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有一種現象很特別,自由派公知只是反對德國法西斯,從來不認為日本曾經是法西斯。有個叫袁剛的還專門撰寫題為《日本是軍國主義不是法西斯主義》的文章專門為之洗地。
而最近,所謂的“民主國家”日本讓希特勒的《我的奮鬥》進入日本教材,引起包括日本人民在內的全世界人民的警惕。人們不禁會問,希特勒的“奮鬥”失敗了,安倍版的《我的奮鬥》會成功嗎?是誰給了日本這種瘋狂的力量?《我的奮鬥》進入日本教材又抽了哪些人的耳光?
我們先看看袁剛如何為日本法西斯洗地——
“確切地說,法西斯是一種極端形式的社會主義,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義大利。一戰給歐洲人民帶來巨大災難,國際共運第二國際在戰爭中破產,使激進的社會主義流派得以發展,首先是布林什維克以“血與火”的形式,在俄國奪得政權。曾是第二國際社會黨員的墨索里尼深受鼓舞,他當過兵,打仗受過傷,戰後失業成為“盲流”到瑞士打工,他最崇拜列寧,二十年代初他發動失業退伍軍人為骨幹的義大利下層工人向羅馬進軍,發起聲勢浩大法西斯主義群眾運動,奪得政權。同時的德國則出現了納粹主義,形式與法西斯主義差不多,希特勒與墨索里尼一樣曾當兵受過傷,戰後失業淪為流浪漢,他參加了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以如簧之舌善演說而成為黨魁,要對國際猶太資產階級實行無產階級專政,但主要是以國家主義、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煽情,對一戰失敗不服,鼓吹復仇!至三十年代才在德國掌權。
將納粹與法西斯相提並論似乎異議不大,其意識形態與組織形式差不多,但將日本也稱之為法西斯,則牛頭不對馬嘴。日本軍國主義傳統歷史悠久,近現代以來更侵略成性,雖也以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煽情,卻沒有群眾性社會主義運動,內容和形式都與德意不同,沒有法西斯組織體系,少數鐵血軍人的武士道、江田島精神及其侵略擴張,都是軍國主義狂熱,與法西斯主義不搭架。相反,德意納粹法西斯與蘇俄布林什維克的內容和形式卻十分相象,都信奉社會主義,一個主義,一個政黨,黨政軍合一,領袖獨裁專政,進行思想鉗制輿論管控。蘇、德宣傳部尤其相象,日本則沒有宣傳部,也不是一黨專政,是典型的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本質上講是一種極端形態的社會主義,特色是集體主義、工團主義,有嚴密的黨組織,且具有一定的群眾性、社會性,這些都是日本所不具備的。
德、意、日雖結盟,卻不是基於共同的主義信仰,與一戰德奧結盟一樣都是基於國家利益。蘇德之間也曾結盟,日蘇之間在滿蒙地區激烈爭奪,一度發生戰爭,但基於侵華利益共同點,兩個強盜又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日承認外蒙古,蘇承認滿洲國,無視和犧牲中國利益,一直維持到美軍打敗日本之時,在日本宣佈投降之前夜,蘇聯才對日背信棄義廢約參戰,趁機摘桃子。如此來看,反軸心國各盟國與一戰協約同盟性質也差不多,不存在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美英中法是盟國,不是統一戰線,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盟友。”
那麼,什麼叫法西斯呢?
法西斯(英語:fascism;德語:Faschismus)是一種國家民族主義的政治運動。墨索里尼首創,在1922年至1943年間的墨索里尼政權下統治義大利。類似的政治運動包含了納粹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蔓延整個歐洲及世界,包括日本及中國。對於法西斯,較為準確的定義是指:20世紀30、40年代達到頂峰的各種崇尚暴力的國家主義和極權主義運動。
“法西斯”—詞來自拉丁文fasces,原指中間插著一把斧頭的“束棒”(古羅馬的權杖和刑具),象徵暴力和強權高於一切。法西斯最原始的口號是:”strength through unity”(團結就是力量),最典型的概括就是:“個人服從集體,集體服從領袖。”
納粹(nà cuì)主義,或國家社會主義,“納粹”的稱呼來自德語的“Nazi”,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t”的簡寫。納粹主義,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mus”縮寫“Nazismus”的音譯,意譯為“民族社會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希特勒等人提出的政治主張。納粹主義的基本理論包括:宣揚種族優秀論,認為“優等種族”有權奴役甚至消滅“劣等種族”;強調一切領域的“領袖”原則,宣稱“領袖”是國家整體意志的代表,國家權力應由其一人掌握;鼓吹社會達爾文主義,力主以戰爭為手段奪取生存空間,建立世界霸權。
那麼,為什麼說當時的日本奉行的是法西斯主義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日本出現的反共反民主思潮和極端反動的法西斯專制政治體制。它以天皇制軍事法西斯專政為特點。
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影響下,以1918年米騷動為起點,日本國內階級對立和鬥爭日趨激化。1922年日本共產黨誕生前後,工農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蓬勃發展。與此同時,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也不斷打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活動。在面臨嚴重內外危機的形勢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日本開始出現法西斯化的右翼團體。1919年北一輝等人創立猶存社;1924年大川周明等人創立行地社;同年平沼騏一郎創立國本社,擁有20萬會員,一時成為日本法西斯勢力的大本營。20年代末,軍隊內部也出現法西斯團體。1928年海軍有王師會,陸軍有無名會。1929年無名會發展為一夕會,成員中有河本大作、永田鐵山、岡村寧次、板垣徵四郎、東條英機、石原莞爾等一大批法西斯軍官。1930年以橋本欣五郎為首,成立了由陸軍省、參謀本部少壯派軍官組成的以推進國家法西斯化為目的的政治團體-櫻會。20年代末30年代初,法西斯軍人成為日本法西斯運動的主導勢力。
在這方面,很多學者都有論述:
張勁松的《試論日本法西斯形成的特點》一文認為:
“法西斯主義從本世紀10年代到40年代中期,曾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但由於各國的歷史條件不同,其表現也有所不同。日本法西斯在其形成過程中亦具有獨自的特點。日本法西斯在其形成過程中,表現出“軍部勢力”和“民間勢力”的結合。“軍部勢力”是指以參謀本部為首,包括海軍軍令部、陸軍省、海軍省、天皇侍從武官、軍事參議院等一股軍人政治力量。“民間勢力”指分散在社會各個階層的形形色色的民間法西斯政治力量。“軍部勢力”和“民間勢力”是日本法西斯力量中的兩個方面,兩者相互結合,互為補充,共同推動日本法西斯運動的發展。在思想上,“民間勢力”為法西斯運動提供理論依據。日本法西斯思想最早出現於民間,形成許多流派。如‘國本主義’、‘日本主義’、‘農本主義’等等。影響最大的是北一輝的‘超國家主義’。 ”
孫國軍的文章《試論國家傳統與日本法西斯化的關係》認為:
“20世紀20~30年代形成的日本法西斯制度,不像德、意法西斯那樣以政黨的形式出現,而是以家庭性較強的團體形式及軍隊的幫派出現的,最後在軍部控制下,透過連綿不斷的對外戰爭並藉助天皇的權威確立起來,這是日本法西斯制度的基本特點。這一特點與日本的軍人參政傳統、集體領導傳統和奴化教育傳統密不可分。因此,就某種意義而言,日本的法西斯制度深深植根於自身的傳統之中。”
中國軍事科學院軍史部徐勇認為:
“日本的法西斯主義,沒有希特勒、墨索里尼那樣的首魁,也沒有德、意法西斯主義那樣的政黨,它是在軍部的控制下,透過連綿不斷的對外戰爭,藉助天皇權威確立起來的.這是日本法西斯主義的基本特點,同時也是學術界長期爭論的疑難所在。對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政治體制的認識,否定論者認為是戰時體制或者軍國主義體制,肯定論者認為是天皇製法西斯或者軍部法西斯,三十年代,日本在通向法西斯的道路上,不是透過組建法西斯政黨來攫取政權的,而是以軍部為主導,逐步干預政治、控制現有政權,最後建立軍部法西斯獨裁體制的。”
遼寧大學日本研究所崔新京認為:
“日本法西斯思想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在日本的一股反動的思想逆流。它作為日本法西斯的精神支柱和宣傳工具,既以北一輝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綱》、大川周明的《日本及日本人之道》和《日本二千六百年史》等為思想代表作,也體現於權藤成卿的《自治民範》、紀平正美的《國體與哲學》、安岡正篤的《日本精神研究》和《日本精神通義》。”
當然,德國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是有區別的,這在東京審判的時候就被學術界注意到了。不少日本學者以及西方學者認為日本的軍部政府不是法西斯政府,現在,這種觀點還是日本右翼篡改歷史的一個主要的理論支撐。
這裡牽涉到對法西斯的定義的認識方面。法西斯最為標準的是義大利,因為這個詞是從義大利傳出來的。可能大家認為德國是二戰中軸心國的老大,就把德國當成是法西斯的最典型代表了。其實,在歐洲,習慣上還是把德國叫納粹主義,把義大利叫法西斯主義,而西班牙的佛朗哥政權則被叫作獨裁保守主義。納粹主義同法西斯主義是有區別的。徐大同主編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對此曾經專門分節敘述,比如納粹主義具有鮮明的反猶太傾向,而這在法西斯主義中是找不到的等等。
法西斯主義,一般被認為具有如下特徵:一個領袖的絕對權力原則並以此為基礎構建的等級森嚴的準軍事組織;信奉民族主義或種族主義思想;一般的反資本主義傾向;靠宣傳和恐怖相結合行使權力等。
西方學者很多不支援將日本算作法西斯,像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百科全書》和《布萊克威爾政治學百科全書》的“法西斯主義”詞條都沒有將日本列入。但中國學者普遍傾向認同日本為法西斯主義。比如,由天皇作為精神領袖的絕對權力、大和民族的優秀地位、國內的軍國主義宣傳和白色恐怖等等都是他們的證據。當然,由於天皇的特殊地位和其與軍部的特殊關係,使中外學者在日本本身是不是具有獨裁這個法西斯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要素爭論不已。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從表面上看,是把德國叫納粹主義,把義大利叫法西斯主義,西班牙的佛朗哥政權則被叫作獨裁保守主義,日本叫軍國主義,但是從本質上看,它們都具有法西斯主義的基本特徵。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日為進一步在歐、亞擴大侵略戰爭,於1940年9月在東京舉行談判,義大利隨後也加入談判。9月27日三國在柏林簽訂軍事同盟條約,即《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通稱《三國軸心協定》,又稱《柏林公約》。條約有效期為10年。至翌年6月,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和克羅埃西亞等國也相繼加入該條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意、日建立軍事同盟的談判即已開始。但由於希特勒首先要進攻英、法,而日本則試圖把侵華戰爭擴大到蘇聯,雙方目標不一,談判未獲結果。大戰爆發後,日本推行“南進”戰略,面臨可能與美國發生正面衝突的危險,需要德國的配合。正著手進攻英國的德國,也希望日本能在亞洲發動攻勢牽制英美。德日為進一步在歐、亞擴大侵略戰爭,於1940年9月在東京舉行談判,義大利隨後也加入談判,並在柏林簽訂該條約。作為條約的補充,1941年12月11日,三國又簽署了《德意日聯合作戰協定》。該條約是《反共產國際協定》和《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進一步發展,它標誌著德、意、日法西斯軍事同盟正式形成,加速了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雖然西方學者很多不支援將日本算作法西斯,但由天皇作為精神領袖的絕對權力、日本軍隊稱為皇軍、大和民族的優秀地位、國內的軍國主義宣傳和白色恐怖等等都是日本具有法西斯的基本特徵的證據。
現在,所謂的“民主國家”日本不僅一步步走在復活日本軍國主義的道路上,日本的政要參拜靖國神社,否認、淡化甚至美化日本的侵略歷史,日本安倍政府突破日本和平憲法,而且這一次還赤裸裸地讓希特勒的《我的奮鬥》進入日本教材。
在德國,宣傳納粹會受到法律處罰,而在日本,現在要把希特勒的《我的奮鬥》進入教材。到底是所謂的“民主國家”日本打算向法西斯轉型呢,還是某些人一直在掩蓋日本法西斯的本質?
日本是一個戰後軍國主義勢力仍然掌控國家權力的國家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外公岸信介(KishiNobusuke;1896~1987),日本山口縣人,日本政治家,1920年從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畢業。1936年後赴華,歷任偽滿洲國政府實業部總務司司長、總務廳次長等職,和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等並稱"滿洲五人幫"。
岸信介曾在1957年、1958年兩度組閣,擔任過三年多的內閣總理大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甲級戰犯之一,他還是二戰後最先敵視新中國的日本政界人物。
從安倍執政時期的所作所為來看,他在為繼承其外公岸信介等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的事業而進行的“奮鬥”上面是越走越遠了。
他會成功嗎?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那麼,是誰給了日本這種瘋狂的力量,從日本的國內因素說,是日本右翼勢力的蔓延,從國外因素來說,得益於美國的一直來的支援或者縱容。
狹義上講,日本右翼是指日本街頭具有黑社會性質的法人組織;廣義上講,日本右翼指的是日本政治勢力中的鷹派,也就是日本保守政黨中的強硬派。可以講,日本右翼勢力在戰後一直處於一種時起時伏的狀態,但是最近幾年其勢力突然變大,這倒不是指右翼分子人數上的壯大,而是指其掌握了政權。2012年8月19日,日本右翼分子曾經登上了釣魚島。
日本右翼源於幕末明初的"尊王攘夷"運動。筑前福岡的"玄洋社"是日本右翼的最大源頭組織,為日本右翼團體鼻祖。戰前右翼的組織構成大體可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國粹派的“封建式日本主義團體”,另一部分是革新派的“近代國家社會主義團體”。有代表性的國粹派右翼組織有:玄洋社、黑龍會、大日本國粹會、大日本生產黨等。有代表性的革新派右翼組織有:老壯會、猶存社、經綸學盟等。
戰後日本右翼運動大體分四個時期:50年代是恢復階段,60至70年代初是猖狂活動階段,70至80年代末是發展、鞏固和充實力量的階段。90年代至今是瘋狂否定侵略歷史的叫囂階段。從其組織和成員來看,規模較戰前大,成員複雜,從民間到政客都有人參加;從活動的方式和性質來看,戰後的日本右翼與戰前右翼非常相似,進行恐怖活動,策劃軍事政變,鎮壓進步力量,扼殺言論自由,極力否認侵華歷史,堅持皇國史觀,鼓吹民族主義。
日本右翼抵制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影片
從國外因素來說,得益於美國一直來的支援和縱容。
日本與德國同是發起法西斯侵略戰爭的國家,戰後德國曆屆政府都對當年希特勒的罪行表示懺悔,並且堅決禁止、取締新法西斯主義活動。德國政府這種明確立場,使其與當年被侵略的國家得以盡釋前嫌,和平相處。而日本則相反,投降後的日本由美國實行單獨佔領,而不是像德國那樣由蘇、美、英、法四大盟國分割槽實行軍事佔領,盟國管制委員會行使德國政府職能,納粹制度徹底被剷除。而對日本敗降的處置,主要是由美國政府控制下完成的,實際上是在麥克阿瑟一手壟斷下進行的。"冷戰"開始後,美國在對日本的佔領和管制過程中,採取兩面政策,在打擊限制的同時,又部分保護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為有朝一日日本為美國的附庸工具埋下了"伏筆"。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的判決,可以說是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戰爭罪行的最輕微的部分清算,既不完全,又不徹底。1948年12月23日,東條英機等7名甲級日本戰犯執行絞刑,荒木貞夫、橋本欣五郎等16名被告,包括天皇的顧問木戶幸一被判無期徒刑。被盟國起訴的日本各類戰犯約5700餘人,被判刑者約4300人,其中920人被處死刑。在獄中的絕大多數日本戰犯先後被麥克阿瑟赦免釋放了。
1948年12月24日即對7名甲級戰犯執行絞刑的次日,麥克阿瑟總部宣佈,釋放仍在巢鴨監獄中的岸信介等19名甲級戰犯嫌疑犯。1949年1月26日,麥克阿瑟指令蔣介石國民黨政府釋放了以雙手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岡村寧次為首的260多名在押戰犯,並將他們送回日本。1949年10月19日,又宣佈對乙、丙級戰犯結束審判,不再逮捕、搜查戰犯嫌疑犯。1950年3月7日,悍然頒佈“第五號指令”,規定所有根據判決書仍在日本服刑的戰犯都可以刑滿前按所謂“宣誓釋放制度”予以釋放,這實際上完全破壞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判決。不予起訴。1950年11月21日,麥克阿瑟又非法釋放判刑已太輕而且刑期未滿的重光葵,他不久就當上了外務大臣和副首相,荒木貞夫、田俊六等也被釋放,賀屋興宣甚至重新回到政界。到1958年4月7日,所有日本戰犯未服滿刑期都最後得到了赦免。從1950年10月到1952年8月,在美國的支援下,吉田茂政府先後為18萬左右的軍國主義分子解除"整肅",重返政壇,竊據要職。這些人不僅自己堅持軍國主義思想,而且還對日本社會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岸信介等一大批日本戰犯的赦免,並重新走上政壇,為重演過去的歷史埋下了禍根。
美國之所以在二戰以後沒有對日本進行徹底的清算,是因為隨著冷戰的加劇,美國的對外政策明顯地轉向反蘇、反共、反對中國革命,企圖把日本變成在亞洲的反共前哨陣地。美國政府先後提出:“應保護日本不受共產主義的威脅”;美國在亞洲的戰略防衛線是“阿留申日本-沖繩-菲律賓一線”,這樣可以“阻擊共產主義不越出中國境外”。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急需利用日本的軍事、經濟和技術,為朝鮮戰爭服務,故違反波茨坦會議關於對日講和應首先由美蘇中英四大國受降簽字國外長討論一致的原則,擅自採取與遠東委員會各成員國分別進行單獨討論對日媾和的手段,拒絕蘇聯和中國提出的實行全面對日和約的建議,與日本吉田茂政府於1951年9月8日在舊金山簽訂了《舊金山對日和約》與《日美安全條約》,結果致使《舊金山對日和約》成了把蘇聯、中國等排除在外,只有美英等國簽字的片面媾和條約。
日美簽訂了《舊金山對日和約》現場
而我們國內的自由派公知對德國和日本法西斯的不同態度完全取決於美國的態度。從戰後的德國和日本的不同歷史看,德國曾經分為東德和西德,前者由蘇聯管轄,後者由美國管轄,而日本純粹是由美國管轄;從國家關係來說,現在的日本表面上對美國溫順得像條狗,而現在的德國時不時跟美國鬧點小別扭。而歸根結底,公知否認日本的法西斯本質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公知們鼓吹要由美國和日本來主導中國的民主程序,如果承認日本是法西斯,讓一個曾經的法西斯國家主導中國的“民主程序”豈不是笑話;二來他們只承認德國是法西斯是因為他們是站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立場上說話。
即使是在二戰時期,西方資本主義既反對法西斯主義也反對共產主義,同樣,法西斯主義也是既反對資本主義也反對共產主義,軸心國還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德國製造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而以蘇聯為代表的共產主義者既反對資本主義又反對法西斯主義,形成了國際關係上的“三國演義”局面。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以蘇聯為代表的共產主義者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結成了世界反法西斯的統一戰線。這說明當時的共產主義者與資本主義還有合作的基礎,而法西斯主義是他們共同的敵人。由此,我們從袁剛的文章就可以明白,他這不是什麼學術研究,而是打著“學術研究”名義的政治宣言。他把布林什維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相提並論,實際上是利用表面上的名稱相近,在為日本的法西斯主義洗地的同時攻擊社會主義。
其實,袁剛為日本的法西斯主義本質進行洗地以及對布林什維克主義進行攻擊的那些理由是經不起推敲的。
他稱“德意納粹法西斯與蘇俄布林什維克的內容和形式卻十分相象,都信奉社會主義,一個主義,一個政黨,黨政軍合一,領袖獨裁專政,進行思想鉗制輿論管控。蘇、德宣傳部尤其相象,日本則沒有宣傳部,也不是一黨專政。”他的矛頭所向非常清楚,而且本文前面列舉的歷史事實就是對他的最有力的反駁,如果他非要咬文嚼字的話,那麼請問戰前的日本右翼組織之一革新派的“近代國家社會主義團體”的名稱他又如何解釋呢?
他用“蘇德之間也曾結盟”來證明共產主義與法西斯主義有共同性,那麼請問英國與法國同德國簽訂慕尼黑協定又怎麼解釋呢?
十月革命後,國際關係中開始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對立和鬥爭。英法等西方國家為阻止蘇聯的影響,把德國當作反布林什維克主義的屏障。當德國建立法西斯政權,進而撕毀《凡爾賽和約》對外擴張時,英法竭力把這股禍水引向東方。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這一政策最積極的推行者是英國、法國、美國 等國。20世紀30年代前,綏靖主要表現為扶植戰敗的德國、支援日本充當防範蘇聯的屏障和鎮壓人民革命的打手。這從凡爾賽體系、華盛頓體系中可以窺見端倪。在道威斯計劃、楊格計劃、洛迦諾公約中則更具體化了。
綏靖政策的推行,同當時西方普遍流行的社會思潮也有很大關係。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景象給歐美各國留下慘痛的記憶,因此,戰後和平主義思想、厭戰畏戰情緒相當盛行,在法國尤其嚴重。英法等國的統治者既受和平主義思潮的影響和制約,又是這一思潮的推行者,綏靖政策只是他們推行這一思潮的產物。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慕尼黑舉行會議,簽署《慕尼黑協定》,把蘇臺德區割讓給德國,然後把此協定強加給捷克斯洛伐克,史稱“慕尼黑陰謀”。慕尼黑協定是綏靖政策的頂峰。
英法綏靖主義者作了法西斯的幫兇,把世界推向戰爭的邊緣
不僅僅是英國和法國對德國法西斯實行綏靖政策,美國和英國也對日本實行了綏靖政策。
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美國對此持縱容態度。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的東北。美國不但不譴責這一侵略行動,反而與日本密商諒解。1932年1月3日,日本侵佔錦州,進逼中國關內。美國國務院表示美無意干涉“日本在滿洲的合法條約權利”。美國企圖以犧牲中國東北來維護美在華的權益。不止美國,英國與法國等核心國對日本在二戰前侵略、擴軍採取縱容和支援的態度,這是二戰爆發的重要原因,也是日本不斷擴大侵華戰爭的重要原因。
1931年10月美國總統胡佛公開發表講話支援日本侵略中國東北三省:“日本為保衛日僑生命財產的安全起見,對滿洲的進兵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是不能提出異議的。”英國首相張伯倫也說:“我的同情完全在日本方面。”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2年底,美國向日本供應了1.81億美元的軍火。”
美國透過供應日本戰略物資來提供實際支援。英國也配合美國做出支援日本侵華、破壞中國物資運輸的舉動。1940年英國政府曾同意日本要求,將運送中國商品和物資的滇緬公路和香港港口封鎖三個月。加上香港對內地關閉,加劇中國的物資困難。
美國的對日綏靖計劃,企圖讓中國東北變為日本進攻蘇聯的基地,最終進攻蘇聯,使蘇日兩敗俱傷。另外透過日本佔領東北,限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戰爭向東北漫延。
按照袁剛的邏輯,美英法等國不但與法西斯有協定,還有對他們的實際上的支援和援助,是不是他們與法西斯也有共同性呢?
而最可笑的是袁剛們把社會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兩種嚴重對立的力量說成是一夥的,真的是笑死人不償命。
眾所周知,德國製造“國會縱火案”,殘酷鎮壓德國共產黨,德意日三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汪精衛的汪偽政權的方針是“和平反共建國”, 二戰蘇德戰場(蘇聯衛國戰爭),蘇軍共消滅和擊潰德國及其盟國軍隊共607個師,佔德軍及其盟軍在整個戰爭中所損失的全部師數的77.5%以上。剩下是美國和英國消滅的是多少,自己計算就可以了,有這樣的“同夥”嗎?
綜上所述,二戰時期的日本奉行的是具有鮮明的法西斯主義特徵的軍國主義,美國出於冷戰的需要,沒有對日本的軍國主義進行徹底的清算,甚至是由於美國的庇護,日本的軍國主義得以迅速死灰復燃。
由於日本追隨美國圍堵和企圖演變中國,被國內的自由派公知定性為“主導中國民主程序”的力量,因此,他們拒不承認日本當時是具有鮮明的法西斯主義特徵的軍國主義,出於配合境外敵對勢力在中國推進改旗易幟的需要,他們倒是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從表面上的某些稱呼的類似,把當時的布林什維克主義以及後來的社會主義攻擊為法西斯主義。他們沒想到,他們千方百計給復活的日本軍國主義貼金,而安倍在位時才會覺得沒有必要遮遮掩掩那麼費事。直接亮出法西斯的納粹主義的旗號,乾脆讓《我的奮鬥》進入日本教材,把某些人的嘴巴抽得啪啪響。
(作者:千鈞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