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初,何健糾集了25個團2萬餘人,分五路對井岡山發起圍剿,這是井岡山在朱毛會師之後,面臨的最大的外部壓力和困難,針對這麼嚴峻的外部形勢,毛主席在寧岡召開了重要會議,商討破敵對策。在會議中,一部分的人主張撤離井岡山根據地,換個地方打游擊;一部分人主張留在井岡山根據地和敵人拼命;還有一部分人主張先拼一拼,拼不過再撤。
對於這三個主張,毛主席一個都沒有采用,而是大膽地提出了一種新的設想,留一部分兵力在井岡山,依託有利地形和敵人周旋周旋,大部分兵力跳到敵人的外線去調動敵人,就是所謂的“圍魏救趙”,在後來抗日戰爭時期,這種模式發展為了外線的速決的殲滅戰。
大部隊離開井岡山之後,跳出了何健包圍圈之後,在廣大的地區閃轉騰挪,為建立蘇維埃政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就是面對困難,用不同的態度會得到不同的結果。針對這件事情,毛主席專門批評了一些人,逃跑主義和拼命主義都是機會主義,都不是正確的面對困難的態度。並且對這兩個“逃跑主義和拼命主義”做了系統的總結:
毛主席把運動戰通俗地解釋為“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前者主要體現進攻性,後者主要體現運動性,兩者互為補充,是辯證統一的關係。一切的“走”都是為了“打”。“走”是手段,“打”是目的。光“打”不“走”是拼命主義,光“走”不“打”是逃跑主義。“走”是為了更好地打擊敵人。
所以面對困難,毛主席運用的辦法其實還是“打”和“走”這兩種辦法,但是結果卻是大大的不同,別人的“打”和“走”不是拼命主義就是逃跑主義,在革命的前期為革命造成很大的傷害,而毛主席的“打”和“走”卻讓我們打出了一個新中國。為何會有這麼大的不同呢?這就是在困難到來時候面對困難的態度,決定了之後解決困難的方法。
一:不懼怕,勇於承擔責任
1927年大革命失敗,就是因為黨內的機會主義作怪。不敢爭取革命的領導權從而造成的失敗,所以1927年大革命失敗之後,毛主席就提出了“”槍桿子裡出政權”。這就是面對困難的態度,不懼怕敵人,不管多麼強大,始終保持著對敵人的不懼怕,只有敢於亮劍,才能打敗困難,獲得最後的勝利。抗日戰爭中也是這樣,面對天大的困難,勇於承擔責任,領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獨立自主地發動群眾開展敵後游擊戰。這些都是在不懼怕困難,勇於承擔責任才能運用的方法。
二:面對困難還要能夠冷靜的分析
面對困難還要有什麼態度呢?面對困難還要能夠冷靜的分析,只有冷靜才能夠清醒的分析形勢。同樣是在井岡山。很多人懷疑井岡山的鬥爭能不能持續,紅色政權還能不能能不能夠存在?毛主席就回答了這個問題:
只要中國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只要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剝削還在繼續,只要中國還有軍閥混戰,中國的紅色政權就一定能夠存在。這就是冷靜分析後得出了結論,結論的邏輯性和可靠性是能夠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如此也就回答了革命的生存和前途問題,這也是面對困難。這也是面對困難,第二個態度就是保持冷靜冷靜的分析內外條件,對形勢有一個明確的判斷。
三:面對困難要樂觀積極。
不懼怕困難,很多人都能夠做到,能夠冷靜的分析形勢,很多人也能夠做到,但是面對困難始終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這個就難了。1927年大革命失敗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22年的革命生涯,抗日戰爭,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抗戰八年,在這麼長的時間段中,面對惡劣的內外形勢,始終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這隻有領袖能夠做到,不但自己要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還要時時刻刻的鼓勵身邊的同志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這些我們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能夠感受到,學習到毛主席的這種樂觀積極,對未來一直充滿希望的態度。這種樂觀積極,就是黑暗中的一座燈塔,始終照亮著前面的路。
這就回答了以上的問題,同樣運用“打”和“走”兩種辦法,毛主席能夠打下一個新中國,而其他人只會犯拼命主義和逃跑主義的錯誤。根本原因就是對待困難的態度上,態度不同,對方法的運用就會有天壤之別的效果。所以面對困難,正確的態度是不怕困難勇於承擔領導責任;時刻保持冷靜分析;時刻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