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八大是黨在全國執政後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會議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站在比較高的歷史起點上,取得了初步成果,對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長遠的重要意義。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出席會議的代表共1026人,他們代表著全國1073萬黨員。毛澤東在大會開幕詞中發出“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的中國而奮鬥”的偉大號召,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建設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和雄心壯志,引起與會者強烈共鳴。
在大會上,劉少奇代表中央委員會作了政治報告,周恩來作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鄧小平作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這些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的最新認識。
黨的八大正確分析了國內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及黨和全國人民在新形勢下的主要任務。大會宣佈: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幾千年來的階級剝削制度的歷史已經基本結束,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建立起來。大會明確提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據此,大會對黨和國家主要任務進行了明確,這就是要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儘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正確分析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明確提出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這是中共八大最重要的理論貢獻。
黨的八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目標,即“儘可能迅速地實現國家工業化,有系統、有步驟地進行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使中國具有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黨的八大還實際上確定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分步走的構想:第一步,用三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初步實現工業化;第二步,再用幾十年的時間接近或趕上世界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黨的八大在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決策。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隨時注意防止和糾正保守主義和冒險主義兩種錯誤傾向,大會透過的關於“二五”計劃建議的各項指標,比較符合當時中國經濟發展的客觀實際。探索了改進經濟管理的方針政策,陳雲在大會發言中提出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思想,即以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計劃生產、國家市場三者為主體,而以個體經營、自由生產、自由市場三者作為補充,得到大會的重視和肯定,這是在理論上突破蘇聯計劃經濟模式,探索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嘗試。強調進一步擴大國家的民主生活,開展反對官僚主義的鬥爭,加強共產黨同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合作共事關係,著手系統地制定比較完備的法律,健全國家的法制。明確了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的方針任務,確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繁榮科學和文化藝術工作的指導方針。八大還分析了出現和緩趨向的世界局勢,強調堅持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外交政策。
黨的八大透過的新黨章是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執政以後制定的第一部黨章。大會立足執政黨的特點,提出黨的建設的基本任務就是提高全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水平,堅持理論聯絡實際、實事求是的原則,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密切結合,反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和宗派主義。鄧小平作修改黨章報告時,深入系統地闡述了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路線這一重要觀點,要求在全體幹部和黨員中反覆地進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教育。鑑於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的歷史教訓等,八大強調堅持黨的集體領導原則,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加強對黨的組織和黨員的監督,發展黨內民主,反對個人崇拜。
總之,黨的八大宣告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確立,宣告了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新時期的開始,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提出了許多富於創造精神的新方針和設想,對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產生了長遠而重要的影響。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
編輯:孫政琢
主辦|國防大學政治工作部宣傳處
值班編輯:周帥
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