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防作戰中,煙幕、毒氣等化學手段常被用作出奇朝勝的日的,與現代的化學戰相比具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本文旨在透過研究古代戰爭中的化學手段運用,揭示其運用的主要方式方法,進而啟示我們更好地重視化擘坊護建設。
戰爭雙方總是力求攻敵不備出奇制勝,以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成功。
化學武器可在瞬問大量殺傷敵有生力量,急劇改變戰場力量對比,是出奇制勝的一種重要手段,自古以來就受到軍事家們的重視,在古代戰爭中多次被用於攻防作戰中。
古代戰爭中,由於當時的化學工業還不發達,可用於作戰的化學資源十分有限,主要是一些刺激性、窒息性、易燃性物質及毒藥。
一:煙幕—最早出現的化學武器
煙幕在戰爭中起著重大作用,它能迷惑敵方,保護自己免受攻擊。
我國古代很早就懂得煙幕的作用,遠古傳說“蚩尤能作大霧,軍士昏迷”。這裡的作大霧,就是指施放煙霧。
墨翟在所著的《城守篇》中,主張用發煙器材,進行城池的防禦戰鬥。所採用的發煙 材料有柴草、艾葉和嫩豆葉,將這些材料點燃後,用鼓風裝置送人攻者的坑道內。
由於柴是易燃的,嫩豆葉是耐燃的,燃燒後將放出二氧化碳,加上艾葉燃燒後放出刺激性煙霧,這種催淚的方法,可說已經奠定了化學毒劑的基礎。
除用於城池防守外,煙幕在古代還常被用於掩護進攻。
南北朝時期,齊兵佔據清水,魏兵渡過淮河前來進擊,“扎筏積草,因風縱火,燒齊船艦,依煙直進。飛刀亂砍。齊兵潰逃“,這是古代一次施放煙幕掩護進攻的典型戰例。
史籍中最早記載煙幕用於戰鬥,是在公元589年,當時,隋朝大將賀若弼奉命伐陳,當挺進到陳都城建城郊時,和陳將魯廣達所率陳軍發生遭遇戰。
隋軍敗退數次,死者無數,形勢十分危急,這時賀若弼靈機一動,“縱煙以自隱”迷惑陳軍。
陳軍以為隋軍已敗,即持隋軍士兵人頭向陳後主請賞,因而陣勢大亂,隋軍趁勢反攻, 轉敗為勝,最終生俘陳後主。
施放煙幕不僅在陸戰中廣泛使用,而且在海戰中也常用來掩護進攻,在古代的海戰中。曾創制有各種火攻的戰船,舟艙內裝有茅草、柴薪和火藥,待舟船接近敵船時,即發火衝向敵船,施放煙霧。
二:毒劑一攻防作戰的殺手鐧
毒劑在作戰中的運用由來已久,毒劑的運用經歷了一個由點到面的過程。
最初,由於毒劑的數螢和效能十分有限,難以大量運用,主要是透過在武器的殺傷部位上敷毒,從而增加武器的殺傷效能,並運用於對關鍵目標的作戰。
據《後探書·耿恭傳》記載,後漢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北匈奴進攻金浦城(今新疆孚遠縣),耿恭為校尉,以毒藥縛矢,中矢者視創皆沸,(匈奴)大驚,遂遁去。
施放煙幕固然能刺激人的呼吸器官和減低能見度,但卻不能使敵人喪失戰鬥力。
於是,古代軍事家們考慮到在發煙材料或者燃燒材料中新增毒劑,產生毒煙毒氣,藉此給敵人以較大的殺傷。
公元256年,波斯人進攻由羅馬人駐守的在敘利亞幼發拉底河上游的拉拉歐羅普斯城,波斯人在攻城時採用了一種新技術,挖地道。
他們用採礦的方式在城牆下挖了一條高2米、長不足11米的地道,試圖使城牆坍塌。
不料,羅馬士兵將計就計,主動進人地道向波斯人發起進攻。當時波斯人立即將瀝青和硫磺混合在一起燃燒,將產生的有毒氣體送進地道。
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波斯人還使用了火盆和風箱,以便讓氣體更多更快地進入地道,吸人氣體後的羅馬士兵幾秒鐘之內便失去了意識,數分鐘後便死亡。
顯然,毒煙毒氣可大面積殺傷有生力量,大大提高了用毒的效率,逐漸成為用毒的一 種重要方式用。
火藥用於軍事後,大大提高和發展了毒劑的使用效能。
據北宋仁宗時編著的《武經總要·前集》記載,當時有一種類似毒劑彈的 “毒藥煙球”,臨戰時用炭火燒紅的烙錐將球錐誘發火,隨即用炮把毒藥煙球發射出去,其中毒藥燃燒後,蒸發出毒劑,侵人口鼻,使敵人中毒,口鼻出血,甚至死亡。
公元1219年的宋金棗陽(今湖北棗陽)之戰,是我國古代戰爭中化學戰的典型戰例。
這一年的三月份,金兵在完顏額爾克的率領下,大舉圍攻棗陽。
金兵在弓弩的掩護下,用雲梯、天橋登城不成,繼爾募銀礦石工,晝夜挖地道攻城。宋軍守將孟宗政則挖深坑以防地道,並施放毒煙烈火薰之,使金兵慘遭失敗。
後來,金兵以溼氈堵塞在地道內,防止毒煙嗆窒,繼續挖地道攻城,把城牆陷塌一段。
這時,宋軍便把術材堆引燃,造成火山阻止金兵,同時在城內築月城百餘丈,堵塞塌坍的城牆部位。
由於宋軍在戰鬥中施放了多種毒火毒煙,迫使金兵人人穿厚甲,個個戴面具作戰。
雙方在棗陽城下浴血奮戰八十多天,最後在援軍的配合下,在內外合擊中,使金兵死傷三萬餘,完顏額爾克遭到慘敗,單騎逃遁才得以倖免。
由於毒劑殺傷威力巨大,製作過程複雜,在古代通常被作為一種殺手鐧,運用於作戰的關鍵目標、關鍵時節。
三:燃燒器材,決戰決勝的重要手段
在古代的戰爭中,除煙幕和毒劑外還廣泛使用了燃燒器材。
最初在守城戰鬥中,一般用沸水來燙傷爬城的敵人,由於沸水容易冷卻,後來改用沸油,有時還用鐵汁。
公元715年,唐將張巡守淮陽(今河南商丘)時,曾從城上潑下鐵汁,將安祿山的攻城木驢燒燬。
五代時,周德威守幽州(今北京密雲東北),也曾用鐵汁抵禦契丹軍的攻城。
用燃燒器材實施火攻,在古代不乏其例,但火攻要使用得法,通常有五種,即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隊。
火人即是焚燒對方計程車卒,火積即是焚其蓄積,火軸即是焚其輜重,火庫即是焚其府庫,火隊即是焚其隊伍。
楚漢相爭時,彭越燒楚積聚,以破其業。皇甫嵩以縱火焚波才的營壘,曹操計焚袁紹鳥巢糧庫,陸遜火燒蜀軍的連營七百里,這些都屬於燃燒得法。
石油的出現大大提高了燃燒武器的效能,石油在中國古代也稱為猛火油,戰爭中作用發揮最大的時期,是五代以及宋金遼元時期。
公元917年,吳王楊隆濱派使者給契丹主送去猛火油,“攻城,以此油燃火焚樓櫓,敵以水沃之,火愈熾”。
公元919年,後晉賀瑰將領率水軍攻打後梁德勝南城,後梁局勢吃緊,“汴將攻德勝南城,以戰目葉餘艘。竹窄維之,扼斷津路,王師不得渡。城中矢石將盡,守城將氏延賞危急”。
緊急關頭,後晉將領李建及把火油裝在甕中,然後“令上流具甕,積薪其上,順流縱火,以攻其艦。須臾, 煙焰騰熾。梁軍斷纜而遁,建及乃人南城,賀瑰解圍而去。”
西方的古代戰爭中使用的“希臘油”類似於中國的“猛火油”。
公元678年,阿拉伯人進攻被圍困多日的拜占庭人的君士坦丁堡。
作戰一開始,拜占庭便將一些小船駛近阿拉伯戰船,坐在小船上計程車兵手中握著一個長長的管子,駛近敵船後,只聽一聲令下,從士兵手持的管子之中,噴出了一股熊熊燃燒的火焰。
這些火焰有的直接突到靠近的阿拉伯船上,當時,戰船都主要用木材造成,故而一經燃燒,阿拉伯艦隊便陷入火海之中,大約有三分之二的船隻被焚燬。
拜占庭海軍乘勝進攻,在西萊夫基亞附近再次動用了他們神秘的火焰,使一度稱雄海上的阿拉伯海軍幾乎全軍覆沒。
這次失利,是阿拉伯軍事擴張勢頭正處於強勁時遭到的最嚴重的挫折,阿拉伯人征服歐洲的計劃被打斷了。
欣喜若狂的拜占庭人,把拯救了自己命運了神秘火焰稱為“海洋之火”,而阿拉伯人卻將這種恐怖武器稱為“希臘火”。
正如“希臘火”阻斷了阿拉伯人的軍事擴張程序所顯示的那樣,燃燒武器是一種決戰決勝的重要手段,一旦成功運用,可對敵造成致命打擊。
由於古代的化工業不發達,化學資源十分有限,化學戰並未大規模實施,通常只作為一種智取巧勝的手段。
隨著化工業的發展,可用於化學戰的資源越來越來豐富。
1915年,德軍在伊珀爾附近進行的大規模化學攻擊,揭開了現代化學戰的序幕。
當然,今天的化學戰與古代有很大的差別,但它的戰術原則、使用範圍及化學武器的類別,仍然是基本相同的,對我們今天做好化學防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備註:本文為轉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