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首次授銜儀式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隆重召開,中央軍委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10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朱德、彭德懷、劉伯承等10位開國元勳被授予元帥軍銜,既是對他們半生戎馬生涯的肯定,也是對他們革命功勳的認可。
而在10位元帥功成名就的背後,正如毛主席所說“婦女能頂半邊天”,是離不開一直默默在背後支援他們的夫人,新中國的建立也離不開她們的貢獻。
那麼,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10位元帥夫人擔任什麼職務,1955年又有幾人被授予軍銜?
朱德夫人——康克清
1911年9月7日,康克清出生在江西省萬安縣羅塘灣的一個貧窮漁民家庭。在那個人命如草芥的年代,窮苦人家的生活總是充滿著各種坎坷與苦難。
康克清的父親康年苟原是一個勤勞善良的農民,靠著租種地主家幾畝地為生,隨著地主變本加厲地剝削,康年苟一家的生活漸漸無法支撐,地租一年比一年高,康家一年所得也越來越少,只得被迫過著“糠菜代糧米穿湯”的苦難生活。
因為地主變本加厲地剝削,種地生活已無法再滿足康家的生活。
為生計,康年苟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籌錢買了一條小漁船,以捕魚為生,自此康家就終年漂泊在贛江之上,以船為家,捕魚為生。
從種地變成捕魚,謀生方式的轉變並沒有讓康家的生活得到好轉,舊社會窮人面臨最多的就是苛捐雜稅。就在康克清出生的兩個月後,康年苟就因交不起漁稅被衙門關進了監獄。
世道艱難,康年苟被迫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抉擇,那就是將還未滿一歲的康克清送給別人家當童養媳。康年苟這樣做實屬無奈之舉,不將女兒送養,自家養不起,女兒也活不下去。
未懂事就被送養,對康克清來說既是不幸,也是幸運的。不幸的是,從小就離開了親生父母的懷抱;幸運的是,收養她的羅奇圭夫婦對她很好,視如己出。
在養父母無微不至地關愛下,康克清茁壯成長著,度過了一個幸福的童年時光。
1925年,受到風起雲湧農村大革命的深刻影響,14歲的康克清沒有一絲猶豫,立刻投身到農民運動當中,並在後來毅然報名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成為一位英勇的紅軍女戰士。
從此,康克清便開始了她的漫漫革命征程。
1929年,康克清與朱德結為伉儷,此後兩人在烽火硝煙中相互扶持、相互鼓勵,走過長征路,跨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目睹新中國的誕生,並參與新中國的建設。
康克清雖為女子,可戰鬥經驗和功勳卻不比任何男戰士差,她參加了中央蘇區的歷次反“圍剿”鬥爭,曾在1933年在贛州指揮當地游擊隊擊退進犯的國民黨反動派,被稱為勇敢善戰的“女司令”,逼得敵人懸賞1000元捉拿她;
她參加了中央紅軍的長征,先後三次翻越終年積雪的雪山,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康克清走過的長征路,要比紅一方面軍其他女紅軍多了足足一年時間,多了萬餘里路。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康克清雖沒有上前線與戰友們一同與敵人血戰,但同樣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她在後方積極發動婦女群眾成立婦救會和婦女自衛隊,組織廣大婦女踴躍投身支前工作,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康克清歷任全國婦聯第一屆至第五屆常委,第三屆副主席,第四、五屆主席,第六屆名譽主席等職務,致力於婦女運動及維護少年兒童權益事業。
1955年授銜時,因為康克清已經不在軍隊工作,故而未被授予軍銜。
彭德懷夫人——浦安修
1918年,浦安修出生在北京。她的父親浦友梧是當時少有的文化人,畢業於南京商業專科學堂,因為精通商業方面的知識,北洋政府建立後,他便託關係謀得交通部會計科員的工作。
身為政府官員,即使是微末小吏,生活也不會太差,故而與窮苦百姓相比,浦安修有了一個不錯的學習環境。
青年時代,當時還在北平師範大學女附中讀書的浦安修,受到當時風起雲湧的學生愛國運動的影響,積極參加了發生在1935年震驚中外的北平“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與數千名大中學生一起進行抗日救國示威遊行,掀起了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
自此,浦安修踏上了革命的道路,開啟了一個嶄新的人生。
1936年,深感只有我黨才能拯救中國,拯救人民的浦安修,義無反顧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抗日戰爭時期,浦安修被調入軍隊工作,奔赴山西抗日前線,先後前往山西安邑縣犧盟會、晉軍第六十六師和八路軍總部直屬隊,參加組織群眾軍事訓練及部隊政治工作。
解放戰爭時期,浦安修從軍隊中調出,參加陝甘寧邊區隴東、晉西北土改工作團,進行土改試點研究。隨後,又被調到西北野戰軍司令部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浦安修先後擔任西北局國營企業黨委副書記,紡織工業部技術司副司長、輕工業部勞動工資司司長等職,多從事於工業方面的管理工作。
1955年授銜時,因為浦安修已經不在軍隊工作,故而未被授予軍銜。
林彪夫人——葉群
青年時期,在北平讀書的葉群參加了“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後赴延安,加入中國共產黨。
新中國成立後,葉群先後擔任教育部普教司副司長、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長、廣州市教育局副局長等職務,多從事於教育工作。
1955年授銜時,葉群被授予中校軍銜。
劉伯承夫人——汪榮華
1917年2月4日,汪榮華出生在安徽六安市郝家集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因父親的疼愛,幼時得以上過兩三年小學,但因之後家裡條件越來越不好,只得輟學回家,跟著自己父母務農。
親身經歷惡貫滿盈的地主對窮苦百姓的剝削,汪榮華很小的時候便有了打倒地主,讓窮人翻身做主人的心願。1931年5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為窮人打仗的工農紅軍來到汪榮華的家鄉,此時汪榮華義無反顧地選擇加入紅軍,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紅軍女戰士。
參加紅軍後,汪榮華被編到新兵營進行短暫的軍事訓練,幾天後汪榮華被分配到駐紮在湖北英山的紅十二師政治部婦女先鋒隊當宣傳員,負責發動當地人民群眾踴躍參加革命、參加紅軍,並協助上級在當地建立鄉村蘇維埃政府。
不久,因汪榮華工作表現突出且優異,黨組織將她調到英山縣少共婦女部工作,負責婦女工作。自此,汪榮華就與婦女工作結下不解之緣,在很長一段時間,多是從事青年婦女工作。
1932年任英山縣五區少共婦女部長,1933年調到四川省委從事青年婦女工作,1934年4月任四川省委婦女部巡視員......
1935年,汪榮華跟隨紅四方面軍主力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徵。期間,汪榮華二次翻越雪山,三次穿過草地,經歷無數次生死考驗,但她從未喊苦喊累,更未想過要放棄。
1936年,紅二、四方面軍成功會師,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汪榮華認識了劉伯承,並最終與其喜結連理,結為伉儷。
說起汪榮華與劉伯承的相戀,這裡還有一段趣事。
那時是劉伯承先寫信向汪榮華表白的,但是起初汪榮華並不太敢接受,因為她覺得自己與劉伯承這位紅軍總參謀長相比,無論是在出身、資歷,還是學識都相差甚遠,實在不太般配。
兩人第一次正式見面時,汪榮華就把自己的這些憂慮都告訴了劉伯承,劉伯承聽後哈哈大笑道:“這有啥子關係嘛!我家也是貧苦農民,我祖父還當過吹鼓手呢!正因為我們窮,才出來革命,才走到了一起。你文化水平低,可以學嘛!不懂的,我可以幫你嘛!”
劉伯承這般推心置腹,又頗為風趣的話,頓時就讓汪榮華打消了心中的顧慮。
就這樣,兩人走到了一起。
婚後,兩人相互支援、相互鼓勵,一起為革命事業而努力奮鬥。
因為戰事的緣故,兩人雖聚少離多,但對彼此的愛卻並沒有因為這個而消散,兩人經常互通書信,鼓勵和支援著對方在各自崗位為革命多做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汪榮華奮戰在抗日前線,先後擔任一二九師隨營學校教員、供給部政治處指導員、直屬政治處組織幹事、司令部供給處黨支部書記、機要科譯電員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汪榮華在西南局幹部子弟學校擔任教員,教導革命子弟繼承發揚革命先輩崇高精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1951年,進入軍事學院俄語訓練班學習。
1955年授銜時,因為汪榮華還在軍中任職的關係,被授予少校軍銜。
賀龍夫人——薛明
1916年5月12日,薛明生於河北省文安縣勝芳鎮(現霸州市勝芳鎮)一個落魄商人家庭。她很小的時候,家裡就因父親離世,家道中落,只得靠母親一人苦苦支撐著。那個亂世,一個女子又能幹什麼呢?因此那時薛明一家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日子過得很是艱辛。
但是,就算是這樣艱苦的生活,深知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的薛明母親依舊沒有放棄讓薛明去讀書的機會,省吃儉用供薛明去讀書。薛明也很懂事,知道自己讀書的機會是母親省吃儉用換來的,所以立志要認真學習,一定要學出一個樣子出來,讓母親和妹妹過上好日子。
薛明讀書的時候,正是中國革命風起雲湧之時,革命進步思想在校園內廣泛傳播著,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進步青年積極投入到革命的浪潮之中,為國家和人民的將來而奮鬥。
薛明也不例外,在三八女中讀書的時候,她接受了進步思想的薰陶,開始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革命活動。
1935年,北平爆發了“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受到北平學生愛國運動的影響,全國也隨之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薛明所在的天津也組織起了“一二·一八”和“五二八”等聲勢浩大的抗日救國示威遊行。這時,薛明和同學們義無反顧地走出校門,她們肩靠著肩,胳膊挽著胳膊,一邊走,一邊高喊抗日愛國口號。
也正是這次經歷,讓她徹底明白當前的這個社會,靠讀書是不能讓母親和妹妹過上好日子的,只有參加革命,解放全中國,母親和妹妹才能過上好日子。
自此,薛明走上了為解放國家和人民而奮鬥的革命道路。
1936年,薛明經黨組織批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隨後,薛明進入天津地下黨組織,成為交通員,從事天津學聯、婦救會和民先的聯絡工作。
1938年,薛明奔赴延安。來到延安後,薛明先是進入中央黨校學習,後又轉入女大高階班學習併兼任支部工作。
1941年,薛明被調到西北局延安縣工作,擔任組織部部長,也就是在這裡,她認識了賀龍。
沒過多久,賀龍和薛明就在戰友的撮合下,結為伉儷。
之後,薛明便跟著賀龍南征北戰,攜手度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在協助賀龍處理大量的文電等工作的同時,也細心照料著賀龍的日常生活。無論賀龍幹什麼,做出什麼決定,薛明都在背後支援著他,幫他看好家,讓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人民解放事業中。
新中國成立後,薛明先後任西南局婦女聯合會常委、福利部部長等職。
1955年授銜時,薛明被授予中校軍銜。
陳毅夫人——張茜
同無數位革命時期的巾幗英雄一樣,張茜也是早早就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為國家和人民的解放事業而奮鬥。
1935年,“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爆發,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年僅13歲的張茜滿懷愛國激情,積極投入到漢口的學生愛國運動中,與同學一起進行抗日示威遊行。
1937年,15歲的張茜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於1938年春趕赴江西南昌,參加新四軍軍部戰地服務團,用藝術的形式宣傳抗日,宣傳革命,及為戰士們演出。
此時,陳毅是新四軍一支隊司令員。一次,陳毅到軍部開會時,晚上他觀看了戰地服務團的演出,這場演出恰好張茜有參與演出,她在話劇《一年間》扮演了一位飛行員的新娘子。演出時,張茜精湛的演技、落落大方的演出,深深打動了陳毅的心。
1940年春,陳毅與張茜結為伉儷。婚後不久,陳毅便率領新四軍渡江北上,前往蘇北開闢新的革命根據地,張茜則去了蘇中搞地方工作。兩人雖為了革命事業而分離,但感情卻沒有因此淡薄,反而是在一封又一封情深意切的書信中變得越來越深厚。
之後,張茜歷任抗日軍政大學華中分校宣傳幹事、新四軍衛生部政治指導員,華中建設大學財經系統政治幹部等職,負責宣傳及部隊政治工作。
抗日戰爭勝利後,張茜跟隨新四軍軍部北上,任山東野戰軍直屬隊副協理員。
新中國成立後,張茜任上海俄文專科學校宣教股長,為了提高自己的俄文水平,她來到了北京俄專學習,期間張茜雖因肺結核被迫休學,但是在其堅韌的毅力下,最終還是以優異的成績畢業。1952年,陳毅出訪蘇聯時,精通俄語的張茜便以翻譯的身份,跟隨陳毅出訪。
1953年,張茜任上海新文藝出版社編輯。之後,張茜以“耿星”的筆名翻譯出版了兩部蘇聯文學作品。
1955年授銜時,因張茜未在軍隊中任職,故而未被授予軍銜。
羅榮桓夫人——林月琴
林月琴是十大元帥夫人中軍銜最高的,1955年授銜時,她被授予大校軍銜。
1914年1月18日,林月琴出生在安徽省金寨縣一戶商人家庭,家裡靠著一家雜貨鋪生活。
林月琴會參加革命,與兩個人分不開關係,一位就是她的父親林維尹,林維尹是我黨的地下工作者,以自家雜貨鋪為掩護,進行黨的交通工作;
另一位是她的老師詹谷堂,詹谷堂是當地中共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在他們兩位的影響下,林月琴從小就被埋下了愛國進步思想的種子,嚮往著自己也能成為一個為窮人打仗的革命者。
1931年冬,紅二十五軍七十三師在麻埠建立縫紉兵工廠,開始招募縫紉工人。此時,聽到兵工廠要招人的訊息,早就有想加入紅軍想法的林月琴當即就帶著10多名進步青年男女前去參加。自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同年12月,林月琴因表現優異,被任命為紅四方面軍後勤供給部婦女工廠廠長。期間,她帶領著婦女同志們克服各種困難,日夜不休,加班加點,為前線的戰士趕製出了數萬套衣帽、鞋襪和被裝,大大緩解了前線戰士穿衣問題,從而受到了前線戰士的交口稱讚。
1933年,林月琴改任婦女工兵營營長,繼續帶領著紅軍女戰士為前線戰士縫軍衣、做軍帽、打草鞋,,,,,,
1935年1月,林月琴跟隨紅四方面軍主力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徵。長征時期,林月琴帶領著婦女工兵營的女戰士們擔負起籌備糧草、運送彈藥等重要任務,與男戰士們一起面對長征的各種兇險。兩爬雪山、三過草地,歷經艱辛,林月琴最終順利走完長征路,以自己頑強的毅力,堅定的信念,證明了對革命的忠貞。
1937年5月16日,林月琴和羅榮桓在戰友們的撮合下,終成眷屬。
婚後,林月琴和羅榮桓兩人一起攜手跨過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各種艱辛和兇險,最終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
新中國成立後,林月琴在很長一段時間全心全意撲在了少年兒童的教育事業上。早在1947年,她就創辦了東北野戰軍幹部子弟學校並任校長。
擔任校長期間,她就克服種種困難,不斷改善學校教學和生活條件,將全部的愛傾注在了學校幾百個孩子的身上,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林媽媽”。
1951年,林月琴又向中央軍委提議並得到批准,創辦了北京十一小學,並任校長。期間,她也一直在為將十一小學辦成革命事業接班人的園地而努力著,全身心投入到十一小學的管理當中,親自籌集教具,精心選調教員,力求為孩子們打造出一個最舒適的學習環境。
徐向前夫人——黃傑
黃傑的人生經歷,堪稱傳奇。1924年,年僅14歲的黃傑因不滿伯父將自己擅自許配給當地的一個紈絝子弟,決意衝破封建枷鎖的束縛,出走武漢。
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孤身在外,可想她的日子過得有多艱辛,可縱然如此,她也從未想過要回去,從小就熱愛自由,對封建糟糠嗤之以鼻的她,斷然是不會屈服的。
就這樣,黃傑獨自一人在外,孤獨無依漂泊了2年。1926年,北伐軍攻克武漢,隨即在這裡開辦黃埔軍校武漢分校,並開始招收女學員。聽到訊息的黃傑好不欣喜,當即報名參加。
在考作文時,黃傑以一篇只有108個字的作文獲得了考官的青睞,作文中她這樣寫道:“革命是人為的,進化是自然的。”正是作文中流露出的這些進步思想,最終讓黃傑考上了黃埔軍校第六期女生隊。
黃埔軍校學習期間,黃傑表現得十分優秀,無論是在單兵動作、連排營行軍等訓練,還是在戰術、測圖等實際操作,黃傑的成績都名列前茅,故而深受軍事教官的青睞,也被同學們稱為“軍校之鷹”。
之後,在惲代英和蕭楚女的影響下,黃傑於1928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自此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
不久,黨組織派遣黃傑前往鄂參加組織農民起義,接到命令後,年僅18歲的黃傑便化名桂青前往松滋縣,與李述禮、沈德純等同志一起領導了九嶺崗農民起義,並擔任第一任松滋縣委書記。起義失敗後,黃傑被黨組織派回家鄉江陵繼續進行地下工作。
在江陵進行地下工作時,黃傑因伯父,及“未婚夫”父親的惡意陷害,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入獄。幸運的是,黃傑在獄中機智地隱藏了自己真實身份,再加上當地有幾十家商戶見黃母獨自一人含辛茹苦地帶大黃傑真得很不容易,動了惻隱之心幫她擔保,黃傑這才轉危為安。
黨組織考慮到黃傑在老家江陵工作已經不安全,便決定將她派往上海工作。
1929年,黃傑乘江輪來到上海,被分配到駐上海的中共中央領導機關從事交通聯絡工作,奔走於江蘇、上海、香港、湖北等地。不久,因為工作表現突出且優異,黨組織先後任命她為閘北區女工部部長、滬東區女工部部長。
1933年,黃傑在上海不幸被捕,被關押在英租界提藍橋女監。
因為黃傑始終沒有說出自己的真實身份,所以起初英租界是想以“危害國民緊急治罪法”為由,判處她五年有期徒刑,幸運的是因為有宋慶齡的鼎力相助,聘請有名的大律師為她辯護,以“系無知幼女”為由,讓黃傑得以減刑二年半。
兩年半的鐵窗生涯,不僅沒有讓黃傑意志消沉,反而使她對革命的信念變得更加堅定,也變得更加勇敢,在獄中她經常參加組織獄中同志與敵人進行頑強不屈的鬥爭。
1938年,受黨組織派遣,黃傑前往剛剛成立不久的新四軍軍部擔任服務團女生隊隊長。
二年後,黃傑來到了曾經在夢中無數次夢到的革命聖地延安。來到延安後,黃傑被任命為陝甘寧邊區婦女聯合會組織部部長。
也就是在這一年,黃傑認識了徐向前。
之後,兩人由相識到相知、相愛,於1946年5月4日結為伉儷。
婚後,無論是在抗日戰爭還是在解放戰爭時期,無論前方有何危險,又是怎樣的艱辛,黃傑都義無反顧地陪伴在徐向前的身邊,支援著他,照顧著他,鏖戰於陝甘寧和三晉大地,一起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黃傑歷任青島市總工會女工部部長兼紡織工會組織部部長,紡織工業部人事司副司長、司長、幹部部部長等職。
1955年授銜時,黃傑因未在軍中任職,故而未被授予軍銜。
聶榮臻夫人——張瑞華
1909年2月11日,張瑞華出生在河南省信陽縣。
青少年時期,張瑞華就懷有愛國進步思想,想改變這個吃人的社會,讓窮苦百姓能夠過上吃得飽、穿得暖的好日子,因此在信陽女子師範學校讀書的時候,她就和幾個進步同學組織了進步團體“耀芒社”,在學校向同學積極宣傳進步思想,及開展愛國活動。
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時,她就帶領著“耀芒社”成員,積極參加反對帝國主義的示威遊行,支援上海工人的鬥爭。1926年,張瑞華考進黃埔軍校武漢分校,並於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張瑞華跟隨葉劍英率領的教導團參加了廣州起義。
廣州起義失敗後,張瑞華被黨組織派到香港從事地下交通工作,往來於廣州、九龍、香港等地。1928年,在戰友的撮合下,張瑞華與聶榮臻結為伉儷。
婚後不久,張瑞華跟隨聶榮臻前往天津順直省委工作,擔任組織部幹事兼內部交通員。1930年夏,張瑞華前往上海,先後在中央特科和中央機關從事秘密工作。
1934年,因叛徒的出賣,張瑞華不幸被捕入獄。
在獄中,任憑敵人如何威逼利誘,張瑞華都不為所動,堅貞不屈,始終堅守黨的秘密,不透露自己的真實身份。因為張瑞華堅貞不屈,且敵人也沒能搜到任何證據證明張瑞華的身份,加之我黨也在積極進行營救,最終張瑞華被無罪釋放。
之後,張瑞華先後在陝甘寧邊區、延安抗大、晉察冀邊區等留下了自己的革命足跡,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立下卓越功績。
新中國成立後,張瑞華先後擔任華北局婦女工作委員會書記、中央組織部副處長、處長等職。
1955年授銜時,張瑞華因未在軍中任職,故而未被授予軍銜。
葉劍英夫人——曾憲植
1910年1月23日,曾憲植出生在長沙市府後街15號曾宅,她的家世十分顯赫,是晚清名臣曾國藩家族的後代,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就是曾憲植的高祖,曾國荃在清朝官至兩江總督。
曾憲植的父親曾昭和也是一個絕頂聰明之人,13歲便中了秀才。出生在這麼一個名門世家,曾憲植自然也是極其優秀的。
曾憲植6歲即入長沙古稻田師範附小讀書,13歲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
當時,第一女子師範的校長就是著名革命家,毛主席的老師徐特立,徐特立對這位聰明伶俐、品學兼優的曾憲植十分喜歡,視為自己的得意門生。
曾憲植也在徐特立的影響下,積極投身到革命事業中。
1926年,黃埔軍校武漢分校首次開始招收女學員,徐特立就鼓勵曾憲植去報考。之後,曾憲植也不負徐特立的栽培和期許,在200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順利被錄取,與趙一曼、謝冰瑩等成為同學。自此,曾憲植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7年,曾憲植跟隨葉劍英領導的教導團,參加了廣州起義。
起義失敗後,曾憲植隨葉劍英赴香港工作,並在這裡結為夫妻。
1928年,曾憲植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於同年赴上海從事地下工作。次年5月,因為參加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示威遊行不幸被捕,經黨組織營救出獄。
抗日戰爭爆發後,曾憲植多在後方工作,從事地下交通聯絡員等工作。1946年曾憲植擔任鄧穎超的秘書,隨中共代表團赴重慶,同時任中共南方局婦女組組長,從事黨的統戰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曾憲植一直在全國婦聯工作,先後任全國婦聯副秘書長、書記處書記、主席團成員、黨組成員、黨組副書記等職,致力於婦女運動事業。
1955年授銜時,曾憲植因未在軍中任職,故而未被授予軍銜。
新中國十大元帥夫人在新中國成立後,有從事於婦女運動和保護少年兒童權益事業,有從事教育事業,有從事工業事業,也有從事文化事業,她們都在各自領域發揮著極其重要作用,也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十大元帥夫人之中,1955年授銜時,有賀龍夫人薛明、羅榮桓夫人林月琴、劉伯承夫人汪榮華、林彪夫人葉群等四人被授予軍銜,軍銜最高的是羅榮桓夫人林月琴,被授予大校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