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我簡介的朋友們應該瞭解,由於職業的特殊性,我對於電腦的要求相比於一般的普通使用者來說嚴苛不少,所以這次從win本的thinkpad轉向Mac陣營,真的不是為了裝B,而是真正想要一個可靠的生產力工具,所以這次我毅然選擇購入新款16寸的Mac。
首先,說一下我選擇尺寸和配置的心路歷程,蘋果的刀法實在精準,一檔一價一配置,這讓包括我在內的數量不少的選擇困難症患者群體看到想犯病。實際上,今年變化最大的是14寸,所以初期讓我十分心動,甚至一度產生了動搖想買14寸的想法,但內心的理性遏制住了我騷動的想法,其實是錢包空空提醒我不要三心二意,老老實實選擇自己需要的就好了。
不缺錢的可以都買,在家16寸,出門14寸,兩全其美。
按照蘋果的一貫作風,16寸的機身意味著更大的模具以及加強版的散熱效率,同時代表著家族頂級水準的地位不允許它在各方面有一絲馬虎。反觀14寸,為了更好的便攜性和靈動小巧的外觀,不得不在螢幕尺寸、揚聲器以及效能閾值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縮水,後來證實,在系統層面,16寸的確存在區別於14寸的效能開關,可以理解為狂暴模式。真有你的哈,果子。
不過只有配備M1 Max晶片的16寸才擁有此選單選項,怪不得我沒找到,哭。
進入正題,配置方面,我選擇的是中低配,只加配了硬碟到1TB,處理器是M1 Pro,記憶體16GB。為什麼不加配記憶體,因為太貴了,從16GB->32GB需要足足3000塊,記憶體顆粒是金子做的嗎?所以我選擇先買16GB的版本回來用著,在日常所有需要的應用全開的極端場景下,記憶體佔用也才60%,所以我認為16GB對於我來完全足夠,因為我打算3年左右換新。
如果想當釘子戶,那麼你可以加到32GB。顏色,選個低調點的深空灰,免得被認出來,每個人都想來給我的電腦留下手指的回憶。
五天時間不長不短,初步瞭解一臺電腦已然足夠。期間,我把它當作日常使用和工作的電腦高強度執行,它的表現讓我非常滿意。首先是它這塊支援120Hz重新整理率的miniled屏,顯示細膩通透、色彩準確,而且亮度對比我同事的老款明顯高不少。
然後就是續航,100%的電量不插充電器的情況下,一整天的高強度工作完後,晚上8點回到家,電量還能剩下60%左右,要知道之前的電腦基本上2、3小時就沒電了,所以官網描述基本屬實,真正實現不帶充電器出門的目標。
它有沒有缺點呢?當然有,螢幕升級為miniled,分割槽背光導致螢幕厚度增加,但衝著明顯提升的螢幕素質和規格,這是值得的。
因為增加了HDMI、SD卡兩個介面,導致整體厚度明顯拉高,側邊顏值肉眼可見的下滑,比老款厚一半。
但也帶來了更大的電池,所以有舍有得。如果和我一樣不在乎外觀顏值的實用黨沒問題,顏值黨慎入。厚實的邊框沒以前那麼割手了,可以說是一個小小的提升吧。
最後就是mac OS了,它對於一個長期iOS的使用者來說上手難度真的很小,基本的互動邏輯和操作手勢系統間互通,所以在降低學習成本這方面蘋果確實用心了。綜上,讓我用這臺Mac來工作成為一件每天非常享受的事情,真是太神奇了。
選購建議:如果你可以接受16寸2.2kg的重量,那麼其餘全是優點。反之,選14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