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點關於讀書的故事吧。
(一)
有一個姓黃的讀書人,上進,家貧,好讀書。來到當地一位歸隱的大學者家中借書。先生慷慨借出,臨送時,對他說:“書這個東西啊,不是從別人那裡借的就不會認真去讀。你向我借書,是你的幸運啊”!
黃生雖然對大學者的慷慨心懷感激,但是也有些很詫異他說的話,便垂手而立,靜待先生賜教。
於是,先生的話頭便如庭院中的小池,表面平靜,紋絲不動,下面靜水流深。
他緩緩道來:“為什麼我說書不是借來的就不能認認真真地去讀呢?你看天下的藏書人都是怎麼讀書的?《七略》《四庫》是天子的藏書,然而天子中讀書的人有幾個?還有富貴人家的書,拉到書房可以塞滿一整個屋子。把那些書搬來搬去,拉車的牛都累得大汗淋漓,然而富貴人中讀書的又有幾個呢?其餘祖輩和父輩有豐富藏書的,子輩孫輩隨便丟棄的就更不用說了。
講到這裡,先生輕嘆一口。黃生趕緊施了一個叉手禮,表示認同和受教了。
先生望向窗外園子裡搖曳生姿的棣棠花,繼續慨嘆道:“不只讀書是這樣,天下的事物也都是這樣啊。一番巴拉巴拉……
先生繼續說道:“因為不是自己的東西卻勉強向別人借來,就會擔心別人催著要還,憂懼之下,心裡反而會格外珍惜,還會想方設法物盡其用。反之如果這東西已經為我所有,今天看,明天看有什麼大的區別呢,自己反倒會把它們捆紮好放在高處保管起來,心裡說一聲 ——還是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
粉白的棣棠花翩翩起舞,牽走了先生的眼光,他似看非看,一同被牽出來的好像還有他悠悠的回憶:“我小時候和你一樣,愛好讀書,但是家裡貧窮,很難有書讀。家鄉有個姓張的人藏書很多。可惜,我到他家去借,他從不借給我,以至於我在夢中還出現向他借書的情形。迫切的心情一點不亞於你啊。所以我養成了博識強記的習慣,但凡看過的書就記在心裡。(內心被自己的牛逼感動到了)做了官以後,我用薪俸花買了好多書,屋裡屋外到處都是。結果再也看不過來,蠹蟲的絲跡時常覆蓋書冊。我這才知道只有借書讀的人才會那麼的專心致志,自己少年讀書的時光是多麼值得珍惜的啊!”(再次被回憶暴擊,沒有比較沒有傷害,書非借不能讀也!!)
(二)
講到這裡,先生早已沉浸其中,黃生接書的手變得些許沉重。他的內心被先生的話激發起一種叫“鬥志 ”的東西。日光在日晷上落下申時的影子,他早已被先生的這番話,這番過往打動,加上滿滿的膜拜之情,不由得心裡感到很幸運。
先生稍作停頓,微微點了一下頭,彷彿看到了黃生的內心:“如今你像我從前一樣貧窮,像我一樣借書來讀,這很好。只不過你遇到我慷慨出借,這和我當初遇到姓張的有錢人吝惜書籍,不肯出借的情形大不相同。看來還是你遠比我更幸運啊。如果你懂得了這點幸與不幸,相信你讀書一定會專心,而且還書也一定會很快的。”
黃生的臉不知是被窗外的花色映紅了,還是激動所致,他連連致謝先生。他慎重接了一大摞自己選的書和先生推薦的好書,用箱子打包好,再一步再步後退言謝告辭。
憑著這一摞好書和借一贈一的經世名言,黃生髮憤苦讀,中了進士,後來做了縣令父母官。當然有借必有還,先生一番正論,既鼓勵幫助了黃生,又暗中提醒了黃生及時還書的重要,可謂一石二鳥,妙不可言呢。
(三)
這位先生是誰呢?他就是清代中葉乾隆嘉慶年間的大學者,性靈派大詩人、大散文家袁枚。這個故事就出自於《黃生借書說》,被收藏在袁枚的《小倉山房詩集》中。這個故事的發生和200多年前特殊的社會背景有關。
當時,書籍刻印極其不易,印數也不多,得到一本書比現在難得多,要想博覽群書更得靠借。清代還沒有公共圖書館,只得向私人藏書者借。由於有書的人不多,得書又不易,加上私有觀念重,自然一般人不願借出。還由於當時書借出後損壞甚至丟失的情況也不少,甚至流傳著“借書一痴”,“還書一痴”的俗語,所以書就更難借了。正因為如此,借來的書就更能激發人們勤奮閱讀。
(四)
然而真的是“書非借不能讀也”嗎?其實也未必。現代社會,大家越來越重視精神的給養,很多個人、家庭在購書方面也頗為捨得。相信現在用書來裝點牆面的人少了,真正潛心閱讀的人多了。書非借也能讀了。
但是袁枚先生這番話並非只是為了委婉向借書人立規矩而言,他說的是書,講得卻是“珍惜”的道理。凡一事得來越艱辛不易,往往人越懂得珍惜,也更懂得利用。所以,想培養自己或者孩子閱讀的習慣,不妨學學袁先生,用借書的方式把讀書的胃口吊起來,下次遇到別人像你借書,你知道怎麼答覆了吧,讓我們都以讀書的方式來愛書吧。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