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談】
作者:解丹(四川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版畫系副教授)
農業是人類從依靠採集、漁獵等“攫取型”生存方式走向開發和改造自然的標誌。“我國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已經有了相當發達的原始農業,農業起源可追溯到距今一萬年左右……中國無疑是獨立發展、自成體系的世界農業起源中心之一”。在中國農史學家李根蟠所著《中國古代農業》中的這段描述,直觀闡述了中國農業發展的悠久歷史。
以美術形式反映農業生產,是我國農耕文明所蘊含的思想精華的直接體現。北宋樓璹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創作《耕織圖》,首次系統地將“耕”與“織”按照生產程式組合成寫實性的連續畫面。此後眾多文人、畫師、民間手工藝人不斷參與到“耕織圖”的繪製與創作中,並賦予其不同的時代特點和藝術風格。到了清代,焦秉貞所繪《御製耕織圖》的出現,再次將“耕織圖”的創作推向高潮。這些表現“耕”“織”內容的作品不僅起到了普及農業生產知識、推廣耕作技術、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更承載著中國社會變遷、農業文化傳播、大眾視覺建構等文化內涵。
據統計,清代以焦秉貞作品為藍本摹繪的“耕織圖”包含繪本、刻本、拓本等多種形式,除此之外還有模仿《御製耕織圖》而演變出現的《桑織圖》《棉花圖》等與各地農業生產特色相吻合的影象。其中,“男十忙”“女十忙”題材木版年畫直接涉及民間農業勞作程式,是“耕”“織”主題在民間傳播的典型圖式。“男十忙”描繪了以鋤、耕、耪、耙、割、收、運為主的男性田間勞作內容,“女十忙”則著重表現紡紗、織布等女性勞動場景。以陝西鳳翔和山東濰坊楊家埠的“男十忙”“女十忙”木版年畫為例,它們均提煉了歷代“耕織圖”中的勞動環節,創造性地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行整體概括與組合,充分表現出民間木版年畫自身的構成特點,但是在構圖和讀圖方式上卻有著較大的差異性。陝西鳳翔木版年畫中,“男十忙”“女十忙”均由左右兩部分組成,而山東濰坊楊家埠的該題材木版年畫作品則以長卷式結構展開,形成一種“圖有盡而意無窮”的視覺意象。可以說“男十忙”“女十忙”的圖式不僅呈現了不同地域的農業生產場景與民俗,同時也蘊藏著農耕文明中“天、地、人”和諧相生的時空秩序。
20世紀30年代,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開拓了中國現代美術的現實主義路徑,也開啟了以版畫介入生活的藝術實踐。戰爭時期的農業題材版畫不僅是現實的寫照,也是喚起民眾覺醒與鬥爭的武器。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晉察冀等解放區在面臨敵人的軍事包圍、經濟封鎖和自然災害時,以發展農業作為首要任務。許多優秀的相關題材版畫作品也在這一時期湧現。有將傳統民間藝術形式與時代風格相結合的新年畫,如力群的《豐衣足食圖》、沃渣的《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透過將民間年畫的造型、構圖形式與農民新生活的現實景象相融合,建構起農業生產與幸福生活的直接聯絡;有以“秋收”為主題的敘事影象,如吳耘的《麥收季節》、鄒雅的《幫助老百姓》,這些描繪豐收的版畫作品在能指層面上呈現了軍民團結的勞作瞬間,又在所指的層面中隱含著普通大眾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景。與此同時,李樺於1947年創作的《怒潮》組畫,則以農民的視角深刻揭示了國統區農民苦難的現實生活:《掙扎》中在田間苦耕的農夫、《抓丁》中離散的家人,《抗糧》和《起來》裡奮起抗爭的農民,他們是那個時代農民集體命運的縮影,也是在黑暗中最強大的覺醒者與反抗者。
新中國成立直至改革開放後,版畫中的農業影象逐漸成為一種精神性的象徵符號。在版畫形式語言探索與版畫家個性表達的相互催生中,以“鄉土風情”“農民形象”等為主題的視覺建構,極大拓展了農業題材版畫的創作維度。晁楣的《北方九月》是十萬官兵開發北大荒征服自然的戰鬥史詩;徐匡的《大江之源》將農業自然景觀與地域人文圖景相結合,生髮出版畫形式語言的多樣性與視覺表達的豐富性;《飄動的白雲》則展現出藝術家蘇新平在其獨到的觀察視角下,對草原牧民生活的體悟。這些作品演繹出農民在中國社會演進中其生命個體與時代變奏相碰撞出的生命之歌。
進入新時代,越來越多的版畫家從農耕文明的土壤中汲取養分,積極探索農業題材版畫創作的新方向。農業現代化圖景的表現、版畫新圖式與新材料的探索等課題,為構築當下農業題材版畫創作的新面貌提供了動力。陳琦在創作《二十四節氣》系列作品時,力圖將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與人類生命的內在氣息相呼應,以此揭示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聯絡;筆者的《重讀授時圖》將現代與古代、人造與自然、工業時空與自然節律進行並置,從而引發觀者對中國傳統農業哲學所蘊含的“文化生態模式”和全球範圍的環境與生態危機問題進行思考。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農業大國。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不僅在極短的時間裡經歷了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變遷,而且隨著全球化的程序,我們也正快速經歷著工業時代向資訊時代的轉變。然而只要有作為生物意義上的“人”的存在,農業便是我們永恆的生命主題與生活基石。深植於中華大地的農耕文明,為不同歷史時期的中華民族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一代代版畫家將其以藝術的形式保存於影象之中,以此滋養和灌溉中國人的心靈,讓璀璨的中華農耕文明煥發出時代光彩。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31日09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