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的美,是每一個玩石人、愛石人、藏石人所追求的。然石頭為何而美,因何而美,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塊石頭在未被發現、發掘之前,它就是屬於大自然之中的一塊石頭,具有著各種特性的石頭,而這些特性是不因任何一個人的意志而改變的,這也是石頭的脾氣,石頭的倔強,這種脾氣和倔強就是一種大自然所賦予的美,也是每一個玩石人、愛石人、藏石人所追求和欣賞的,我將其稱之為自然屬性之美。
當然,石頭的自然之美,早有玩石人所定義,比如形狀奇特、色彩豔麗、紋路多變等。我所認為的自然屬性之美與前輩定義的自然之美有相同之處,但我更看重的是石頭這種不因人的意志而改變的這種脾氣和倔強。
石頭一旦被發現、挖掘出來,被某一個人所喜歡、把玩、定義、解讀、收藏,那麼就給石頭賦予了社會屬性,而這種社會屬性因為每個人的賞石文化水平和理念以及其他方面文化水平而不同。在石圈內,有從事以撿拾石頭為基礎的石農,是他們將其從自然屬性轉變為社會屬性,為石頭的社會屬性之美貢獻了基礎力量;
還有從事以跑展、參展為基礎的石商,是他們將其基礎的社會屬性進行昇華而且不斷的向外擴充套件和延伸;也有從文學、藝術、文化、行政等圈子裡轉換過來的文學家、藝術家和前輩領導等,他們將石頭的自然屬性之美和其他藝術文化屬性相融合,並對其進行了新的定義,產生了新的賞石文化理念,是他們將其不斷的定義和完善;
最後,就是一些企業家搭建平臺,如全國大大小小的石展、石館、博物館等,將更多的玩石人、愛石人、賞石人聚集在一起,不斷的溝通和交流、碰撞,是他們推動了賞石文化事業的發展,豐富了賞石文化內涵,建立了完善的賞石文化和賞石藝術交易的規則和市場。總而言之,石頭因為人的參與而具有了社會屬性,而因為不同層次的人群參與,使得社會屬性更加的豐富,我便將其稱之為社會屬性之美。
在石頭上,自然屬性之美和社會屬性之美是融為一體的,是相互轉化的,可以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
接下來,我將分別具體的探討一下石頭的自然屬性之美和社會屬性之美:
一、自然屬性之美
自然屬性之美相比於社會屬性之美就要簡單的多了。主要的具體體現就是石頭本身所有具有的特性,如石頭的形狀、石頭的質地、石頭色彩、石頭的紋理。
石頭的形狀:在自然界中,石頭的形狀可以說是千奇百怪,有圓的,橢圓的,方的,扁平的,還有疙疙瘩瘩的等,在畫面石的鑑賞中,我覺得石頭的形狀以規整、規矩、飽滿為最佳。
石頭質地:質地,我們常常講要細膩,但是不同種類的畫面石其質地也不同,就簡單的以黃河石和長江石為例,黃河石就比較粗獷、長江石就比較細膩了。石頭的質地,越細膩,其畫面展現的越細膩、越完善,細節表現也越充分。而粗獷的石頭經常會出現一些畫面殘缺等問題。
石頭的色彩和紋理:石頭的色彩和紋理是構成畫面的主要部分。而色彩豐富和紋理多變是畫面石中的上等石,而作為玩石人、愛石人、藏石人,在豐富的色彩和多變的紋理中發現其規律,然後結合文化、藝術、文化等內容,將其進行融合從而解讀其中內容,那就非賞石高手不能為也。
二、社會屬性之美
社會屬性之美因人的參與便的複雜多變。中華文化五千年,在這浩瀚的文化海洋之中,作為賞石人,能夠尋找和匹配與之相符或者相似的歷史文化故事,並結合石頭所呈現的畫面進行新的解讀,本身就是複雜的。
結合我們畫面石鑑賞標準中的形、質、色、紋、韻來看,前四個方面主要是呈現石頭的自然屬性,而韻,則是人結合畫面所呈現的內容而解讀的,具有著社會屬性,這種屬性相比於自然屬性來說更加高階。再者說,韻本身就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是人們透過自身的感官和文化水平而產生的一種思想。這個過程是美的,這個結果是美的。
以上內容,皆是我個人的一種觀點,如有不對之處,還請各位看官們多多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