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晚晴的滅亡的,你被告知的“真相”是什麼?
是清軍入關後,中國的熱兵器就停滯不前了,基本和明朝末年的水平差不多;對戰八國聯軍時,清軍還是以大刀長矛和原始的火繩槍為主;而歐美列強的武器不斷升級,所以當時的大清根本無力抵抗外國的侵略?
也許,關於晚清清軍真相,我們所知道的一切,都不是事實。
01
其實,在清朝初年,中國還是有武器方面的能人的,他的名字叫戴梓。
開啟騰訊新聞,檢視更多圖片 >
紀曉嵐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裡描寫了一件神器:
長的有點像琵琶,裡面裝著火藥鉛丸,前面有一根鐵管子,扣一下扳機火藥鉛丸就落進鐵管子中對待發射,然後再扣動第二個扳機隨之鉛丸被射了出去。總共有28發,所以名曰二十八連珠銃。
這件在當時幾乎可以媲美“機關槍”的神器,就是出於戴梓之手。
雖然“連珠火銃”理念超前 ,但讓戴梓真正得到康熙重用的,實際上是他的另一件發明——“子母炮”。
顧名思義,“子母炮”可以在射出去的過程中爆炸,“從天而降,片片碎裂,銳不可當”。在康熙對戰準格爾的駱駝陣時,威力驚人,所以後被康熙命名為“威遠將軍炮”。
然而可惜的是,戴梓是一個技術上的天才,卻在為人處世方面有很多缺陷。
據《清史稿》記載,戴梓在修撰《律呂正義》的過程中,因為觀點意見不同,和葡萄牙傳教士徐日升的關係搞得很不好。後又因才能出眾,讓欽天監的大領導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嫉恨。
《國朝耆獻類徵初編》還記載他因脾氣秉直,又得罪了康熙帝的御前侍衛趙某。最後,他遇到一個真正的無賴——張獻忠曾經的養子陳宏勳。
此人在降清後,把戴梓請到自己家中,讓家丁拿著大棒,給戴梓敬酒,讓戴梓借他三千兩銀子,不然就讓人用大棒打死他。戴梓於是寫了取銀子的條子,讓陳到自己家取銀子。結果陳宏勳去戴家拿了銀子後卻不把條子留下,第二天又再拿著條子去取銀子,日復一日,沒完沒了。
戴梓的大兒子戴京忍無可忍,拔劍要殺了這個無賴。結果被陳宏勳倒打一耙,向康熙帝告了戴梓縱子傷人的御狀。
這時,對戴梓素有怨恨的南懷仁、徐日升以及御前侍衛趙某一起向康熙鼓譟,誣陷戴梓“私通東洋”。康熙帝不忍責罰,但又迫於壓力,遂下旨將戴梓流放到遼東盛京。
戴梓到了流放地以後,生活極為貧困窘迫。後來一直過了三十多年,康熙帝終於為其平反昭雪,赦免其回家鄉。
但此時戴梓已經垂垂老矣,貧病交加,只能留在鐵嶺,不久就去世了。
在其被流放的多年中,關於武器的研究自然也完全停滯了。
而他生前所發明的火器,也漸漸的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裡,這對後世來說,真的是一種莫大的損失!
如果戴梓不蒙冤被流放,如果康熙一如既往的支援他,那再用上幾十年的時間,會不會.......
可惜,歷史從沒有如果。
02
歷史上,還有這麼一件小事: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義大利軍隊無意中佔領了天津附近一座幾乎無人值守的清軍武器庫,繳獲了該處存放的大量武器彈藥和作戰物資。各種當時世界上最新款、效能最優的武器讓義大利人豔羨不已。
領隊的義大利海軍中將西蒙事後以戲謔 、調侃的口吻寫信給英國公使:“戰鬥伊始就意外繳獲清軍這麼多先進武器,等於給聯軍一萬六千名軍人配備全副武裝還有富餘,可惜我們計程車兵一人只有兩隻手。”
注意,這些武器,大部分是在倉庫裡被發現的,而不是在清軍手裡。
那麼,為何這些高配的武器蒙塵在庫房,卻不見天日呢?
這個我們得把時鐘轉回20年前,那時曾國藩和李鴻章剛打完太平天國和捻軍,二十年的內亂終於結束了。
可是,曾國藩和李鴻章卻在煩惱一件比打仗還頭疼的事:軍費的報銷問題。
要知道,士兵都是為了錢在打仗。
曾國藩和李鴻章其實就是個總包工頭,只有最後工程做完了,總BOSS驗收滿意了,士兵們才能拿到工資。
當然,打了勝仗,皇帝不是個小氣的人,也願意給錢。但按照當時的財務程式,必須戶部先審計,合格後才到皇帝蓋印。
但難題是,按照慣例,戶部的工作人員們必須先給一筆錢,才能過審。當時,這筆錢有個好聽的名字叫“部費”。
那麼,部費要給多少呢?
全部報銷費用的1.3%。
等於說當時湘軍淮軍要報銷的軍費合計約3000萬兩白銀,要出40萬兩賄賂。按照晚清時代的購買力,這筆錢相當於現在的8000萬人民幣!
這筆錢,曾國藩和李鴻章可拿不出啊!
可是,又不能不給。
原因很簡單,這部費雖然實際是在敲詐,但是全天下書吏們幾百年來正常收入的一部分,不按規矩來的結果是得罪全朝廷的書吏,最後可能落得無論辦什麼事都受到阻撓。
最後討價還價,把40萬兩還價成8萬兩,曾國藩還是不滿意,於是寫了一篇報告給BOSS,講了自己的難處,請求報銷。皇帝心情好,也同意了。
曾國藩感激涕零。
最後,曾國藩還是按先前談的8萬兩,把錢給了戶部官吏。跟皇帝打招呼只是個保險,以免戶部書吏們漲價。
由此可見,在晚清,腐敗已經深入方方面面了。
在那種情況下,如果帶兵的軍官不願意掏腰包,那手下士兵當然不會有武器裝備了。
所以才會出現倉庫裡都是新槍新子彈,而士兵手裡卻還是老式武器的情況。
03
那麼你也許會問了,軍費報銷也是事後的是,即便武器裝配不到位,泱泱大清,究竟為什麼會在甲午戰爭中敗得一踏塗地?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又如此不堪一擊呢?
因為在戰爭來臨時,武器從來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人和制度才是一切的關鍵。
1840年的大清,雖然在表面上佔有更高比例的世界財富。但在本質上還是一個古代帝國。
面對已經走在近現代化前列的英國人,差距是非常明顯的。
不僅僅因為英國已經完成了第一輪的工業化程序,還在於他們有著完備的早期國際金融體系——一個東印度公司,就可以聚集起相當於一箇中等國家的兵力規模,並將之投送到距離本方基地甚遠的地方。
而在農業時代都不顯得突出的組織和通訊能力,限制了清軍在戰爭中的快速反應水平。滯後的軍事訓練與後勤補給能力,讓清軍在幾乎每一個戰場上都處於以少打多的局面。
這就是為什麼清朝總是能有憋出鉅額賠款的資源,卻不能將之轉化為應有戰鬥力的根本性原因。
看到這裡,你會不會驚訝得合不上嘴?
是的,這和我們通常被告知的歷史完全不同。
不過歷史這玩意兒,記錄的人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同。而且時代不同,價值觀也會有所不同,比如美國人現在也在討論,要不要拆掉華盛頓的塑像,因為他是個奴隸主!前段時間,為了拆不拆南軍統帥李將軍的像,還鬧出了人命。所以這個問題不僅僅中國有,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