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華東師範大學康復科學系啟動“千言萬語”健康行動計劃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下同)
一個兩歲多的男孩坐到了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發育與行為兒科主治醫生薑豔蕊的面前。家長自述孩子有多動症,吃飯也坐不住,必須大人一口一口地喂。但透過觀察、交流和醫學診斷,孩子沒啥大毛病,只是沒有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平時在託兒所裡一個人獨立吃飯時倒是蠻乖的,沒必要一定要戴一頂“多動症”的帽子。
圖說:由華東師大康復科學系學子組成的“百靈”志願服務隊與校內外相關專家形成了一支專業隊伍
這些寶寶為啥吃飯要喂“金口難開”
昨天下午,華東師範大學康復科學系啟動“千言萬語”健康行動計劃,並舉行家庭教育與康復專題諮詢活動。之前在網路報名時,上百個名額很快被搶完。除了華東師大的專家,來自新華醫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的醫師團隊,以及寶山區和靜安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的專業教師共同“坐堂”問診。“開口晚”“口齒不清”“不會說”“坐不住”“教不會”……家長們紛紛向專家提出了一個又一個令他們全家焦慮的問題。注意缺陷、語言發育遲緩、孤獨症等三個門診排隊等候的孩子特別多,其中又以家長自述孩子有注意缺陷問題的為最多。華東師大中國言語聽覺康復科學與ICF應用研究院程辰老師介紹,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的孩子有一半表現為多動,還有一半表現為走神。她提醒家長,孩子看不見的行為往往更需要特別留意關注,有的家長容易憑自己的經驗去給孩子貼標籤,有的孩子只是單純的調皮,多動症需要精準的醫學判斷。
對於那個在家裡需要家長餵飯的孩子,姜豔蕊醫生了解下來,是因為家長允許孩子邊吃飯邊看電視,這樣孩子怎麼會有心思自己獨立吃飯呢,而且,家長還覺得只有自己親手喂,孩子才會吃得多、吃得好。所以,這個孩子所謂的注意缺陷,基本上是家長自己造成的孩子行為不規範問題。
還有一對四歲多的雙胞胎姐妹,家長焦急地詢問孩子是不是患了語言發育遲緩症。華東師大康復科學系系主任劉巧雲透過問診發現,這倆孩子在表達時因為詞彙貧乏,或說的話大人聽不懂,慢慢地就不愛說話了,但姐妹之間倒是有不少共同語言。她說, 父母日常語言中所包含的詞彙量、談話方向、鼓勵方式、交流時長等因素,都會對兒童思維能力的培養及人生觀的形成起到關鍵的作用。
不過,在諮詢時也發現,個別小寶寶“金口難開”,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把外語看得太重要,在孩子牙牙學語時就開始灌輸雙語教育,一會兒中文一會兒英語,弄得孩子根本辨識不了。劉巧雲建議,除非是混血家庭,一般的中國家庭還是應當以母語啟蒙孩子的語言,讓他們在自然習得的母語環境裡學會把話說清楚。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