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家長,學會動機管理和情緒管理很重要。視覺中國供圖
現在的學生學習壓力很大,特別是教育的“內卷”,讓很多學生出現了厭學的現象,也讓家長感到頭疼。“很多家長都在咆哮式育兒,經常會聽到家長類似‘我們為了你這麼努力,你生活條件那麼好卻不好好上學’的吼叫。”清華大學學生心理發展指導中心副主任劉丹在第五屆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青少年心理健康論壇上談到,學會動機管理和情緒管理對於青少年的家長十分重要。
劉丹說,有些孩子看起來不想學習,但其實只要轉換一下角度,就可以讓他產生學習的動力,這就叫動機管理。
傳統的教育方式培養的是學生的外部動機,無論是為了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還是為了取得更高的分數,或者為了去公認的好學校、好專業,這些努力的原因都是外部動機。外部動機會讓“內卷”現象愈加嚴重,因為每個人都是為了大家公認的“最好”在努力,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喜好。
然而,當一個人是為了追求自己喜歡的生活而去努力時,外部動機就變成了內部動機。“我內心喜歡這件事嗎?”“我內心幸福嗎?”“我有沒有積極的人生態度?”“我有價值嗎?”這些都是內部動機。劉丹說,當學生和家長都開始關注學生內在的快樂感時,學生的動力就會被啟用,會更好地運用青春的能量,積累自我效能感,實現自己的價值。
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上世紀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其定義是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劉丹解釋說,一個孩子哪怕切西紅柿切得好時,都能積累自我效能感,會感覺自己有價值。所以,對於學校和家長來說,最可行的操作就是轉換動機的關注點。
如何將對外部動機的關注轉向內部動機呢?劉丹舉例說,當家長坐在餐桌旁對孩子說,“快點吃,吃完趕快寫作業”時,他關注的是孩子寫沒寫完作業,以及孩子有沒有把飯吃光。這些都是外部動機。如果家長關注的是內部動機,他可以說,“一會兒你寫作業的時候,你想最先寫哪個部分?哪個是你最願意寫的?”
劉丹表示,大部分家長,由於成長時代的關係,只會關注外部動機,而不會關注內部動機,這不是他們的錯。但他們可以從現在開始學習,幫助自己和孩子共同關注內在動機。
在劉丹看來,人生就像划船,想要劃得快,就要有動力;但同時也要注意不能翻船,因此還要有平衡,而這個平衡就是情緒的管理。
劉丹認為,管理情緒,除了要發展積極的情緒,還要能夠積極地面對消極情緒。她說,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在承受很多壓力,消極情緒是客觀存在的,作為家長,要允許孩子有負面情緒,允許孩子表達負面情緒,鼓勵他們傾訴,甚至抱怨。當他們把負面情緒清理完,才可以輕裝上陣。孩子在考試前會感到焦慮,也很正常。不管是孩子還是家長,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會焦慮,都有負面情緒。“允許負面情緒存在,允許負面情緒表達。這是情緒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劉丹強調,情緒管理中,更重要的是家長對自己情緒的管理。臨床發現,家長只要每天用15分鐘管理自己的情緒,不需要讓孩子做任何事情,孩子情緒就會變得很好。
那麼,當家長出現負面情緒時,應該怎麼做呢?劉丹給出了一條具體建議:“當你覺得很煩躁的時候,可以去衛生間,關上門,把手機裡的錄音功能開啟,對著手機說15分鐘‘我壓力好大’‘我煩死了’。這樣做之後,你會發現自己恢復了平靜,家庭的氛圍也會好很多。”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