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陸軍軍史《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美國陸軍》中對美國在抗戰早期因為孤立主義政策造成軍事援華延遲,並對此決策過程,以及中國戰場在美國戰略中地位、美國政府各層級與中國的關係、美國駐華使團與國共雙方的關係等諸多方面,做了詳細的記述。
01 美國對華軍事援助的起源
自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民政府就曾同美國商人威廉·D.帕利和退休軍官布魯斯·雷頓討論在中國使用美國空中力量的可能性。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後,歐洲國家自顧不暇,不能向中國提供武器和技術援助,中國政府遂向美國尋求幫助。美國雖同情中國,但出於對當時美日關係的考慮,在對華援助上相當謹慎。美國進出口銀行向中國所屬通用貿易公司提供了兩筆共計4500萬美元的貸款,但規定“其用途僅限於購買民用物資”。
1940年6月,中國外長宋子文訪美,請求美國提供武器和更多貸款。此時美國決策者出於對中國的同情,也考慮到將來參戰後要利用中國的人力和地理位置,但又不想刺激咄咄逼人的日本和在歐洲勢如破竹的德國,還得考慮美國自身及英國的需求以及援華物資運輸上的困難,故援華事宜很難推動。
日軍1940年秋侵佔印度支那北部並於9月23日與法國維希政府達成協議,及4日後日、德、意三國簽署軸心協定,促使美國採取了行動。為了給情緒低落的中國政府打氣,美國向中國提供了第三筆2500萬美元貸款,但仍規定這筆貸款不能用於購買武器。
10月,日軍切斷雲南至印度支那的鐵路,滇緬公路成為連線中國同外部的唯一通道,中國政府再次向美國提出援助請求。10月18日,蔣介石面見美國駐華大使詹森說:“日軍的封鎖削弱了中國經濟,打擊了國民計程車氣,中共正在利用這種局勢。”他“對中共的擔憂更甚於對日本人的擔心”,“在日軍奪取新加坡或切斷滇緬公路之前,中國必須得到經濟援助以及由大量美國志願人員駕駛的美國飛機,否則就有可能崩潰”。
蔣介石還說,有了美國飛機援助,他就可“將日本海軍摧毀於基地之中”,從而使太平洋問題得以“根本性解決”。
詹森遂“敦促國務院採取實質行動,來維護美國在遠東的地位”。美國國務院10月23日的答覆措辭謹慎,向蔣介石重申,“新加坡和滇緬公路目前看來還是安全的,中美利益是並行不悖的,儘管美國的傳統政策是避免結盟”,但“將繼續研究事態發展,看看在現有法律框架內能夠為中國做些什麼”。在收到美國國務院的上述答覆後,中國政府就開始對德國人在中日之間進行的調停置之不理了。
02 1940年12月美國對中國的第一次軍援
據記載,美國第一次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是在1940年12月1日。1940年11月,到美國尋求援助的中國軍事使團向美國總統聯絡委員會提出美國1941年向中國提供500架戰鬥機及飛行員等要求,此外還向美方提出價值3000萬美元的陸軍物資購置清單。第一筆物資的規模是裝備30個師。12月1日,美國同意向中國提供1億美元貸款,其中2500萬美元可以購買武器,這是美國第一次向中國提供軍援。
19日,羅斯福要求國務院、陸海軍和財政部尋找實施一項援助計劃的辦法。出於對日本圖謀的擔憂,美國海軍部對援華較為積極,海軍部長諾克斯儘管行事謹慎,但很快成為美軍高層對華提供飛機和志願人員的倡導者。陸軍部對援華則較為謹慎。
但實際上,1942年6月之前原計劃提供給中國的物資因優先滿足美英的需要而沒有到位。援華遲滯的真正原因是日軍侵佔中國的速度要比美國人預想的快得多,而並非美國官方所言製造能力不足。
1941年3月11日羅斯福簽署《租借法案》後,宋子文在31日又提出了援華要求,包括提供1000架飛機和武器,“在中國與友好國家之間建立有效的通訊聯絡”,等等。鑑於此時國內仍受中立法案掣肘等原因,美國向中國提供租借法案援助的時間要大大遲於中國所要求的時間。
4月22日,陸軍部提供了一份價值7610萬美元的援華物資清單,而總統批准的首批租借法案援華物資價值是4510萬美元(少了40%多),主要用於購買商用和軍用車輛、築路和通訊裝置、軍火、燃油等。
5月中旬時,美國可向中國提供租借法案5000萬美元資金援助,從美軍儲備中拿出2300萬美元,用於中國軍隊的重新武裝。
1941年下半年,鑑於日軍已佔領中國海南和印度支那,美國把援華戰略定為“制止日本從陸地和海上向南進一步擴張”,增加了租借法案的對華援助。羅斯福於7月23日批准提供269架戰鬥機和66架轟炸機用於中國及鄰國抵抗日軍的活動。8月底,陸軍部發出首批租借法案援華武器。
03 美國向中國派出志願人員和軍事使團
在中國尋求美國提供物資和資金援助的同時,美國軍官陳納德幫助宋子文準備了一份向羅斯福提出的方案,即由美國志願者駕駛B-17轟炸機從中國基地起飛轟炸日本。該想法比蔣介石早先提出的炸沉日本艦隊的建議更受美國關注,得到了國務卿赫爾、財政部長摩根索等高官的認可。
美國志願隊不受租借法案的資助,得到了陸軍部和海軍部的支援。首批志願者於1941年7月28日抵達緬甸東籲的英國皇家空軍基地,按陳納德的戰術體系進行訓練。11月21日,第二支美國志願隊49名地面人員啟程前往中國。
1941年5、6月時,美國為了確保中國有效使用租借法案援助及擔心蘇聯有可能戰敗,加快了駐華軍事使團的組建。
7月3日,馬歇爾批准成立美國駐華軍事使團。8天后,約翰·馬格魯德接陸軍部通知,準備率一個租借法案使團赴華,一旦美國參戰,該使團將作為“與中國盟友之間協調戰略規劃和行動的聯絡處”。
8月,馬格魯德被任命為駐華武官兼駐華軍事使團團長。此時派遣駐華軍事使團主要是美國做出的一個外交姿態,是對日本的一個警告。該使團的首要任務是確保租借法案援助能被有效使用,但其更大、最終的使命是重建中國的軍力。
馬格魯德對馬歇爾說,為了堅定中國人的意志,鼓舞蔣介石計程車氣,應給予蔣支援。馬歇爾深表贊同。9月13日,美國駐華軍事使團首批人員飛赴重慶。在日本人看來,美國援華只是為了在美國進攻日本人之前爭取時間。
04 中國戰略地位的上升
美國政府一開始對中國抗戰的戰略價值估計並不高,只是一系列外交和軍事事件使華盛頓擔心中國有可能與日本單獨媾和,羅斯福才急忙派遣一名高階官員去向中國保證美國將提供援助。但當時美軍方高層較為重視中國對美國的戰略價值。馬歇爾相信,如果對中國軍隊進行適當的領導、供給、訓練和裝備,他們是不次於世界上任何其他軍人的。
如果中國軍隊積極與日軍作戰,日軍就不敢在太平洋其他地方進行冒險,美軍就不必分散到多個戰區作戰,而可集中在歐洲主戰場對納粹進行決定性的一擊。
馬格魯德於1941年10月抵達重慶後不久,蔣介石就要求美國提供更多的武器援助,以防日軍進攻雲南,奪取昆明,進而切斷滇緬公路,摧毀中國同外界唯一的通道。馬格魯德雖然在給陸軍部的報告中說中國軍隊裝備、訓練、組織都很差,不能有效抵禦日軍,但他還是支援蔣介石的意見,並向華盛頓作了彙報。總統、國務院、軍方對馬格魯德的報告都很重視,但美國此時不願與日本開戰。
陸軍部作戰計劃處認定,如果為了援助昆明而從新加坡抽調英軍和從馬尼拉調撥美軍,就會削弱馬尼拉的防禦,且冒與日本開戰的風險。馬歇爾甚至懷疑日軍會真的進攻昆明。
海軍作戰部長斯塔克和馬歇爾都認為,美國不應參與到一場防止日軍切斷滇緬公路的戰爭中,在遠東僅能考慮的對日作戰計劃,是同英國、荷蘭合作,為一場防禦性戰事做準備。11月3日,美國聯合委員會重申,目前最重要的是不在太平洋捲入戰事,而是關注大西洋的局勢。
結語
在珍珠港事件前夕,美國軍方已形成向中國提供武器援助的思路框架和計劃,並得到總統批准;陸軍部計劃根據中國的需求運送多批物資,明確接受了中國提出的建立一支現代空軍、建立和維持有效的與中國的聯絡、武裝30個師的建議;向中國派遣軍事使團,以幫助中國向美國提出和有效使用美援物資和後勤保障。不過中美之間尚未舉行過聯合應對太平洋戰事的會談,更沒有相應的規劃,此時美國關注的重點是維持美日關係及歐洲戰場。
參考資料
孟慶龍:《美國陸軍軍史中的中國抗日戰爭》,《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