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範志紅(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營養與食品安全系 副教授)
責編 | 雙花
能給食品提供甜味的東西,其實就這麼幾大類。
1
天然的甜味糖
在傳統飲食中,用來增甜的天然糖主要有蔗糖、果糖、葡萄糖和麥芽糖4種。白糖、冰糖、紅糖、黃糖、黑糖……都屬於蔗糖。只是純度不同,結晶狀態不同。蜂蜜裡面主要是果糖,也有部分葡萄糖和少量蔗糖,根據品種不同,三種糖的比例不一樣。水果也一樣,甜味來自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物,比例各不相同。過小年時吃的關東糖、糖瓜、糖棒、飴糖等,屬於麥芽糖。
這些糖都能產生熱量,升高血糖。在你發生低血糖的時候,喝白糖水、吃麥芽糖都能救命。但正因為有熱量、升血糖,它們被很多人嫌棄。按世界衛生組織和我國營養學會的建議,攝入食品裡的這些甜味糖每天最多不能超過50克,最好限制在25克以內。一瓶500毫升的甜飲料就差不多含50克新增糖了,所以極易超標。
2
糖醇和低聚糖
糖醇類和真正的糖在化學結構上比較相似,也有甜味,易溶於水。糖醇種類繁多,只是有些品種不那麼常用。
常用的比如月餅裡的麥芽糖醇,口香糖裡的木糖醇,用在麵包裡可以保水增甜的山梨糖醇、甘露糖醇,還有近年來常用於高檔飲料中的赤蘚糖醇等。其中甜度最高的是山梨糖醇,和白糖相當;木糖醇是白糖甜度的0.8~1.0倍,而麥芽糖醇甜度只有白糖的一半左右。
低聚糖也是種類繁多,如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異麥芽糖等。它們有促進腸道雙歧桿菌等益生菌生長的作用,因此有“益生元”的美名。
這兩類算是相對比較“天然”的甜味劑,因為大自然中就有這些物質。它們的優點是甜味自然,安全性高,吸收利用率低,熱量低(但也不是零),升血糖效果小(也略有上升),不會造成牙齒齲壞的問題。
各國都沒有對食品中新增糖醇的量做限制,一般可以“按生產實際需要使用”。除了嬰幼兒食品或一些醫用食品之外,各種日常甜味食物中都可以新增。
不過,其中大部分品種也不能多用,因為糖醇和低聚糖在小腸中的消化吸收率低,濃度稍高時就會因為高滲作用對腸道產生刺激,使腸道水分增加、運動加快而促進排洩,嚴重時可能引起腹瀉。小腸吸收不了的部分進入大腸,被微生物發酵,會引起腹脹和排氣。兩者相比,糖醇引起腹瀉的能力更強,而低聚糖引起腹脹、排氣的能力更強。
比較安全的方式是用來做低糖食品。放一半真的糖,一半糖醇或低聚糖,而且一次不要吃太多。吃進去的量少了,引起麻煩的風險就會下降。
3
天然糖甙類物質
比如甘草和甜葉菊中的甜味來源,就是這些草藥裡的天然甜味物質,提取出來就可以作為甜味劑。按同樣濃度來比較,它們的甜味遠比蔗糖要強烈(比如甜葉菊糖的甜度是蔗糖的100~300倍),而且甜味不太“正”,單獨用的時候味道有點怪。它們適合和真正的糖或糖醇搭配在一起用,做成低糖食品。在少量用的時候,沒發現有明顯危害。
4
合成甜味劑
合成甜味劑是有甜味,但和糖沒有關係,可以用化學方法合成的物質。它們的甜度比白糖高很多,幾乎不含熱量,也不升高餐後血糖,而且成本更加低廉。比如糖精、安賽蜜、甜蜜素、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它們也常常被稱為“代糖”或“人工甜味劑”,甜度為白糖的幾十倍到上千倍不等。
這些甜味劑的味道也不那麼“正”,單用的時候味道怪怪的,所以通常是混用的。如果加一部分真的糖或糖醇,餘下一部分再用多種甜味劑混配,甜味效果會更好、更自然。
人工合成甜味劑的用量受到各國法規限制。比如說在我國,阿斯巴甜可以新增在糕點類食品中,每公斤新增量不能超過1.7克。如果新增在麵包裡,每公斤不能超過4.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