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的最後歲月裡,有著無數可歌可泣讓人淚目的人和事,他們的堅守與氣節感動天感動地。
自1644年清軍入關以來,天南海北,烽火遍地,各地的抗清運動風起雲湧,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畫面不停地在上演。這其中就有史可法的不屈獨守揚州、有黃得功不屑降清且用生命拼死護駕、有閻應元領導的十萬江陰人民八十一日的誓死守衛、有黃道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撒血疆場、有隆武帝、紹武帝的以身氣節殉國……
1644年11月全國形勢圖
而到了南明永曆皇帝於1661年逃亡緬甸被緬甸方面獻俘清軍並在隔年遇害後,因為沒了大明旗幟與號召,大部分人或死或降,但仍有一些忠義之士不忘故國,誓死不投降,繼續抗爭。而這其中有一個人身份比較特殊,說他特殊,是因為他是一個貨真價實的藩王,並且是一個難得的異姓王,大明最後抗爭的藩王。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多少有點疑惑,按照大明規制封王不都應該是朱家皇室子孫嗎,哪裡來的異姓王呢。確實,大明開國後,異姓不封王本來就是王爵制度的規矩,在整個大明王朝的主要時間裡也一直嚴格貫徹著這一原則。不過凡事都沒有個絕對,到了南明永曆朝廷之時,由於清軍入關後的一段時間裡已經佔據了大片河山,形勢逼人,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為了振奮人心士氣,永曆帝打破了祖宗成規,不僅公侯伯爵加大了分封力度,而且還破格封了一批王爵,今天我們提到的這個主人公皮熊就是為數不多的幾個藩王之中的一位。。
皮熊(1580—1665),字玉山,貴州銅仁人氏,原籍江西臨江府,父輩一代來貴州經商,幼年過繼給羅姓人家,考取貢生,之後混跡行伍,經過多年曆練,當上了援剿副總兵,相當於現在的副師長。他的前期事蹟歷史上沒有過多的記載,真正嶄露頭角的時候卻是在60多歲年過花甲之時,可謂是大器晚成,這個歲數即便是放到現在也是如此。
說起皮熊,就不得不說說當時的全國形勢。1644年清軍入關以後,迅速地把李自成的農民軍趕出了北京,之後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幾乎同時消滅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和佔據江南的南明弘光政權。此時的皮熊身在貴州,因為挫敗了“偽福王事件”,而被朝廷封為定番伯。
但是不久清軍又分別進攻福建和四川,分別滅掉南明隆武政權和張獻忠的大西政權,進而移師廣東,迫使剛剛在肇慶登基不久的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倉皇出逃。永曆帝在好不容易逃到湖南武岡後,隨即卻被盤踞在武岡的劉承胤所控制。這時身在貴州的皮熊護駕心切,準備將皇帝迎接到貴州。
但局勢瞬息萬變,隨著清軍不斷逼近武岡,劉承胤竟然喪心病狂地想挾持永曆帝,把他當做投降清軍的見面禮,不過好在有人將這一情況秘密地告訴了永曆帝,永曆帝驚慌之餘倉惶逃到廣西。但在當時的情況下,永曆帝因為在這一段時間內都處在逃亡過程中而杳無音信,造成了各地人心惶惶。而恰巧這時韓王一路從北方逃到了貴州,因為“國中無主”,於是皮熊有了立韓王為監國的想法,並且還和韓王結成了兒女親家。
可誰想沒多長時間永曆帝又有了音信,輾轉到了廣西,在那個有君在則大明在的時代裡,有了音信的永曆帝讓大家又看到了希望。不過皮熊的這種行為卻還是傳到了永曆帝的耳朵裡,雖說皮熊也是為了社稷,為了大明,永曆帝表面上倒也沒有說什麼,但是心裡卻一直忌諱著這事,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皮熊也是有功難伸、有績不表。
其實想想當時的皮熊也不容易,就在這一年,由於之前清軍攻入了四川,佔據四川的大西政權皇帝張獻忠在西充被射殺身亡後,大西軍餘部在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大將軍帶領下,一邊躲避清軍追擊,一邊衝破明軍封鎖,領兵南下,離開四川一路打到了貴州境內。形勢岌岌可危,不過好在,張獻忠的大西軍餘部的目標並不是貴州,而是殺奔了雲南。因而皮熊也沒有受到什麼實質性的影響,繼續高舉大明旗幟擁護永曆帝。而此後雖如前述在一段時間內被皇帝猜忌,但是皮熊並沒有忘記自己匡復社稷的使命,之後奔赴抗清前線,奮勇作戰。
清順治五年,南明永曆二年(1648年)正月,清軍攻克了沅州,向貴州銅仁逼近。皮熊由貴陽、平越進守平溪。另一路清軍也從辰溪、沅州進攻銅仁。湘西、黔東人民在抵抗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之後在當年四月清軍攻克了辰州、銅仁,對銅仁人民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皮熊並沒有退縮,而是老當益壯率部開赴湘西,抗擊清軍。不久與湖南督師何騰蛟所部的堵胤錫、馬進等人在湘西匯合,反擊清軍,在僅僅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就接連收復了黎平、靖州等20多座城池,使得西南的抗清形勢有了很大的改觀。
1649年十二月,皮熊率軍從清浪而下,正當準備下一步抗清復明的行動時,大西農民軍實際領導人孫可望對周邊明軍採取兼併措施,名義上是聯明抗清,實際上是用損人利己手段擴大自己實力的亡明抗清而已。皮熊看破了他的陰謀,為了朝廷的威嚴在不顧自身安危的情況下狠狠地得罪了孫可望一把,於南明永曆四年1650年與廣西留守瞿式耜一塊兒彈劾孫可望的不臣之心,結果被實力更強大的孫可望逮捕並奪去了自己手中的兵權,皮熊於是去水西投奔了自己的女婿趙默。
永曆九年(1655年)皮熊被封為黔陽王,達到了他人生的頂峰。要知道,即便是在當時,南明朝廷裡封王的人數也是屈指可數的,除了秦王孫可望、晉王李定國、蜀王劉文秀、延平王鄭成功、慶陽王馮雙禮、漢陽王馬進忠、鞏昌王白文選等寥寥數人,再無其他。因此,他的這個黔陽王還是有一定份量且貨真價實的藩王。
但是好景不長,原大西農民軍領導人秦王孫可望(永曆政權實際控制者)隨著實力的增強野心也水漲船高,竟然想取永曆帝而代之,永曆帝求救於晉王李定國,於是雙方爆發了內戰,結果孫可望大敗。可這也惹來了大麻煩,不甘失敗的孫可望一路逃到湖南投降了清廷,於是盤踞在雲貴川的永曆政權的虛實盡為清朝所掌握,清廷派三路大軍攻打永曆政權。永曆政權儘管奮勇抗擊,但終因實力懸殊,且內部情況皆為對方所掌握,故節節敗退,一直退到邊境騰越地區,永曆帝逃亡緬甸。而皮熊這一邊,自清軍攻入貴州後,與他交好的水西土司安坤投降了清軍,加之各路軍隊屢戰屢敗,致使皮熊孤立無援,據守的大方城很快就被攻陷,皮熊退到楊保山中。1661年,緬甸將南明永曆皇帝交給吳三桂,次年四月,永曆帝被吳三桂殺害於昆明。噩耗傳來後,皮熊悲痛萬分,絕食七日自殺未遂。
之後,輾轉到了1662年夏天,雲南、貴州、湖南、湖北、廣西、廣東及閩浙東南沿海仍然有一些高舉大明旗號的抗清武裝,其中有一定規模的有晉王李定國領導的滇西明軍餘部及當地土司的地方抗清武裝;魯王朱以海、延平王鄭成功和張煌言領導的東南沿海抗清力量;以原大順農民軍為首佔據湖北西部山區的夔東十三家軍;此外還有陳上川等在廣東一帶的地方抗清勢力。同時那一年一個自稱是明初開國公常遇春後代名叫常金印的南京人來到水西聯絡皮熊準備組織力量反清復明。於是皮熊成功策反了已經投降清軍的水西土司安坤。
1664年正月,皮熊與安坤等多路土司聯合起來再度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清復明運動,儘管此時全國抗清勢力已經趨於衰落和瓦解。但皮熊、安坤等數萬大軍一度勢如破竹,接連取得一系列勝利,把清軍圍困在果勇底達長達兩個月,清軍糧盡援絕,清軍永順總兵劉安邦戰死,吳三桂也在此次戰鬥中九死一生,水西明軍的聲勢大大震動了清軍。正當水西明軍取得勝利之際,形勢發生了的變化,讓皮熊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身邊的一名土司叛變成了帶路黨,皮熊軍中的部分虛實不僅被對方所知,而且在皮熊幾次準備出擊清之時,都被這個帶路黨以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制止和拖延,同時清朝的提督李本琛率援軍趕到,致使功敗垂成,喪失了戰機,內外夾擊之下,皮熊、安坤轉勝為敗。不久,安坤被因兵敗被俘,皮熊隻身逃亡烏撒。其實仔細想想當時這麼一個八十幾歲的老人深山之中的那份堅持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數個月後皮熊也被吳三桂抓獲,八十多歲的大明黔陽王皮熊“背立不順命”,當面斥責吳三桂不忠不義,弄得吳三桂灰頭土臉,一句話也說不上來。而之前與其共事後來投降了清軍的將領同僚們都紛紛對他進行勸降,但是皮熊都不為所動,引古今大義進行說服回覆,展示了相當高的堅貞與氣節。最後皮熊乾脆絕食,結果也不出所料,絕食十三日(一說十五日)而亡,他的盡忠離去標誌著大明在整個華夏大陸,源自永曆朝廷並有一定影響力的最後一支抗清復明的武裝不復存在(本人認為大陸最後一支大規模抗清武裝不是夔東十三家),皮熊也是稱為南明永曆朝廷的最後一人。
皮熊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行伍,特別是在1644年甲申國難以後,年過花甲的他老當益壯扛起了匡復社稷的使命,而且這一堅持就是二十多年。即便是在那個時代裡,相信除了張煌言等個別少數人以外也沒有誰能夠與之相比,望其項背。但讓人費解的是在今天他卻被無聲地淹沒在那一段歷史裡,以至於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他的存在,誰又能想到八十多歲的他,以耄耋之年孤獨地在深山之中苦苦地支撐,孜孜以求得社稷匡復,二十多年的堅守與奮戰卻換不來歷史和世人的認可與熟知(甚至一兩年前的詞條里居然沒有皮熊的名字,如今有也是寥寥數語),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不已了我們中華民族的不屈脊樑,才豐富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所以包括大明黔陽王皮熊在內的那個時代的英雄不該被今天的我們所忘記,相信歷史是公正的,會記住他們,時代是延續的,也會傳承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