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內蒙古自治區主要負責同志與農牧民座談。
1959年末,新中國面臨成立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經濟困難,全國糧食供應嚴重缺乏,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地政府收養的幾千名孤兒因為糧食不足,面臨營養不良的威脅。
這些幼小的孩子該怎麼辦?時任全國婦聯主席康克清非常著急,專門請示了周恩來總理。周恩來總理想到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民委主任的烏蘭夫,希望烏蘭夫從內蒙古自治區調一些奶粉。
當時,烏蘭夫還兼任內蒙古自治區主要負責人。雖然內蒙古牧業遭受了特大災害,農牧民生活也比較困難,但考慮到全域性工作和民族團結,烏蘭夫當即表態說:“總理,這些問題能夠解決,但是解決完了,孩子們還不是依然沒有吃的、沒有家?況且現在孤兒院、保育院已經負擔很重了,我必須給孩子們找個家,讓牧民們撫養孩子,只要有草原,就有他們的吃的,就有他們的家。”
周恩來總理知道後高興地說:“這很好嘛!內蒙古地廣人稀,牧民又很喜歡小孩,多收養些南方孤兒,幫助解決了南方的燃眉之急,並且對發展牧區人口和以後建設還有好處。注意把工作組織好,把孩子們安排好。”
按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烏蘭夫主持召開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會議進行研究,部署各盟市、各有關部門做好準備工作,包括衣、食、住以及醫療保育人員等。
1960年5月9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對內蒙古衛生廳黨組《關於1960年收容併入兒童工作的具體計劃》作出批覆並強調:“希望你們迅速具體把這一工作抓起來,一定要做到收一個,活一個;活一個,壯一個。”
自1960到1963年,內蒙古各地先後接納了約3000來自名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的孤兒。這些孤兒小的只有幾個月,大的也只有7歲,大多數面黃肌瘦,有些還在患病。黨組織安排工作人員把年齡大一點、身體好一些的孤兒直接送到牧區去,年幼患病的孤兒則在呼和浩特、集寧、錫林浩特和包頭等地設立了育嬰院,對他們進行治療,待這些病兒恢復健康以後再送到牧區。
當時的內蒙古,雖然也經受著困難時期的嚴峻考驗,但內蒙古各族群眾主動擔起這份國家責任。年邁的老母親、中年婦女、新婚夫婦,有的騎著馬,有的趕著勒勒車,有的長途跋涉,爭先恐後前來收養這些孤兒。牧民們非常喜歡這些孩子,把孤兒接回自家的蒙古包,給他們取了好聽的名字——國秀梅、黨育寶、格日勒、娜仁花……像對待親生兒女一樣精心照料,用最好的牛奶或羊奶餵養他們,教他們唱歌、跳舞、騎馬、打獵,供他們上學讀書。這些孤兒在內蒙古各族群眾的哺育下,一個個健康地成長。
當時,為了更好地保障幼兒的健康和安全,內蒙古自治區的育嬰院招收和訓練了一批保育員,她們主要是一群具有一定文化程度、身體健康的青壯年婦女。這些年輕的姑娘們成了孩子的“額吉”(母親),她們盡職盡責、全心全意地照顧著孩子們。都貴瑪就是其中一員。
1961年,年僅19歲的烏蘭察布盟(現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腦木更蘇木牧民都貴瑪被分配到四子王旗保健站,撫養旗裡剛剛接收的28名“國家的孩子”。都貴瑪用溫柔的愛和寬廣的胸懷,給了孩子們一個溫暖的家。從餵奶餵飯到衛生護理,她常常不眠不休;孩子生病了,她冒著凜冽寒風和被草原餓狼圍堵的危險,深夜騎馬奔波幾十裡去找醫生。在她的悉心照料下,28個孩子沒有一個因病致殘,更無一人夭折,在那個缺醫少藥、經常捱餓的年月,堪稱奇蹟。就這樣,“草原額吉”用自己的大愛,踐行了“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的承諾。
光陰如水,歲月如歌。6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孩子們如今都事業有成、兒女相伴,而草原“額吉”們在歲月長河中漸漸老去,但“額吉”們的恩情孩子們永記心間、沒齒難忘。這段鐫刻在歷史豐碑之上、流淌著民族大愛的共和國往事,也一直在流傳。2019年9月,自己沒有兒女、卻養育了28名“國家的孩子”的都貴瑪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她的頒獎詞是:“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的代表,用半個世紀的真情付出,詮釋了人間大愛。”都貴瑪說:“內蒙古的母親們撫養了‘國家的孩子’,這是歷史的豐碑,也是促進民族團結、共患難的一段歷史。”
對這一段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新中國成立後,內蒙古創造了“齊心協力建包鋼”、“三千孤兒入內蒙”等歷史佳話。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要用好這些紅色資源,組織廣大黨員、幹部重點學習黨史,同時學習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做到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特別是要在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維護各民族大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重大問題上不斷提高思想認識和工作水平。
統戰嬗變
新聞自強
微訊號:tongzhanxin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