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歷史的腳步跨入1948年9月,解放戰爭進行到第3個年頭,國民黨軍隊在數量上仍然佔優勢,裝備也比人民解放軍更好,但毛澤東已經敏銳地看透了這個龐然大物其實已經異常虛弱,無法擺脫戰略上全面陷入被動的地位。
更關鍵的是,毛澤東還敏銳地察覺到了國民黨軍隊正打算實行戰略撤退,但又猶豫不決,難下決心,毛澤東迅速捕捉住了這一稍縱即逝的戰爭時機,發動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決戰,這場大決戰是從遼瀋戰役開始的,而遼瀋戰役是從攻打錦州開始的。
毛澤東為什麼選擇東北戰場作為這場大決戰的起點?
毛澤東以其卓越的軍事家的高瞻遠矚、全域性在胸的戰略眼光,以及多謀善斷的驚人膽略,緊緊抓住稍縱即逝的戰爭時機,發動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決戰。那麼,這場大決戰應該選擇哪個戰場作為起點呢?
毛澤東在選擇大決戰的戰場的時候,再次展現了他高瞻遠矚的戰略家的眼光,選擇了東北作為大決戰的起點。他為什麼會作出這個選擇呢?當時,敵人在戰略上企圖儘量延長堅守東北幾個孤點的時間,以牽制東北人民解放軍,使解放軍不能入關作戰。與此同時,蔣介石又準備把東北軍隊撤至華中地區,以加強華中防禦。
毛澤東假如把戰略決戰的方向定為華北戰場,就會使解放軍受到華北和東北國民黨軍兩大戰略集團的夾擊而陷入被動;毛澤東假如把戰略決戰的方向定為華東戰場,則會促使東北國民黨軍迅速撤退,正好實現了他們戰略收縮的企圖。如此比較一番,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東北戰場成為全國戰局發展的關鍵之關鍵。
再從東北戰場對比來看,形勢對人民解放軍特別有利:敵軍孤立分散,地區狹小,補給困難;長春被圍,無法解救,到底是撤出來還是繼續堅守,他們一直猶豫不決。人民解放軍此時加上地方武裝力量已經超過了100萬人,兵力對比佔優勢,部隊的軍事和政治素質都有很大提高,且裝備也較好;廣大地區連成一片,且都完成土改,後方穩固,可以給予有力支援。
也就意味著:只要東北人民解放軍殲滅了東北敵軍,就能粉碎敵人的戰略收縮計劃,就能實施戰略機動,也有利於華北、華東戰場的作戰;就能以東北的工業支援全國戰爭,使人民解放軍獲得戰略的總後方。根據這些縝密的分析和判斷,毛澤東決定,把戰略大決戰的方向定為東北戰場。
毛澤東為什麼選擇先攻打錦州?
早在1948年3月中旬,在東北民主聯軍發起的冬季攻勢結束後,就殲滅了國民黨軍15萬多人,把東北的國民黨軍壓制在錦州、瀋陽和長春這3個互不相連、面積僅佔東北總面積百分之三的狹小區域內。也就意味著,到此時,國民黨軍只佔有長春、瀋陽和錦州這3塊孤立的據點。
那麼,這3個據點中,應該先從哪個打起呢?1948年的2月7日,毛澤東還在陝北時就曾致電東北野戰軍,說蔣介石認為南線我軍尚未渡過長江,北線我軍尚未給蔣軍以更大的打擊,所以取消“把東北兵力全部撤至華北”的計劃,如果我軍能完全控制住阜、義、興、綏、榆、昌、灤地帶,則能對付敵軍由東北向華北撤退,據此他提出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想法,並在電報中徵求東北局關於先打錦州的意見。
林彪此時對毛澤東提出的東北人民解放軍主力從北滿遠道南下攻打國民黨軍堅固設防、並在周圍有若干據點的錦州顧慮重重,他擔心,如果錦州久攻不下,敵人從華北和海上增援的援兵趕到,將會使解放軍陷於被動之中,因而他再三提議先打長春,並強調攻打長春的若干有利條件。毛澤東覆電表示同意,但仍表達了不同的看法。等到5月下旬,東北野戰軍派出13個師試攻之後,才發現長春並沒那麼容易打,只好改用嚴密圍困的辦法對付長春。
在這種形勢下,7月20日和22日東北局林羅劉致電中央軍委,提出仍南下作戰,不宜勉強和被動地攻打長春。毛澤東很快就覆電林羅劉表示同意並提醒他們加緊政治動員和糧食準備。8月3日,毛澤東特意召見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和華北第二兵團第二政治委員楊成武,要求他們克服重重困難把傅作義的主力拖到平綏線,以配合東北作戰。在此期間,毛澤東根據林羅劉幾次來電,對他們在大戰的準備工作以及對北寧線上敵情判斷不到位提出嚴厲批評。
直到9月3日,林羅劉才致電軍委報告了南下作戰的具體部署,提出逐一殲滅北寧線上的敵人,並準備殲滅由瀋陽向錦州增援之敵,或由長春突圍南下之敵。9月5日,毛澤東覆電表示同意,並再次向林羅劉強調主要要對付的敵人仍然是駐守在瀋陽的30萬人的衛立煌部。9月7日,毛澤東再次致電林羅,告訴他們,準備使用主力用於錦州一帶,並準備在打錦州時殲滅可能由長春、瀋陽增援錦州的敵人。
當林彪攻打錦州的決心出現動搖時,毛澤東為什麼一再堅持必須先攻打錦州?
這時,衛立煌指揮30萬人駐守瀋陽地區,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率領10萬人駐守長春,另一個副總司令範漢傑指揮15萬人重點防守錦州、錦西。但在堅守長、沈,還是將長、沈主力撤至錦州的問題上,蔣介石同衛立煌等東北高階將領之間產生嚴重分歧,他們的爭論還沒出結果的時候,東北野戰軍在9月12日就發起了強大攻勢。
26日,林羅報告軍委,準備在27日攻打義縣,勝利後再接著打錦西、興城等,如果敵軍逃跑,就回頭攻打錦州。27日,毛澤東以軍委名義致電林羅,批准他們的計劃,但指出,不如先打錦州,然後攻打山海關、灤縣、唐山,如有可能可以直迫天津。林彪等人在9月28日才定下“先打錦州,再打錦西”的決心,並將具體部署報告軍委。
林彪等人在電報中稱,此次錦州戰役,可能演變成全東北的大決戰,可能造成收復錦州、長春和大量殲滅瀋陽的出援之敵的結果,我們將極力爭取這一勝利。毛澤東收到電報後非常高興,並覆電鼓勵。但當林彪得知國民黨有4個師的援軍,而華北的楊成武等兵團不能開到山海關至天津段作戰這兩個訊息後,再次動搖了攻打錦州的決心。
10月2日深夜,林羅劉致電軍委,提出有可能回師攻打長春,電報發出後,羅榮桓經過再三考慮,覺得不妥,趕緊在10月3日上午9時追發電報給軍委,提出,我們仍攻打錦州,並重新調整部屬。而毛澤東在10月3日清晨4點先收到林羅劉發出的“可能攻打長春”的電報,兩人都感到十分不安。
10月3日17時,毛澤東覆電林羅劉,斬釘截鐵地指出,必須抓住長春之敵尚未出動、瀋陽之敵不敢單獨援錦的緊要時機,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錦州,這個計劃不應再改。2個小時後,毛澤東再次致電林羅劉,強調,我們堅持認為你們完全不應該動搖既定方針,丟了錦州不打,去打長春。一個多小時後才收到林羅劉的第二封電報,毛澤東覆電表示很好,但也嚴肅指出,要他們立刻把指揮所先遷往所要攻擊的方向去。
攻克錦州
10月5日,按照毛澤東的部署,林羅劉率領指揮所到達錦州西北20公里處的牤牛屯,接著制定了攻錦步驟,10月9日到13日,掃除了外圍據點。10日,毛澤東以軍委名義致電林羅劉,要求他們每兩天或三天以敵情和我情電告軍委一次,並強調,此戰如果要既殲滅錦州守敵,又殲滅援錦之敵,關鍵是爭取在一週左右攻克錦州。
10月14日,東北野戰軍向錦州發起了總攻,只用了31個小時就攻克了錦州。在錦州東西兩側進行阻擊敵人援軍的部隊,打退了從瀋陽和葫蘆島增援的國民黨軍隊,確保了攻錦的勝利。毛澤東致電林羅劉,說“作戰部隊精神好,戰術好,指揮得當,極為欣慰,望傳令嘉獎”。解放錦州,對遼瀋戰役的勝利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範漢傑被俘後說,這一著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作不出來的,錦州好比一條扁擔,一頭挑東北,一頭挑華北,現在是中間折斷了。由此可見,就連敵軍高階將領都對毛澤東產生了發自內心的佩服,也足見毛澤東捕捉戰爭時機的能力的確是世所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