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特
編者按
在歷史長河中,坪山積澱了絢爛多姿的紅色文化寶藏,有著不少生動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素材,具有極強的教育意義和啟示意義。我們將陸續在“坪山先鋒”平臺刊載坪山紅色故事、改革發展故事,敬請關注!
在海拔450多米高的馬巒山深處,層巒疊嶂、鬱鬱蔥蔥之間,隱藏的六個古村落共同組成了馬巒村。可誰曾想到,這個古老而寧靜的馬巒山村,卻因116年前孫中山領導的“庚子首義”,打響推翻晚清政府的第一槍而不同凡響,震古爍今,成了革命聖地。位於馬巒山腹地的羅氏大屋就是當年的“庚子首義”舊址。
馬巒村因馬巒山而得名,馬巒山又因其山高坡陡,道路難行,連馬都很難爬上去,所以很久以前就被叫做“馬難山”。後來人們覺得“馬難山”不夠文雅,便取其諧音改稱為“馬巒山”,不過直至今天,人們口頭上仍叫馬巒山為“馬難山”。“馬巒”兩字的由來也見證了這個300多年古村落的歷史變遷。
馬巒山
300多年前,羅氏先祖攜親眷從江西豫章遷至惠陽淡水三棟,後因三棟地勢低窪易積水,玖珍公帶著後人遷至馬巒山上,到此開基立業。羅氏宗祠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即1694年,於1984年和2008年兩次重修,為三進三間格局,祠堂門上有匾額“羅氏宗祠”,門兩側的門聯書寫著“豫章世澤,三棟家聲”,從門聯上一下子就讀出羅氏先祖從江西豫章經惠陽三棟遷移而來的歷史。宗祠佔地面積約150平米,連同周圍的羅氏大屋面積共2000平米左右,宗祠附近有兩座聳立於宗祠左右兩邊的炮樓,分別建於清朝中晚期和清末民初。羅氏大屋和羅氏宗祠在外觀上看,格局是相互獨立,但內部是完全連通,而這棟三層歐式建築的羅氏大屋,苔痕爬上屋頂,牆面已經斑駁,但依稀可見火焚的痕跡。“庚子首義”的槍聲漸去,抗日戰爭的烽煙又起,馬巒山羅氏大屋成為東江縱隊臨時指揮部,曾生將軍在此成立抗日遊擊隊,後來是中共東江軍委會和東江縱隊指揮部的所在地。
羅氏宗祠
分別立於宗祠左右的兩座炮樓
辛亥革命成功後,為感謝馬巒山人民在“庚子首義”所作的貢獻,緬懷革命烈士,1914年孫中山特意捐資興建“強華學校”,並親筆題寫校名,意在激勵後人,為強盛中華而學習。學校為三合土築成的兩層樓客家建築,大門額上灰塑的“強華學校”四字依然清晰可辨,後曾為馬巒小學和生產大隊部。
祠堂、碉樓及古井、水塘、百年古樟,馬巒山村至今仍完好儲存有300多年曆史的嶺南風格客家民居,而掩映在層層疊疊綠色山巒深處的羅氏大屋,因為“庚子首義”在這裡打響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第一槍,又是中共東江軍委會和東江縱隊指揮部的所在地,古樸的大屋承載過歷史的使命,煥發著歷史的聖光。緬懷革命歷史,感受當今生活,幸福來之不易,我們應該倍加珍惜,更應該為建設中華強國而努力!
(來源:坪山區委組織部)
編輯 劉春雨 稽核 麥苗茵
本文來自【讀特】,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