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荷包蛋媽媽。
最近,我讀了一本非常有趣的書——《野性與溫情:動物父母的自我修養》,裡面講到了千奇百怪的動物養育方式,特別好玩。
看完後,我就迫不及待地抓著團隊裡的小夥伴們分享,最終大家決定,將這些有趣又有料的知識總結成文章,跟大家一起來聊聊。
你能想象嗎?
作為“冷血”的爬行動物,泰塔山蚓螈會用自己的面板餵養後代;為了教孩子捕獵技能,虎鯨媽媽往往忍飢挨餓,不惜付出擱淺的代價;最“媽寶”的領航鯨,會一直與媽媽生活在一起,最長可達50年……
這個世界上,不只人類帶娃“狀況百出”,野生動物的家庭也一樣“一地雞毛”,讓人大開眼界。
▲紀錄片《獵捕》劇照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如何應對孩子可怕的哭鬧?當吵架、出軌、離婚這樣的八點檔劇情發生時,如何最大程度減輕孩子受到的不利影響?
沒想到吧,這些問題都能在動物身上找到借鑑方案。今天,讓我們好好利用這本動物育兒寶典,學習做更好的父母吧~
當孩子哭鬧、尖叫,
像黑猩猩媽媽一樣“無動於衷”
我以前經常面臨這樣抓狂的場景:我趕稿,蛋姐搗亂,在我身上爬上爬下,哐哐敲我的鍵盤。我知道她可能只是想讓我陪她玩一會兒,但我沒辦法向她解釋,“媽媽寫完就帶你玩”。“寫完”這個概念對她是模糊的,此時的她就像斷奶的短尾猴幼崽,目的簡單粗暴:“我要!我現在就要!”最初的嚶嚶哭訴,馬上就會升級為席地尖叫。
▲繪本《我大喊大叫的一天》
這,也是捕食白蟻的黑猩猩媽媽遭遇的日常。黑猩猩的捕食過程十分複雜,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通常,它們會讓孩子在一旁觀察、學習。
如我們所料,年幼的黑猩猩會不停地干擾媽媽——夠媽媽的手、嘴,甚至偷走捕食工具,或者把手指伸到白蟻裡戳來戳去。
但神奇的是,科研人員發現,高達86%的黑猩猩媽媽會選擇忽略孩子的干擾。即便有所回應,也是出奇寬容:走到一旁,溫柔地推開孩子,或轉過身去。
▲紀錄片《王朝》劇照
這種寬容帶來的,是為後代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學習捕食、學習專注和判斷外界的能力。
其實,對人類而言,5歲以下的孩子會亂髮脾氣,是因為ta們還不能妥善處理個人衝動與社會預期之間的矛盾。
現在,如果蛋姐發脾氣的原因是博取關注或得到某些東西,如玩具、糖果,我不會立即滿足,也不會粗暴地制止,而是繼續專注做完事情後再給予反饋。
三四分鐘的尖叫確實令人難熬,但總會過去的。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撒潑打滾無法達到目的,當ta平靜下來時,自然會重新獲得你的關注。
培養孩子獨立自信,
學一學哀鴿父母
小嬰兒來到世界上的第一天,就是ta人生獨立的開始。從自主入睡到進食、如廁,每個向前跨越的小小臺階,對於ta都是里程碑事件,這些都離不開家長有策略的教養。
動物界有策略的家長有很多。比如,斑胸草雀會透過歌唱的方式,告訴雛鳥外面的天氣狀況,引導它們選擇更溫暖的地方築巢。最令人大開眼界的,是哀鴿父母鼓勵幼鳥獨立飛翔的方式。
▲白雪枝頭的哀鴿
當幼鳥開始伸展和拍打自己尚未發育完全的翅膀時,哀鴿夫婦知道,該為孩子們計劃飛行教學了。
首先,哀鴿父母會降落在離巢穴很近的地點,呼喚幼鳥飛出來再飛回去。一開始,孩子們很笨拙,甚至會跌落。
等它們能熟練起飛和降落,哀鴿夫婦會增加難度:距離越來越遠,降落點也越來越刁鑽——不再是面積很大的平坦之地,而是很難落腳的欄杆、樹枝。
如此教學3周後,每隻哀鴿寶寶都可以來去自如,即使沒有父母的庇佑,也能“遠走高飛”。
《野性與溫情:動物父母的自我修養》的作者感嘆道:“這是幫助孩子們實現里程碑式目標的最佳方式……透過採取哀鴿父母的策略並尊重個體的自主性,父母能夠創造機會讓孩子們一點一點增加自信,認識到自己有能力完成不熟悉的任務,從而敢於冒險,並且迎難而上。”
這點我深有感觸,蛋姐現在發達的運動能力,就是我跟老陶循序漸進引導的結果。
她喜歡滑板,喜歡腳踏車,練習時都是從1米、3米、5米……這樣一個個小目標慢慢達成而來。
然而現實中,似乎更多的是跟哀鴿相反的父母,他們不給孩子準備和適應的時間,就像格陵蘭島懸崖上繁殖的白頰黑雁。
白頰黑雁在孩子只有3天大的時候,會直接將它們從400多英尺的懸崖上扔下來。這個“學習飛躍”的過程中,沒有飛起來,就會摔死。
動物也許可以優勝劣汰,但我們需要給孩子更多的耐心和等待。
▲紀錄片《王朝》劇照
動物爸媽也會“離婚”
無論動物還是人類,一個家庭所擁有的甜蜜和煩惱總是類似。甜蜜代表如草原田鼠,夫妻協作照料幼崽,還會為伴侶按摩,緩解對方的壓力。“婚姻”艱鉅的也有,精靈箭毒蛙如果只有一方承擔餵養寶寶的任務,會有將近一半的小蝌蚪死掉。
的確,單親家庭的孩子會遭遇一些傷害性後果,比如情緒、精神、身體健康都會受到影響。但只要你不是精靈箭毒蛙,其實就沒有那麼需要另一半。
即便曾經甜蜜的草原田鼠不幸分開,單親媽媽也會把寶寶們照顧得很好。還有蒼鴞在“離婚”後,甚至會過上更好的生活,它們通常能找到更好的伴侶,後代也會過得非常好。德國一項研究發現,父母離異對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健康產生的影響相當小,可能造成問題的是這兩大因素——經濟壓力和(或)父母在分居期間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壓力。
▲紀錄片《王朝》劇照
如果說經濟壓力是一大現實障礙,那麼孩子承受的心理壓力,則是父母主觀努力就可以避免的。去年我一個遠房表姐和老公辦離婚那段時間,小孩每天鬱鬱寡歡,進行了好幾次心理治療,後來諮詢師說,父母把精力過多投入在衝突、鬥爭上,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而動物伴侶在這方面似乎好很多,它們不會待在一起吵吵鬧鬧、胡攪蠻纏。動物告訴我們,“為了孩子而繼續在一起”,絕非最優選擇——特別是當雙方的衝突持續存在的時候。
讀完這本書,我越來越相信,動物和人類一樣,也會在維持家庭和養育後代上殫精竭慮。人類在家庭生活中的各種矛盾與衝突,也能在動物家庭中找到蹤影。正如書中所言:“千奇百怪的動物養育行為背後,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演化智慧、社交技能和情感深度。”
你喜歡今天的動物育兒寶典嗎?評論區聊一聊吧!
歡迎一鍵轉發分享,或點“贊”,給我一份鼓勵,也給帶娃路上的自己鼓勁加油!
參考資料: [美] 珍妮弗·L. 沃多琳《野性與溫情:動物父母的自我修養》
部分圖片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