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為什麼向朝廷建議放棄收復新疆的計劃,難道他不怕落得賣國賊的罵名#
開新疆、立軍府之所貽也。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西北臂指相聯,形勢完整,自無隙可乘————左宗棠
閉關鎖國達兩百年之久,整個國家已經落後於世界潮流太多太多。無論是器物層面還是制度層面清王朝都需要惡補,有大量的地方需要學習和改進。
就拿軍事層面來說,兩次鴉片戰爭列強都是從海上入侵的,又恰逢1874年日本侵臺事件,清王朝海防壓力日益增大。單依靠原有的福建水師那種木質軍艦已經無法滿足防務要求了,急需要構建起一支現代化的海軍,可造不出來現代化的軍艦啊,只能委託英法外購艦艇,這就是一筆很大的開支。
人都說百年海軍,海軍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拿破崙厲害吧,曾經橫掃歐洲,但不可一世的法軍卻每逢海戰必輸,因為他的對手是制霸大洋達一個世紀之久的大英帝國海軍。
不光是海軍,大清國防體系中八旗和綠營在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中的表現如何,想必也不用多說,何止是不堪大用,都算不上是軍隊。最後平定太平天國運動還是依靠的湘軍、楚軍這些地方漢族武裝,編練新軍也是迫在眉睫。
大清的統治階層對自身情況如何是一清二楚的,所以當新疆遭到入侵時,統治者很為難,對於是否能擊敗侵略軍、平定叛亂並沒有多大信心。
打仗就需要調集部隊,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後,清王朝的確鍛造出了一支戰力不俗的軍隊,諸如湘軍、淮軍和楚軍。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是燒錢的買賣,七八萬大軍在西北作戰,要打多久尚不知曉,光每月的用度就是筆天文數字;雍正年間,青海之戰幾乎耗光了整個國家的財政。
海防和塞防之爭
李鴻章、鮑源深等人力主海防,主張暫時放棄塞防,“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海防派認為時代不同了,當下清朝最大的敵人不在西北而是西方列強。西北鬧得再兇也打不到北京去,大清亡不了國;可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卻攻陷了京師,還火燒了圓明園。
每一次入侵都是從海面上打上來的,所以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並在沿海構建現代化塞防體系迫在眉睫。
長達1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一直到1864年才結束,整個東南地區經濟遭到了沉重打擊,自宋開始國家的經濟重心就一直在南方,南方承擔著整個國家一大半的賦稅。十九世紀70年代清王朝還未完全從動亂中恢復過來,無法海防和塞防並舉。
1876年(光緒二年)1月,各省積欠陝甘軍費已達2000餘萬兩,只依靠各省的關協餉根本無法滿足西征所需。如要開戰不光要填補拖欠的軍費,後續的開支還是一筆天文數字,而打造一支擁有25艘軍艦,排名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師(採用當年《美國海軍年鑑》排名)前前後後開支也才3000萬兩白銀。
海防派的觀點似乎有一點道理。就在海防派佔據上風的時候,一大批地方大員卻力主塞防,譬如湖南巡撫王文韶認為:“目前之計,尚宜以全力注重西北”。山東布政使丁寶楨、江蘇巡撫吳元炳同時也提出沙俄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最終清政府做出了海防和塞防並舉的決定,歷史證明這個決定是無比正確的!皇帝下詔令戶部撥款平銀200萬兩、各省協餉300萬兩,批准左宗棠自行向西方銀行借款500萬兩的請求。
即便如此籌措的軍費還是不夠,清政府實在是拿不出錢了。左宗棠被迫先後於1877年、1878年、1881年三次為西征軍借洋款,總計向外國銀行借款1375萬兩,另向華商借款846萬兩。
籌措到軍費後,左宗棠一方面加緊購入糧草,另一方面向海外大量購入先進槍械,同時委託陝甘兩地洋務運動期間建立的軍械所為西征軍生產槍炮。在軍隊大舉開拔前,西征軍裝備有各型號西方槍械兩萬多支,規模遠超英國支援的阿古柏軍隊。
此時的西征軍可謂是清政府裝備最豪華,最精銳的軍隊,再配合上左宗棠“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正確方略,對阿古柏軍隊的作戰大獲全勝,粉碎了英國企圖透過阿古柏佔領新疆的企圖。
西征得勝之後,左宗棠屯兵新疆,進一步迫使沙俄將伊利歸還給清朝,保障了領土的完整。歷史結果證明塞防的選擇是無比正確的,倘若當初清政府因為內外交困就同意了李鴻章放棄了新疆的請求,那無疑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前是,現在更是,任何試圖放棄新疆的人和分裂新疆的行為,都是賣國賊的行徑,不為容忍!
關於李鴻章是不是個賣國賊,我想人民網已經給過了答案:李鴻章,一個地地道道的漢奸賣國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