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仍有二十多個國家保留王室,也就是“王國”。其中有象徵性國家精神領袖的英國王室,也有生殺予奪、大權獨掌的泰國國王瑪哈。
一般而言,如果王室掌握權力且世襲傳承,是十分不利於民主的。因此一些國家會透過多王室來相互牽制,以防止權力的過度集中。
比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拉伯有七個王室,分別代表不同的部落和力量,他們共同掌握最高權力。
但馬來西亞與這些國家都不一樣,馬來西亞的王室堪稱世界最特殊、最奇葩的一個。因為馬來西亞有9個王室,他們輪流來當國家國王。
01 九王輪流當元首,真實情況很尷尬
馬來西亞整個國家可以被分為十三部分,其中包括九個自治州和四個直轄區。直轄區的地方領導沒有資格成為王室,他們一般都是王室扶持的附庸勢力。
但馬來西亞的自治州是各個“蘇丹”統治的地方。蘇丹代表的王室在本州內世襲,且有最高權力。
當然,要是說只有這些,那馬來西亞的王室也沒什麼稀罕的地方。但這9位蘇丹能夠組成馬來西亞最高級別的會議團體:統治者會議。
每隔5年,9位蘇丹聚在一起,從他們當中選出一位蘇丹作為國家元首,也就是國王。但基於權力的執行和相互掣肘,一般來說這個元首的身份是在9個州輪換執行的。
由於輪換制的存在,馬來西亞的元首沒有連任的情況,他們每約半個世紀就能輪完一圈,每次成功競選的元首會在這一圈還沒結束前失去再次競選權。
而蘇丹輪換元首的條件也很簡單,不看能力,按照資歷輩分來執行。也就是說,熬的越久,成為元首的機率就越高,如果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那可能就要“吃保底”了,幾十年後才能做一次元首。
蘇丹成了元首,有些時候就會忙不過來,對原本只屬於自己州的“內務”無暇顧及。因此,元首一般會在本州選擇一位作為自己的攝政王,代理本州內的事務。這個“王”一般都是自己的親信,或者王室內部的人,對大事只有代行權而沒有決斷權。
馬來西亞從獨立到今天,已經經歷了15次元首輪換,期間並未產生太大的權力矛盾。其實究其原因,還是元首的權力一削再削,直到最後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
從實權來看,成為元首和原本的自治州蘇丹並沒有太多的差別,所以蘇丹們並不太看重。有了就當個體驗一把,沒有了自己做自己的山大王也不錯。
就算元首想要過一把“人上人”的癮,還有統治者會議在呢,馬來西亞的憲法規定,元首不得未經統治者會議同意作出具有特權的決定。也就是說,就算你輪上了,能不能幹點事情還是要看我們剩下八個人的態度。
如此一來,馬來西亞的元首隻擁有了形式上的最高權力,但實際上並不能如泰國國王一樣肆意揮霍。那麼馬來西亞的權力到底在哪裡?
02 馬來西亞元首權力的不斷演變
馬來西亞的內閣不同於英國,他們的內閣實際上就是政府的最高機關,也就是說內閣即政府。內閣的統治者也就是政府總理,總理一般是從下議院中推舉出來的議員,實際上控制著整個國家。
因此,從實際上看,內閣總理要比元首擁有的實權大一些。但每個州的州總理就不好說了,他們一般被各州蘇丹壓制得厲害。
其實最初的時候,根據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馬來西亞國家憲法,元首同時兼任國內宗教、政治和軍事的三重領袖,集立法、行政、司法的最高權力於一身,可謂萬人之上。
但隨著政治的不斷演變過渡,馬來西亞議會認識到將元首的權力過度放大,蘇丹間的矛盾就越來越不可調節。
因此,經過數次的憲法修正,元首的權力逐漸縮小,中央政府分到了越來越多的控制權,而元首則依據憲法必須在政府的引導下進行公務。
但憲法並沒有取消元首任命總理的權力和職責,也就是說,元首要自己找個總理,且在此後的政治生涯中聽從這位總理的安排。這著實讓元首這個身份有些尷尬,也顯得十分雞肋。
到了近些年,馬來西亞元首的身份不變,依然是國內最高領導者,但實際權力已經天差地別。幾乎成了一個禮儀性的象徵,天天只能搞些政府授意下的外交。
原本元首的能力很強,是因為元首有法律豁免權,能夠對他人進行赦免,這樣一張免死金牌在手,地位自然不一樣。
但隨著憲法的調整,這張牌也被拿去了,元首也越來越無人問津。
最讓元首感覺自己可有可無的地方在於,一個法律提案從議會透過到呈給元首,倘若元首在半個月以內沒有批准,這項提案也會自動生效。
如果反對、駁回,則議會可以再度提起且不能駁回。
對蘇丹來說,在自己的地盤自己就是老大,但成了元首之後卻要受到多方面的限制,這個元首當還是不當,他們不會太在意。
03 各州自治的歷史造就了輪流執政的現狀
馬來西亞離譜的王室傳統,與國家歷史有著密切的聯絡。
馬來西亞歷史上曾經被兩個國家侵入佔領,第一個是英國,將馬來西亞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第二個就是日本,二戰時期日本佔領了馬來西亞。
為了反抗日本侵略,馬來西亞和英軍聯手,經過數年艱苦抗擊,最終驅逐了日軍。而日本投降之後,馬來西亞便把反殖民的矛頭指向英國。
馬來西亞起初透過一些停工停產等較為溫和的反抗方式逼迫英國殖民政府。但在一次騷亂中,幾名歐洲人被殺害,英國政府採用武裝壓制的方式試圖熄滅馬來西亞人的火焰,雙方才展開了真正的戰鬥。
英國殖民政府軍隊力量強大,馬來西亞革命派無法徹底將其推翻,這場戰爭持續了十幾年,最終以失敗告終。
但英國政府對馬來西亞給予了一定的妥協與讓步,馬來半島的十一個州、兩個自治州和新加坡一起被授予了自治權,組成了新的國家:馬來西亞。
新加坡後來退出了馬來西亞,於是這個國家便成了如今的模樣。也就是說,馬來西亞的各個州沒有爭取到獨立權,只擁有了自治權,也就難以形成一個新的統一的國家。
而且在英國的插手下,馬來西亞的各州之間人心不齊,很難聯合起來。因此,九王並存,輪流統治就成了州之間、馬來西亞與英國之間的最優解。
自治時間較晚,受英國影響深遠的馬來西亞,有著與普通亞洲小國家完全不同的經濟模式。馬來西亞也很重視經濟發展,是一個人口稀少,但十分發達的國家。
04 馬來西亞:一個重視經濟、民生的國家
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馬來西亞便提出了“五年計劃”。
由於馬來西亞的元首、總理等重要領導者的更迭也都是五年,因而更能夠將每一個五年計劃發揮到極致。但也引發了銜接不暢、彼此矛盾的問題。
馬來西亞的經濟模式也十分開放。馬六甲海峽,是馬六甲州的一個重要關口,也是世界上很大一部分的貿易,尤其是歐洲與亞洲的海上貿易的必經之路。
靠著馬六甲海峽,馬來西亞的運輸業、工業都很發達。原本馬來西亞的發展勢頭很猛,是僅次於“亞洲四小龍”的“亞洲四虎”之一。但在經歷了20世紀末的金融危機後,馬來西亞的經濟增長速度逐漸放緩,甚至停滯不前,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但馬來西亞政府誤以為是國際經濟透過經濟危機轉嫁給了自己,因而採取封閉的經濟政策,減少了與外界的貿易。貿易保護使得馬來西亞一度錯過了21世紀初的黃金時期,曾經的繁榮也一去不返。
所幸馬來西亞及時調整戰略,推出了一系列大型經濟計劃,不斷刺激經濟的進步與轉型,為國民經濟生態注入了新活力。馬來西亞憑藉著經濟的四大支柱:棕油、天然氣、製造業和旅遊業,連續多年處於出超地位。
今天,吉隆坡已經憑藉著優秀而穩定的經濟環境成為了亞洲乃至世界著名的證券交易所,發展態勢良好。
當地的失業率、通脹率都很低,也意味著經濟發展還能獲得長期的安穩空間。這與馬來西亞政府積極地推行經濟政策密切相關。
在四大支柱中,要特別強調,馬來西亞的旅遊業十分發達,是國民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每年馬來西亞的旅遊業都能有近3000萬人次的熱度,其中三分之一左右是鄰居新加坡送來的支援,此外,印尼、泰國和中國等鄰國也是重要客戶。
憑藉著獨特的歷史人文傳統和自然風光,馬來西亞有著無數優質的旅遊資源,現代、古代、絕美、詭怪等風格應有盡有。再加上馬來西亞政府對旅遊簽證的政策十分寬鬆,交通也發達便利,都為旅遊業創造了絕佳的條件。
經濟發展蒸蒸日上,馬來西亞在社會民生方面也頗有建樹。
馬來西亞的小學入學率達到了70%以上,雖然算不上太高,但在亞洲國家中也屬於前列。馬來西亞的小學教育仍以馬來語為主,到了中學以後會有漢語授課,中小學一共11年,修滿之後可以透過大學預設班來就讀高校。
而在醫療方面,馬來西亞當屬全球領先水平。一百多萬的總人口,五萬名醫生,醫療補貼和惠民政策都十分有效,再加上獨特的氣候環境,非常利於術後康復。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病人都喜歡前往馬來西亞進行治療、恢復。
馬來西亞的鄰國新加坡是亞洲少有的發達國家之一,而新加坡一直是西方國家在亞洲投資的重點關照物件。隨著近些年來新加坡的投資趨於飽和,發展逐漸放緩,馬來西亞就接替新加坡成了資本遷入的目標。
這並不讓人感到十分意外,因為馬來西亞的條件也不錯。除了優渥的政策環境和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之外,馬來西亞還有新加坡不具備的優點:便宜。
馬來西亞的服務業佔總工作人口的五分之三以上,且勞動力成本遠低於發達國家,原本以勞動力資源吸引投資的中國近些年來也在轉型,給予了周邊國家承接轉移的機會。馬來西亞當屬受惠者之一。
馬來西亞的房價也很便宜,甚至跟許多普通貧困國家有所持平。這位投資者立穩腳跟提供了地大的便利,也節約了大量的開支,可以省下來為工業助力。
馬來西亞十分重視與周邊國家的合作和在國際問題上保持平等、和平的觀點,因而外交上並無太多對手國家。
中國與馬來西亞的關係一直不錯,雖然沒有到一個非常好的地步,但也一直沒有下降過。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兩國的往來很多。
不僅中國遊客喜歡去馬來西亞旅遊、工作、生活,馬來西亞人也熱衷於與中國人結為朋友,馬來西亞會說漢語的人比比皆是。
馬來西亞的5名元首、4名首相在近20年來也紛紛訪華,向中國表示友好關係。兩個國家的利益相同點很多,努力方向也基本一致,在未來的合作中必定大有可為。
馬來西亞作為一個宗教為主的世俗國家,蘇丹的權力也僅限於宗教領域,對各州的影響不大。
因而,不管馬來西亞的九個王室如何折騰,馬來西亞都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能夠保持一個良好的態勢穩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