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遠就看見鑲嵌在正門頂上的國徽閃閃金光,踏上一層樓高的花崗岩大臺階,迎面是十二根淺灰色的大理石門柱。門柱有25米高,柱身要4個人才能合抱……”
課本里的人民大會堂氣勢雄偉、莊嚴肅穆,令人神往。即使按照現在的標準評判,這座建於上世紀50年代末的國家級建築依然可圈可點,有太多值得專業人士細細品味研究之處。
1958年8月17日到30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
在新中國成立10週年之際,建設一批重點建築工程。
這個想法是毛主席最先提出的,毛主席希望能夠在建國10週年的時候,把全世界共產黨的領導都請到北京來觀禮。後來經過中央綜合研判審定,確定了十大建築工程,人民大會堂的建設專案位列榜首。經過多位專家實地調研選址,人民大會堂被規劃在天安門廣場西側。毛主席對人民大會堂提出的要求是:
“要搞個能裝下一萬個人開會,5000人吃飯的地方。”
北京市人民政府接到建設任務後,高度重視,由常務副市長萬里同志牽頭,召開會議研究具體實施方案。經過與專家、施工單位的多輪接洽,要求人民大會堂的建設,要在滿足中央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美觀和民族風格層面有所突破,既要確保工程的質量,還要兼顧藝術性的展示。
隨後,北京市政府開始面向全國徵集人民大會堂的設計方案,全國各地的設計院和民間能工巧匠熱情高漲,投稿踴躍,可是最終徵集上來的60多個方案都沒有透過。因為這些方案大多都是仿古建築設計理念,如果照此設計,等於另修一個“故宮”。故宮雖好,卻象徵著封建社會的“皇權”,與新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理念背道而馳。
周恩來總理提出了他的設計理念:中而不古、西而不洋,一切精華皆為我用,並強調要經濟、美觀、安全。這句話看似簡單,卻包羅永珍。不過在有了明確的方向後,我國優秀的建築設計單位迎難而上,3套新的設計方案擺上了指揮部的桌子,分別由清華大學建築系、北京市建築設計院、北京市城市規劃管理局提供。
1958年10月14日,周恩來總理連夜召開會議審定大會堂設計方案。經過與現場人員的商議和反覆對比,最終決定採用北京市城市規劃管理局的設計方案。這套方案的一大亮點就在於建築的防雷電設計,採用了籠式避雷網,比國外的相同案例早了18年。
人民大會堂設計方案確定的同時,搬遷工作也已經緊鑼密鼓地展開了。人民大會堂佔地面積15公頃,原來的地面上有平房近4000間,住了1000多戶百姓。短時間內完成如此規模的拆遷難度可想而知,放到現在,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是當地老百姓一聽說是要建人民大會堂,立刻高舉雙手擁護。沒人問政府多要一分錢,更沒有釘子戶賴著不走談條件,全都是第一時間回家收拾細軟,帶上一家老小以最快的速度投親奔友。讓人不可思議的事就這樣發生了,短短10天之內,規劃用地上的所有單位和居民全部撤離,原來熱鬧的街道上變得鴉雀無聲。
清運團隊隨後入場,把地面所有的附著物全部剷平運走,望上去令人神清氣爽,這也就預示著人民大會堂的建設工程可以正式啟動了。但是基建團隊帶著百分百的熱情進了場,卻一下炸了鍋,作為基建部分最關鍵的材料鋼筋竟然少得可憐,經過盤點,僅有不到1噸的鋼筋。用這點鋼筋給人民大會堂打地基,這不是開國際玩笑嗎?
兵法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建築行業也是一個道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鋼筋不足,其他建築材料也是捉襟見肘,這活要怎麼幹啊?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需要建設的東西實在太多,鋼材產能本就有些吃力,突然一下子要建設一大批10年慶的工程,材料不足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工程建設指揮部瞭解情況後,向周總理請示意見,問是否可以進口鋼筋滿足建設需要。周總理說:
“人民大會堂不僅僅是一個建築,也是中國獨立自主的象徵,絕對不能用洋貨,我們有這個能力生產出建設所需的鋼筋,我們有信心創造建築史的奇蹟。”
接到周總理的指示後,國慶工程指揮部立即發出徵集大量國產鋼筋的請援函。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的鋼材加工廠立刻開足馬力,24小時不間斷生產,很快,包括鋼筋在內的大批建設物資源源不斷從祖國的東南西北朝北京湧來。有了充足的生產物資作保障,施工單位熱情高漲,幹勁沖天,人民大會堂建設工程從1958年10月28日正式破土動工。
都說萬事開頭難,人民大會堂建設初期也是好事多磨。11月,在大會堂西南角做土建施工的工人刨出了幾塊鵝卵石,我們知道鵝卵石一般是在大海或者河流附近才有的,如果地基下面是河道,必然給地基的施工帶來巨大的挑戰。施工隊一開始還不願意相信這個結果,然而當他們繼續下挖的時候,一條古老的河道赫然出現在人們眼前,大家面面相覷,哭笑不得。
為了保障地基的牢固,指揮部決定將地基深度擴大到8米,徹底消除流沙和淤泥對建築的影響。可是上世紀50年代根本沒有先進的挖掘裝置,全都靠人力肩扛手推,施工人手嚴重不足,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群眾。
又是指揮部的一個號召,來到現場參加義務勞動的民眾絡繹不絕。據統計共有超過30萬人次參與到人民大會堂的建設勞動中,1個月之內,竟然把整整20多萬立方米的渣土用純人力運走,回頭想想依然充滿了無上的感動和自豪。
工地上各種機器晝夜轟鳴不休,工人們的勞動強度極高,卻沒人叫苦喊累,反而自發開展工作競賽,比著勁地工作。鋼筋工青年突擊隊隊長張百發就是競賽中的佼佼者,他不僅會幹,更會巧幹,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正是因為他的拼搏奮鬥,帶動了全體工人的工作熱情。
中國一直秉持“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良傳統,2020年疫情最嚴重的時刻,為了緩解武漢當地床位不足、醫護人員不足的情況,設計和施工團隊殫精竭慮,不眠不休,用“中國速度”建設了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全國各地的醫療團隊也都在最短時間內集結完畢,奔赴抗疫一線戰場。“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出征夜”,當國家有大事發生的時候,總能見到那些最可愛的人,他們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念,拋家舍業,衝鋒在前,令人欽佩。
1958年12月初,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的基礎混凝土已經全部完工,大禮堂和常委辦公樓也進入到混凝土澆築階段,專案進度比預想的還要順利。到1959年3月11日,國慶工程會議上,確定了大會堂的竣工時間,工程也正式進入到倒計時的關鍵階段。5月開始,前期土建工程全部結束,人民大會堂全面進入到裝修階段。
裝修過的人都知道,硬裝是有著嚴格的順序的:先是電工和水暖工做基礎的水電走線,然後瓦工進場鋪瓷磚,木工做櫃子和吊頂,油漆工刷牆,接著鋪地板,安門窗。一個普通民宅要完成這一套流程,大概就需要3個多月,多則半年。而偌大的人民大會堂也要在半年的時間裡完成硬裝和軟裝的全部施工流程,難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為了完成裝修環節的提質增效,所有工藝環節的工人可就沒有什麼順序了,一股腦全部進場同時施工。不過這樣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為了趕工期,大兵團施工的作業流程也不熟練,施工中常常出現不合理的工序顛倒問題,經常要進行返工,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工期也被延誤了一些,可能這就是“欲速不達”吧。
工期截止日期越來越近,指揮部不得不再次召開五級幹部會議集中解決施工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經過集思廣益後,決定製定綜合統籌安排,把有關協作單位和各個工種統一調配,合理安排工序,有條不紊地開展聯合行動。
對於多工種聯合施工造成的擁擠情況,工人們另闢蹊徑,推出“支架懸空腳手架”的辦法。他們在30米高的空間內,用杉木搭建出4000多平方米的懸空腳手架,開展立體作業,工種之間在不同的高度開展作業,互不影響,最多時共有7層作業面同時作業,施工效率大為提升。這項創新最大限度縮短了工期,堪稱我國建築史上的一次創舉。
勞動人民的智慧在實踐中不斷髮揚光大,工人們發明了“梅花焊”、“電動六頭打眼機”,還創造出了“推車式地板刨”等等。用這些“野路子”機械裝置不但提高了建設效率,也印證了主席說的那句話——“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1959年8月下旬,人民大會堂的裝修工程陸續完成,指揮部開始對關鍵部位的安全性和功能性進行測試。為此指揮部專門組織大批解放軍戰士站在二樓挑臺最前端,測試建築的牢固程度,經過細緻的排查,確定裝修並無安全性和功能性缺失,部分小毛病也在隨後的修復工作中得到徹底解決。
1959年9月9日,毛主席親臨人民大會堂工地,在建設指揮部相關領導陪同下,從北門進入視察大會堂的建設進展。毛主席走上二樓,站在最前端問道:“二樓要是坐滿了,不會出問題吧。”萬里面帶微笑,回道:“請主席放心,我們的施工工藝完全沒有問題,承重能力也經過多次的測試,絕對安全。”毛主席滿意地點了點頭。
毛主席又登上主席臺環顧四周,又抬頭看看大會堂頂部的閃閃繁星和中心醒目的五角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突然,主席回過頭來問萬里:“萬里同志,現場總指揮是哪位同志啊?”萬里指著身邊的張鴻舜說到:“張鴻舜是北京市建工局副局長,也是人民大會堂建設專案的總指揮。”
主席轉過頭看向張,正色問道:“張鴻舜,搞建築,你是內行還是外行啊?”張被這麼一問,很是慌張,但也只能實話實說:“主席,我不是科班出身的,只能算是個外行。”主席哈哈大笑,拍著張鴻舜的肩膀說:“多虧你是個外行,才敢接手這麼難做的工程,無知者無畏啊。那些內行,他們懂得越多,膽子越小啊。”現場眾人如釋重負,環顧四周,無不百感交集。
1959年9月24日,人民大會堂正式交付使用,由原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管理。1960年3月30日,第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此後全國人代會全體會議都在此舉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每逢5、10年份的國慶節,都會舉行大規模的慶祝紀念活動。修建紀念性建築是最能直觀表達象徵意義的方式之一。如今,建築公司憑藉先進的裝置和技術手段、充足的原材料,在幾個月內一座高大建築物就能夠拔地而起甚至封頂完工。但是60多年前,在材料相對緊缺、技術又極其落後的時代,短短10個月的時間,人民大會堂就從一張藍圖變為現實,且精美程度遠超我國同類建築水平,這是何等不可思議的成就。
人民大會堂的設計理念是顛覆常識的,從建造過程來看,更是集全國之力、萬眾參與的群眾運動。人民大會堂的修建,真正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能夠充分調動群眾的參與熱情,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造福於民。人民大會堂堪稱傳奇的建造過程,不但記錄一段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同樣譜寫了一曲經久不衰的盛世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