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是著名的古代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與圓明園毗鄰。
北京西北郊原有甕山,為燕山餘脈,山下有湖。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顏亮在此設定金山行宮。元朝定都北京後,為接濟漕運用水需要,水利學家郭守敬開闢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勢增大,成為保障宮廷用水和接濟漕運的蓄水庫。
去年國慶期間再度遊覽頤和園,拍攝了一些匾額。因為是光緒年間重修,所以多為光緒和慈禧的題字。
光緒 懷仁憬集
慈禧 金支秀華
懷仁憬集,意為心懷仁德的賢達之士遠來匯聚。南朝宋顏延之《皇太子釋奠會作》詩:“懷仁憬集,抱智麕至。”
金支秀華,《漢書·禮樂志》:"金支秀華,庶旄翠旌。" 顏師古注引臣瓚曰:"樂上眾飾,有流遡羽葆,以黃金為支,其首敷散,若草木之秀華也。"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甕山前建圓靜寺,後荒廢。此後甕山周圍的園林逐漸增多。明武宗在湖濱修建行宮,稱“好山園”,為皇室園林。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遊樂。明熹宗時,魏忠賢曾將好山園據為己有。
從康熙帝起,在元明原有私家園林的基礎上,清代帝王接續在北京西郊一帶修建了眾多的皇家行宮苑囿,統稱為三山五園,即香山、萬壽山、玉泉山,以及環繞三座山修建的靜宜園、清漪園、靜明園、暢春園和圓明園。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孝聖皇后動用448萬兩白銀在這裡改建清漪園。
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燬。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稱頤和園。
建清漪園時,乾隆原本是要仿杭州開化六和塔,建九層延壽塔。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塔將建成時,突然坍圮,奉旨停修,後全部拆除。九層延壽塔被拆除的原因,是地基不能承受塔的重量,因此改建一座為全木結構的佛香閣,為英法聯軍燒燬,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建。
佛香閣為八邊形三層四重簷攢尖頂木構殿宇,雲外天香為一層匾。
芳輝殿,原為清漪園時期大報恩延壽寺妙覺殿,毀於英法聯軍大火,後改建為排雲殿第二進院落的東配殿。"芳輝"二字寓意祥瑞生平。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珍寶被劫掠一空。
樂壽堂,是頤和園內位置最好的居住和遊樂的地方。樂壽堂庭院內陳列著銅鹿、銅鶴和銅花瓶,取意為"六合太平"。院內花卉植有玉蘭、海棠、牡丹等,名花滿院,寓"玉堂富貴"之意。
樂壽堂原為兩層建築,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燬。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時,為慈禧在頤和園內的寢宮。
仁壽殿,初名勤政殿,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咸豐十年被英法聯軍燒燬,光緒十二年重建,取《論語》中"仁者壽"之意,改名仁壽殿。這裡是慈禧和光緒住園期間臨朝理政,接受恭賀和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是頤和園聽政區的主要建築。
清朝滅亡後,頤和園在軍閥混戰和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