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下午,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考古專家鄭建明作客長沙博物館,作了題為《窯火中國——中國陶瓷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的專題講座,讓人感嘆:陶瓷文化真是源遠流長,文明薪火傳之久遠。
鄭建明的講座圍繞著夏商周至元明清各個時期中國各大窯系陶瓷考古成果、陶瓷的對外輸出及陶瓷文化等主要內容,介紹了中國瓷器起源的時間、地點、過程,講解了中國古代各窯系的形成與發展歷程,分析了各窯業之間的相互影響,對以瓷器為載體的中外文化交流以及中國整個陶瓷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進行了梳理。
鄭建明在解釋了瓷器的概念後,介紹了瓷器開始出現的大致時期。他說,瓷器起源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大致分為先秦時期原始瓷的起源與發展、後來漢六朝時期成熟青瓷的起源與發展兩個階段。瓷器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瓷土作胎、表面施釉、高溫燒成。
中國最早的瓷器出現在夏商和先秦時期的浙江,即原始瓷器。據鄭建明介紹,原始瓷主要分佈在浙江及蘇南、皖東南、贛東北、閩北等與浙江鄰近的省份靠近浙江的地方,浙江幾乎覆蓋全省,是出土數量最大、序列最完整、種類最豐富的地區。北方地區原始瓷主要出土於商與北朝晚期的大型城址、遺址或墓葬中。
東南地區出現夏代原始瓷,窯址密集,將近150處,生產規模大,產品種類多,質量高,窯具形態各異,裝燒工藝成熟,獨立的窯區純燒原始瓷,專業化分工程度相當高。以德清為中心的東苕溪流域的商周時期窯區,是中國製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也是中國瓷器的源頭。這時期的胎釉相當不穩定,但出現了仿青銅器物。
青瓷可以上升為一個文明體系,是江南水鄉最具特徵的文化符號。青瓷文明典型的柔性或柔和之美,與青銅文明的剛猛之美有著很大的區別。
在講到青瓷的質變時,鄭建明介紹了從原始瓷到成熟青瓷的發展過程,出現了成熟青瓷的第一次繁榮,產品種類豐富多樣、造型複雜、裝飾華麗、胎釉質量高超;產品主要有罐洗、盤、罍、壺、鍾、虎子、碗、燻、燈、耳杯 樽、獅形器、羊形器、五官瓶、堆塑罐、唾壺、盤口壼、雙唇罐,以及包括各種日用器型的整套明器等。
許多器物巨大,可製作成各種複雜的器型;裝飾華麗,流行壓印網格紋、連珠紋、神獸紋、仙人紋,並堆貼包括牛頭、虎頭、羊頭、馬頭、鋪道、青龍、白虎、朱雀、胡人、佛像等;胎質細膩堅緻,釉色青翠,施釉均勻,胎釉結合好,火候高,有的檢測資料甚至超過許多唐宋時期的產品。
鄭建明說,漢六朝時期與先秦時期基本一致,以江南地區為核心,北方的一些重要古墓中也出土了少量青瓷;這個時期質量最高的產品主要出土於當時的都城南京及其周邊地區,是身份與地位的重要象徵,青瓷文明仍舊是江南地區的區域文明。
關於青瓷文明的躍進,鄭建明介紹,江南一隅的青瓷開始席捲全國,形成全國文明因素。隋唐五代時期的制瓷業,最突出的是南青北白;到了唐宋時期,青瓷持續發展。越窯是我國古代燒製青瓷器的名窯,當時浙江慈溪東南橋頭鎮一帶的上林湖是青瓷的主要產區,環湖分佈著150餘處窯址;上林湖青瓷發展於唐代早中期,興盛於唐代晚期,北宋晚期開始衰落。
唐宋時期的上林湖青瓷代表著越窯乃至整個制瓷業發展的最高水平,其產品的型別優美,釉層滋潤如玉;部分器物複雜,質量高超,是我國唐宋時期家庭用瓷的主要窯場。
上林湖還是秘色瓷最主要的燒造地。秘色瓷的釉更均勻,胎更白、更細密,其裝燒工藝非常特殊,使用瓷質匣缽。秘色瓷大大影響了後代一批名窯的生產與社會審美。
其它窯口還有耀州窯、鞏義窯、定窯等白瓷系列,魯山窯、長沙窯、婺州窯等花釉系列,甌窯等青瓷系列,還有德清窯等青瓷與黑釉系列。
在瓷器文明的繁榮這一部分,鄭建明介紹了宋代汝窯、官窯、哥窯、均窯、定窯等幾大名窯的形成與發展。宋元明時期的龍泉窯是中國青瓷的集大成者,也是古代青瓷生產最後的高峰。
在瓷器文明的鼎盛這一部分,鄭建明講到瓷器藝術的蝶變與蛻變。他說,中國瓷器的出現是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六朝時期浙江的瓷器首次在中國以外的地區發展,主要集中在海外的百濟地區、朝鮮半島。
明清彩瓷出現,單色釉為主變成以彩瓷為主,發生蝶變。鬥彩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彩瓷品種。鬥彩始見於明代宣德年間,成熟於明成化年間。蒙元和滿清的建立,異域或異族文化入侵,導致瓷器藝術蛻變。中國瓷器是世界文明因素的重要部分。
鄭建明用兩個小時的時間,梳理了中國陶瓷文化的發展歷程,深入淺出,知識豐富。可謂薪火相傳文明永續,讓人對中國古代的燦爛文化倍感自豪和驕傲。#長沙頭條##學問分享官##瞭解傳統文化##漲知識了##文史知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