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怎麼來的?
目前普遍的說法是:
公元前334年,越國被楚國所滅,不願臣服於楚國的越國王公貴族及平民百姓南遷至今天的福建境內。于越首領無諸征服了當地土著的“七閩”,自立為王,稱之為“閩越王”。
公元前202年,閩越王無諸受封於漢高祖,在今天的福州建立閩越王城。因此,福建的歷史從這裡開始寫起。
關於“七閩”,古籍《周禮·夏官·職方氏》記載:“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由此可見,“七閩”是福建境內的原住民。
那麼,原來居住在福建境內土著的“七閩”是一個部落嗎?其實不是,而是有七個不同的部落或族群。
這七個部落或族群有哪些呢?
史料可以查閱的並不多,根據清代蔡永兼的《西山雜記》:“福建周時有七閩,其地域即泉郡之畲家,三山之蜑戶,劍州之高山,邵武之武夷,漳巖之龍門,漳郡之南太武,汀贛之山越,此七族稱七閩。”
簡言之,這七個部落或族群分別是:畲家、蜑戶、高山、武夷、龍門、南太武、山越。
這個“蜑戶”,也就是今天人們常稱的“疍民”。
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依山傍海。
因此,在福建有“山畲水疍”的說法。即住在山上的為畲家(畲族),住在水上的為“疍民”。
福建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可見閩省山地多。
山地多是不是與畲族人最多有關,無從考證。但,福建的畲族人數確實是中國畲族人口最多的省份。
畲族,在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排名中第19位,現有人數為708651人,福建畲族人數佔據一半多,即52.87%,約37萬多人,約佔福建人口的9%。換言之,每11位福建人就有1位畲族人,這個數字在以漢族人口占主體民族的非少數民族地區,應該是比重較大的。
眾所周知,在福建漢族是主體民族,大多數從中原遷徙到閩省的。歷史上主要經歷了五次大遷徙,即“晉朝永嘉年的八姓入閩”;“唐初的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率中原軍民入閩開發”;“唐末王審知兄弟隨黃巢起義軍入閩”;“南宋政治中心南移的移民”;“元末明初的客家人大遷徙”。
歷史上經過了這五次比較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因此,福建的主題民族是以中原漢族為主的地區。
畲族的歷史眾說紛紜,但“畲”字在《詩經》和《易經》書中就已出現。“畲”字指“剛開墾的田”或“刀耕火種”之意。
“畲”作為族群稱撥出現應該是始於南宋。
據劉克莊《漳州諭畲》載:“民不悅(役),畲田不稅,其來久矣”。
又據《龍泉縣誌》載:“(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
《元史》就出現了“畲軍”、“畲丁”等字眼。
佔據中國大半畲族人口的福建,分佈在福建省境內11個市縣。
福建共有18個少數民族自治鄉鎮,畲族鄉鎮竟達17個之多,主要集中分佈在寧德地區。
但是,對於畲族是不是福建最早的原住民之一?有不同的說法。
這個族群又從何而來呢?
據清代《羅源縣誌》記載:畲民祖於盤瓠之後,即瑤人也。隋朝時有大功,封為王。生三子一女,長男賜姓“盤”,名自能,封南陽郡,為立國侯;次男賜姓“藍”,名光輝,封汝南郡,為護國侯;賜三男姓“雷”,名巨佑,封馮翊郡,武騎侯;女婿“鍾”姓名志深,封潁川郡,國勇侯,世居會稽山七賢洞,分行自食,無佔庶民土地盤姓今無聞,只藍、雷、鍾三姓,蔓延各處,在羅源者甚多。畲民雖幼小,能關弓藥矢,不懼猛獸,蓋其性也。
又或許因為有了《盤瓠王歌》,這是一首長達四百句的七言史詩。它以神話的形式,敘述了畲族始祖盤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艱難繁衍出盤、藍、雷、鍾四姓子孫的傳說。可是,這首流傳於民間的七言史詩,同時也在“瑤族、苗族”間流傳。
當然,如前所述,“即瑤人也”,也有部分學者認為“畲族”與“瑤族”同源。是由廣東鳳凰山遷入福建的。
福建的畲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傳統節日與漢族幾乎相同,所不同的只是“三月三”是畲族盛大的節慶。而“三月三”也是壯族、瑤族、侗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的盛大節日,當然,漢族也有“三月三”稱為上巳節,拜祖先 、拜軒轅皇帝的說法。
如前所述,“七閩”只告訴我們周朝時已經存在於福建,但“七閩”的族群中是否含有今天的畲族,學術界仍存在爭論。
綜上所述,畲族即便不是福建的土著原住民,也是比中原地區漢人南遷更早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