個道理,並不是所有人都看得到,更不是所有人都看得懂。一類是一線的紅軍將士。仗打得如何,革命戰略是否正確,他們對客觀情況最敏銳。但,他們受制於格局和視野所限,主觀判斷可能會出現偏差。一類是紅軍中的理論派,以蘇聯指派的王明、博古為代表。對中國傳統文化一概否認,對一線戰鬥實際情況不該不睬,片面引進共產國際和蘇聯成功經驗,無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結果“水土不服”,屢打敗仗。機會主義,軍事冒險主義,軍事平均主義等問題都會出現,並憑藉這些領導人的身份在黨內盛行一時。一類是像毛澤東這樣的紅軍領袖。既善於調查研究,及時掌握一線的具體情況;又善於學習馬克思主義精髓的方法論,具體指導一線的工作。
《晏子春秋·雜下之六》言:“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橘子是如此,今天的茅臺酒也是如此。1974年,國家先後從茅臺酒廠調來了以原茅臺酒廠廠長、黨委副書記鄭光先,原副總工程師楊仁勉,實驗室副主任林寶財,以及茅臺酒師鄭英才的關門弟子張支云為代表的28名優秀人才,帶著大批裝置、原料,一箱子的灰塵(據說那裡有釀造茅臺酒所需的豐富微生物),在全國找了50多個地方後選中遵義市郊十字鋪,地形與茅臺酒廠所在地十分相似,年平均氣溫、溼度等也比較相近。異地實驗進行了十一年。歷經9個週期、63輪次、3000多次分析試驗。1985年,全國評酒委員會考評小組組長周恆剛帶領50多名專家考察易地生產實驗成果。結果,這種嚴格按照茅臺酒工藝製造的酒,最終放棄和茅臺沾邊的想法。就此,沒人再提茅臺酒異地生產的事情。
同樣的工藝,同樣的技工,甚至同樣的微生物,就是因為茅臺鎮河谷海拔為400多米,一年大半時間雲霧密集、潮溼而悶熱。而珍酒廠所在的遵義市海拔為900多米,氣候比茅臺鎮乾燥,酒中也增添了一份乾燥感。
所以,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自古以來便是如此,以後也必將如此。毛澤東在《中國革命的戰略問題》中也提到紅軍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歷史後果:
他們主張回到一般情況的方面去,拒絕瞭解任何的特殊情況,拒絕紅軍血戰史的經驗,輕視帝國主義和國民黨的力量,輕視國民黨軍隊的力量,對敵人採用的反動的新原則視若無睹。結果,是喪失了除了陝甘邊區以外的一切革命根據地,使紅軍由三十萬人降到了幾萬人,使中國共產黨由三十萬黨員降到了幾萬黨員,而在國民黨區域的黨組織幾乎全部喪失。總之,是受了一次極大的歷史性的懲罰。他們自稱為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其實一點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沒有學到。列寧說: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在於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我們的這些同志恰是忘記了這一點。由此可知,不瞭解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就不能指導中國革命戰爭,就不能引導中國革命戰爭走上勝利的途徑。
列寧說: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在於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
“毛氏兵法”第二招:整體把握,善抓全域性
毛澤東在文中提到:“研究帶全域性性的戰爭指導規律,是戰略學的任務。研究帶區域性性的戰爭指導規律,是戰役學和戰術學的任務”“任何一級的首長,應當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對於他所指揮的全域性說來最重要最有決定意義的問題或動作上,而不應當放在其他的問題或動作上。”
戰爭問題異常複雜,但從整體上對戰爭進行把握,善於抓住決定戰爭全域性的問題就是一條普遍性規律。毛澤東堪稱軍事上的戰略大師:“只要有戰爭,就有戰爭的全域性。世界可以是戰爭的一個全域性,一國可以是戰爭的全域性,一個獨立的游擊區、一個大的獨立的作戰方面,也可以是戰爭的一個全域性。凡屬帶有要照顧各方面和各階段的性質的,都是戰爭的全域性。”
全域性總是由區域性構成,要把握全域性,也離不開把握區域性。最主要的是看清全域性,把握事關全域性的關鍵區域性。中國革命三十年,失敗了很多次,尤其是革命前期,但最終勝利建立新中國。主要因為長征跳出敵人包圍圈,抗日戰爭勝利壯大革命力量,三大決戰扭轉實力對比。哪怕敗的戰役多過勝的戰役,可就那幾場有決定意義的區域性勝利,便可確定最終局面。
說“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乃是說的帶全域性性的,即對全域性有決定意義的一著,而不是那種帶區域性性的即對全域性無決定意義的一著。
戰爭歷史中有在連戰皆捷之後吃了一個敗仗以至全功盡棄的,有在吃了許多敗仗之後打了一個勝仗因而開展了新局面的。這裡說的“連戰皆捷”和“許多敗仗”,都是區域性性的,對於全域性不起決定作用的東西。這裡說的“一個敗仗”和“一個勝仗”,就都是決定的東西了。
對我們而言,“計較得失”和“不計得失”的前提是,看清楚大局應該是什麼,事關大局的關鍵點應該是什麼。這個點就必須“計較得失”,投入主要精力。其他點,則可“不計得失”,也不必為其分散自身精力。那種眼裡揉不得一點沙子的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一定不是一個有大局觀的人,也自然不適合做領導。
“毛氏兵法”第三招:在幹中學
學習不是容易的事情,使用更加不容易。戰爭的學問拿在講堂上,或在書本中,很多人儘管講得一樣頭頭是道,打起仗來卻有勝負之分。戰爭史和我們自己的戰爭生活,都證明了這一點。那就是熟識敵我雙方各方面的情況,找出其行動的規律,並且應用這些規律於自己的行動。
軍事戰爭很複雜,學什麼內容是最主要的?毛澤東認為,最主要的是學習孫武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也就是他說的“熟識敵我雙方各方面的情況,找出其行動的規律,並且應用這些規律於自己的行動”。具體的正確做法就是“指揮員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偵察手段,將偵察得來的敵方情況的各種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思索,然後將自己方面的情況加上去,研究雙方的對比和相互的關係,因而構成判斷,定下決心,作出計劃”。
有了正確的計劃,是否可“一勞永逸”了?不可。正確的認識,是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過程,而且是一個不斷做主觀除錯以適應客觀的過程。“當執行某一計劃時,從開始執行起,到戰局終結止,這是又一個認識情況的過程,即實行的過程。此時,第一個過程中的東西是否符合於實況,需要重新加以檢查。如果計劃和情況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須依照新的認識,構成新的判斷,定下新的決心,把已定計劃加以改變,使之適合於新的情況”。
司馬遷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趙國任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導致長平之戰打敗,損失三四十萬軍隊。這個“紙上談兵”,就是教條主義,就是主觀看不起客觀,不會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新的計劃。
紅軍都是泥腿子,沒知識,沒文化,能學會這些道理嗎?毛澤東說:“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從戰爭學習戰爭——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沒有進學校機會的人,仍然可以學習戰爭,就是從戰爭中學習。革命戰爭是民眾的事,常常不是先學好了再幹,而是幹起來再學習,幹就是學習”。
“在幹中學”,就是在實踐中學習,實踐中學習比書本學習更重要。列寧曾說“實踐高於(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但有普遍的性格,而且還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辯證唯物論有兩個顯著特點)再一個是它的實踐性,強調理論對於實踐的依賴關係,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
“毛氏兵法”第四招:揚長避短,轉劣為優
中國國內戰爭和任何古今中外的戰爭一樣,基本的戰鬥形式只有攻防兩種。中國內戰的特點,是“圍剿”和反“圍剿”的長期地反覆和攻防兩種戰鬥形式的長期地反覆。
紅軍和國民黨軍隊實力偏差,決定了紅軍長期處於“被圍剿”的狀態,也決定了戰爭的長期性。敵強我弱之下,如何取得勝利?揚長避短,轉劣為優就是秘訣。用毛澤東的話來說“大是小變來的,強是弱變來的”。
被圍剿和防禦,是紅軍面臨的主要局面。戰略防禦問題成為紅軍作戰中最複雜和最重要的問題。
- 積極防禦(攻勢防禦),為反攻和進攻的防禦,而非專職防禦(消極防禦)。在積極防禦中,以退為進,消耗敵人有生力量,擇機轉守為攻。王明和博古的“陣地戰”,卻是消耗紅軍實力,敵強我弱的局面不僅無法改變,反而日益加深。
- 戰略退卻,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劣勢軍隊在優勢軍隊進攻面前,因不能迅速地擊破其進攻,為儲存軍力,而採取有計劃的戰略步驟。退卻的目的是“儲存實力”,避免我方弱勢更弱。退卻的行動是“有計劃”的,退卻換來的是更廣的騰挪空間,人為創造更多“變化”和‘變數’,其後再擇良機。“楚漢成皋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等有名的大戰,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
- 集中兵力,一個拳頭擊敵,小戰役中找優勢戰機。敵強我弱,是整體,但不代表全部。在個別區域,個別戰場,集中我方兵力,可以實現我強敵弱。蛇很強悍,可“七寸”是薄弱之處。這是主體方法論,但需要配合“誘敵深入”和“運動戰”“戰略退卻”。要捨得喪失土地,因為“將欲取之必先與之”;要引敵入根據地,看似根據地變小,可天時、地利、人和(群眾)將越來越有利於我;要以大迂迴(運動),換取騰挪空間,創造更多敵人薄弱點。
- 戰略上的持久戰,配合戰役中的速決戰和殲滅戰。中國革命有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加之敵強我弱,革命戰略上看必是持久戰,不可妄想“畢其功於一役”。同時,在具體戰役和戰鬥中,要尋求速決,不打消耗戰,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標,擊潰其十個師不如殲滅其一個師。
啟發
1.走自己的路才有出路。成功都是別人的,包括成功的經驗。最根本的方法論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他都應在她的指導下開展。尋找自己的打法,切不可削足適履,不要照搬照抄。不建立自己的快遞團隊,就沒有今天的京東;不採取低價團購策略,就沒有今天的拼多多;不建立開源的鴻蒙作業系統,就沒有今天鴻蒙系統的萬物互聯。做自己才能成功!
2.眼望遠方,胸懷全域性才能成事。要有大格局,就要學會遠眺。既看得清全域性,也看得準“關鍵一招”的區域性。不斤斤計較,不因小失大,不盲目樂觀,不悲觀失落。集中精力,爭取關鍵區域性的勝利。只要對大局有利,以退為進,以舍取得,也應去做。
3.在變化中爭取主動,靜候轉機。“變化”是永恆的,昨天再完美的計劃,明天也必然因為情形變化而作出調整。不管今天的形式對我們如何不利,你總有自身的優勢所在。即便暫時看不到,那在“變化”中,也可能出現轉機。耐心、信心和細心,是這個時候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