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一群產品經理的朋友圈裡提及了NFT以及相關的區塊鏈技術,有一位產品經理噴我道:“就是一堆新名詞,也不知道說了個啥,炒作就是炒作。”
我說新科技再好,也得炒作才能有資金啊,你說現國內幾大科技公司,有哪幾個不是模仿著全球科技的潮流,一輪炒作再加一輪實幹上去的。
騰訊,它的成名作QQ就是模仿ICQ吧,連名字都不改,當著馬化騰我也敢這麼說;
百度,那是對著谷歌乾的,欺負人家不懂中文;
淘寶,抄的是亞馬遜;
阿里雲,對的是亞馬遜雲;
支付寶,對標的是Palpay;
就連大家覺得很牛的華為,它的無線基站一開始OEM摩托,後來沒成想被它幹成了,才有了全球的華為。
所以,我們要搞硬核科技,不要光盯著科創板,創業板那幾個上市的小公司,說實話我在裡面看不到太多的原創科技,或者全球第一的競爭力,只看到溢價,牛皮槓槓的。
真正的科技企業還是要放眼全球,看看全世界人民在搞什麼,哪些我們可以拿來主義。
今年區塊鏈市場僅一級融資就接近1000億元,更別提二級市場的紛湧人潮了,區塊鏈經過了一年的野蠻泡沫增長之後,再不像以前那樣一個比特幣帶著一溜山寨幣動不動就談信仰,喊口號,而是真正接地氣,做實體,搞了一些象模象樣的公司,正兒八經地賺錢了。
那我就給大家擺一擺我看到的一些區塊鏈的核心科技專案吧。
跨鏈交易市場
目前的區塊鏈有不少去中心化的交易市場,每天的交易量動則幾十億,比如最大的去中心化市場Sushi,其24小時內的最新交易量是4.8億美元,約合30億人民幣,可以說是日進斗金。
而這個所謂的去中心化的交易市場,不僅與傳統的區塊鏈交易市場有所區別,不依賴於中心平臺的人工監管而是依賴於演算法,其更大地挑戰是針對現有的金融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期貨市場等金融衍生市場。
那麼,包括Sushi在內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是靠什麼機制來保證它的交易的準確性,並讓這麼多的參與者樂此不疲地投入其中進行交易的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去中心化金融的三件利器,
- AMM: 自動做市商,Automated market maker;
- 流動性控礦;
- Defi借貸。
AMM自動做市商是什麼?
傳統的中心化交易所中,都有做市商機制,也就是莊家!
當你丟擲一個買入的報價,對面也有無數的賣家,要想撮合就要透過證券市場的做市商機制,他從你手裡獲得錢幣,從另一個賣家那裡獲得股票進行互換,中間如果有價差,那好對不起,莊家就把它給吃了。
所謂的做市商,根據前景和風險,儘量不承擔風險,或者承擔少量風險。
但如果做市商的資金量少,就會使交易更加遲緩,甚至有可能被大量的資金攻擊變成宕機,這是因為無論是ETH網路,或者BSC網路,甚至最新的SOL網路都不能來得及處理每秒動則上百萬的交易資料,大量的交易需求導致交易費用暴增,和對貨幣流動池的需求。
流動池越多,莊家可以動用的資金越多,就越方便它展開中心交易,減少網路遲緩對於價格波動的反應失效,越快反應風險才會越少,否則別的平臺的價格變了,你的平臺還在原地不動就很容易被駭客攻擊擼羊毛,攻擊多了,你的平臺就沒有吸引力了。
於是,區塊鏈程式設計師發明了一種擴大流動性池(liquidity pool)的交易方法,這就是自動做市商的機制AMM。
透過這個機制中,使用者可以把自已的資金或者公證存到平臺,並根據實際發生的交易數量和金額,獲得平臺的獎勵,有些平臺對於特殊的交易對甚至會給出高達50%年收益率以上的獎勵,主要是為了獲得流動性,否則交易就會不可靠。
比如,一個常見的交易對 cake / USDT,使用者可以提供兩種公證或者一種,以便讓交易者在這兩個公證之間進行買賣。
當交易開始時,一種資產先進入,這個流動性池就變得不平衡,直到另一種也進入重新恢復平衡比例。
恢復得越慢,就越需要增加流動性。正因為流動性這麼重要,所以平臺或者某個區塊鏈願意付出較大的代價,吸引使用者進入這個金融系統,這就出現了流動性挖礦。
流動性挖礦,是Defi金融的一個重要應用,投入的公證可以透過頻繁的交易手續費第一次出現了實質上的金融價值。
流動性挖礦
流動性挖礦,它的表現形勢很簡單,就是使用者透過將自已的公證存入流動性池,使用一個恆定的演算法,確保兩個代表的比例始終不變。
如果交易量越大,而流動性提供者的數量少的話,就會出現50%以上的年收益率,以吸引相關的公證的持有人入場,以便獲得收益。
同樣,越來越多的持有者入場,甚至超過了交易所需的流動性時,農夫們的收益就會逐漸地變少,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最後導致人們不想投入流動性以免自已連兌換手續費都賺不回來。
就像是一個辛苦的農夫,種下豆子,有很多豆子出來,
種下花生,有花生出來。
種下錢,有錢出來,那不叫農夫,叫搖錢樹。
種錢得錢雖然不錯,可也有風險,一方面擔心平臺的建立者拿了流動性跑路,另一方面就算是再健全的平臺也有BUG,容易被駭客進攻,或者被所謂的套利者拿走你的錢。
所謂的套利者,就是當某個平臺的流動性不足,交易量不夠時,價格與別的平臺出現了較大的價差,這時就會不斷有套利者介入,用較便宜的通證來套取實際價格較貴的通證。
等到你的平臺價格慢慢恢復時,套利者已經搞到了幾百萬的價差,這損失算誰的呢?
當然是做市商的損失,你是莊家,就得背。
正因為流動性挖礦存在這種非常損失,所以,不少的通證擁有者喜歡更簡單的收益方式,借貸。
Defi借貸
在區塊鏈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的合約交易,也就是槓桿交易,不少交易者希望用1元撬動5元10元的金額進行交易,要麼賺死,要麼賠死。
如果正經的平臺,本身是沒有那麼多大量的通證可以借出的,拿客戶存在裡面的通證進行借貸,萬一暴倉了,一定要平臺填這個坑來被損失。
平臺可不傻,於是發明了各種各樣的借貸工具。
說穿了就是當鋪,為了確保借出的通證不受損失,平臺往往要求需要借用的使用者用自已持有的公證擔保,按80%的比例去借入其它的代幣,進行交叉抵押。
一旦你的合約虧損了,而沒有其它的錢補倉的話,對不起你抵押的資產就立刻拍賣以償還借貸人的損失。
因為有這種金融抵押的方式,相對來說在區塊鏈市場進行的借貸反而非常的安全,除非碰到價格劇烈波動的情況,如果那樣,平臺和借出通證的人都會受損。
因為這個合約交易的速度快,有槓桿,所以不少人湧了進來,願意付出較高的利息來博取最大的利潤。
越是一些小眾的通證,它的利息率越高,很多有40%以上的收益率,當然一旦出現暴跌暴漲,也有可能暴倉,相應的貸方也會受到不小的損失。
據說今年911大跌的時候,一個叫孫XX價值幾十億美金的借貸BTC差點爆倉,還好他及時借了幾個億補倉才沒有破產。
反正也不知是真是假,確實合約很危險,碰到就毀滅。
無論如何我們要相信科學,目前,整個區塊鏈市場的市值已經接近14萬億元,而A股的總市值是92萬億。
區塊鏈的交易則是24小時不間斷交易,僅ETH一天的交易量就1220億元,真是大量的錢進錢出。
所以,這個新的經濟模式,金融模式對現有的金融市場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尤其是西方的傳統銀行。
未來已來,只是不知道我們會如何應對,多學點總歸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