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讀完這本《熵增定律》,讓我頗有認同感。
想必每個人都遇到這些麻煩事——房子越住越亂,身材越來越胖……這就是“熵”
物理學家用“事物總是從有序走向無序”對“熵”做出解釋。
我們要想讓生活從混亂到有序,必須克服“熵增”,達到“熵減”。
在我看來《熵增定律》文中介紹的11個“熵減法則”如果運用到家庭教育中,我們輔導孩子就可以心平氣和,再也不用吼了!
就拿書中的“德西原理”為例
一個老人因為調皮小孩踢垃圾桶很煩,於是編造了一個謊言說他喜歡聽別人踢垃圾桶的聲音,老人第一天給他們每人發放了五元獎勵金,第二天每人一元,第三天每人五毛……僱傭著這些小孩幫他去踢垃圾桶,最終小孩因為獎勵金的日益減低,再也不願意去踢垃圾桶了,老人的苦惱隨之完美解決。
隨著報酬降低,獎勵的作用越小講的就是這個原理,其本質是說“外部激勵永遠比不上內部激勵”。
而內部激勵的開啟有三個關鍵點
一是給予自主權,我們教育孩子也可以充分調動他的自主權,讓他選擇完成作業的時間,這樣就實現了調動他學習自主性的問題。
二是培養勝任感,讀過很多作家的傳記,都會提及小時候自己的作文被老師當作範文的經歷。所以教育的本質就是想方設法幫孩子按下勝任感的確認鍵,這樣就不愁學好某門課了。
三是建立社交關聯,很多企業用“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來激發企業員工的內部動機,用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建立與孩子的情感關聯,告訴孩子遇到困難別擔心,雖然需要你自己面對,但作為媽媽,我永遠和你站在一起。
本書案例鮮活,深入淺出,特別適合身陷輔導孩子深潭的媽媽們來讀,每一種原則,都會搖身變為教育孩子的狠招,妙招。如果你和我一樣迫切需要提升教育孩子的技能,那抓緊去讀這本《熵增定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