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週一
藏家郭秦,錢幣圈朋友尊稱其為“錢王”,廋高個,小平頭,戴副眼鏡,臉上老掛著喜眯眯的笑,見人總是一副文質彬彬、滿面客氣的謙遜形象。然而在這儒雅的外表下卻難掩其內心的滄桑以及初涉收藏時的艱辛。
雖然有家承的銀行基因,但郭秦喜歡上收藏卻不是與生俱來的。1980年,是恢復高考的第四年,滿懷信心想透過高考證明自己的郭秦卻在母親的一再催促下接班成了一名銀行櫃員。銀行工作雖然機械枯燥,但對於好學上進的郭秦來說很快便愛上了這份工作,並且做得非常出色,在第一年便被評為了“儲蓄標兵”。優秀的人不光是能夠把本職工作做好,同樣在很多方面都有過人之處,並能夠精準地發現其不同尋常的閃光點,而郭秦在工作中發現的這個閃光點——錢幣收藏卻改變了他一輩子的命運,並使他為之神魂顛倒,矢志不渝。
一天,師傅拿了一捆嶄新的人民幣交給郭秦,讓他打孔作廢。當電鑽以極大的衝擊力穿透紙幣(當時比較原始的銷燬方式)的那一瞬間,郭秦的心突然像被電擊了一樣,這麼嶄新,這麼精緻的錢幣為什麼要作廢銷燬了?師傅告訴他,現在流通使用的主要是第三套人民幣了,第二套人民幣正在回收,即將退出流通(第二套人民幣按版本不同從1962年開始逐步退出至1999年全部退出流通),回收回來的錢幣都要清點登記銷燬。郭秦頓覺可惜,想要留幾張作個紀念。師傅告訴他,可以去找人兌換一些尚未回收的留幾張。
當郭秦試著找朋友兌換了一些後,忽然靈光一閃,這些東西以後會不會升值呢。動念之下,他專門跑到當時西安最大的東關八仙庵舊貨交易市場,一圈下來,他才知道,錢幣不但可以收藏,還可以在專門的錢幣市場交易,一些珍品錢幣價格還不菲。這使他心潮湧動,何不試著搞一下錢幣收藏。其實這時候,改革開放剛開始,收藏市場還比較冷清,錢幣的收藏在當時並非熱門,而金銀製品交易能相對好一些。但此時的郭秦一眼認定,錢幣市場將來必然會火爆,並且他透過查詢資料得知,當時的香港、廣州等地錢幣市場熱度很高。幾天轉下來使他對錢幣市場有了更多的瞭解,並且和一位專門從事錢幣收藏的張姓老先生交上了朋友,張先生是一位老藏家,每次見面都熱心地給郭秦講解錢幣收藏的方法與技巧,並要他利用在銀行工作資訊靈通的優勢精準把握錢幣發行政策動向,及時出擊。可以說這位老先生就是帶著郭秦進入錢幣收藏行業的引路人,遺憾的是郭秦只知道這位老先生姓張,其他情況當時卻沒好意思多問。從此以後,收藏的慾望就像長久壓抑在胸腔裡的憤懣一下子迸發出來一樣,使他瘋狂而興奮,他對錢幣的收藏也不再侷限於回收二、三套幣及一些練手幣。
其實郭秦此時的收藏,也只是比較單純的收與藏,而不出手。那時一個月二三十元的工資對一個正當年的小夥子來說,除過吃喝就所剩無幾了,要真正搞收藏,必須資金充足。那個年代,親戚朋友們生活也都不寬裕,也不可能有餘錢幫他搞收藏。一次,一位操著廣東口音的老闆來辦理業務,看著他黑乎乎的手,郭秦隨口問:您做什麼工作的,這麼有錢咋把自己搞得髒兮兮的。老闆道:我是搞裝修的,掙個辛苦錢。郭秦便問:你們還要人嗎?老闆說:要啊,你們這邊工人太難找了。郭秦說:我幫你找。等下班趕到裝修工地時,老闆問:人呢?郭秦說:看我行不?老闆說:行是行,可是你幹銀行哪有時間啊,並且你可能也幹不了這粗活。郭秦說:你們能幹的,我就能幹,要求只有兩個,一是我只能晚上幹活,二是工資日結。老闆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答應了。
到底是小夥子,郭秦不但幹活麻利,吃苦耐勞,而且像桌布貼地磚這樣的技術活也做得非常好,一下子令老闆刮目相看了。有時一晚上二三百元的收入(當時高檔裝修基本為廣東人壟斷且利潤高)也極大地緩解了郭秦收藏的壓力。慢慢地郭秦在錢幣市場也玩得輕車熟路了,他接下來的目標是全套幣、核心幣。當時好一點的幣一張的價格即使現在的人聽起來都會感到吃驚。因為裝修隊也不是天天都有活幹,郭秦為了追這些幣,又操起了另一個副業,給報紙寫文章,好在他上學時語文基礎比較好,寫起文章來也是得心應手,稿件見報率非常高,一個月的稿費幾乎趕上了他的工資。而他寫作的時間經常都是班閒、飯後、晚上或工餘。每每提及這些,他絲毫不後悔自己花大價錢去追幣,因為好多幣在現在的市場上掏再多錢也找不到了,而當時自己買的一些幣,現在已經漲成了天價。
郭秦清楚地記得在1983年春節的時候,偶然的機會在一個賣家手裡見到了第一套人民幣中經典的蒙古包、馬飲水、瞻德城三種幣,對於當時流露出的那種近乎貪婪的目光以及對三萬元價格無奈時的不甘神情他一輩子都忘不了。那時的郭秦累死累活掙的錢,除過日常收藏外再無積蓄,而這三張幣實在太誘人了,郭秦暗下決心非拿到手不可。憑著和裝修老闆的熟悉,他又拉了幾個人自己做起了工頭,這樣好的時候幹一晚上的收入可以達到千元,並且還買了三輪車親自採購送貨,順便有時候在外面還接些小活。他甚至還包攬了單位所有儲蓄宣傳鏡框的製作,為了節省費用,他自己設計、製作、裝框,出來的效果絲毫不亞於廣告公司。但極度的勞累使他得了急性胸膜炎,在住院的一個多月裡,是年邁的父母帶人幫著幹完了幾個零活。拿著賺到的近五千元錢,他哭了,既為父母的理解支援感動,也為自己的艱難執拗傷心。好不容易攢到兩萬八千塊錢的時候,他就急不可待地去找那個賣家,幸運的是那三張幣還沒出手。一番討價還價,賣家被郭秦的執著感動,最終以兩萬八成交。而這三張幣最後也成就了郭秦三張幣買四層樓的神奇故事。雖然郭秦對錢幣的收藏幾乎到了痴迷的地步,並且晚上打工,白天上班的日子一直在持續,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在工作上的優秀,連年的單位先進、標兵的榮譽幾乎沒落過他,這些榮譽帶給他的只是更大的工作幹勁。
隨著郭秦收藏事業的日益興旺,時間輾轉來到了八十年代末期,此時經濟開放,商業活躍,好多銀行辦起了三產。1988年一開年,郭秦所在的銀行也跟風要開一家書店,地點選在了非常有文化氣息的書院門33號。對於這個陌生的、與銀行業務不沾邊的行業,沒有一個人願意去。行領導覺得郭秦幹事認真,腦子靈活,就拍板他當書店經理,其實就是經理員工一人挑。面對角色的轉變,郭秦沒有多想,仍像平時一樣,滿懷信心答應。機會總是鍾情於有準備的人。郭秦原本就愛看書,而今辦起了書店,他正好近水樓臺。在這裡,他肆無忌憚地讀書、學習,似乎要把這幾年沉迷於收藏而沒有讀的書全部讀回來。談及這段經歷,郭秦很動情,他三十多年的錢幣收藏及人生經歷中用到的許多知識就是在辦書店這兩年看書學到的,並且在這期間透過自學還拿到了電大文憑,彌補了當年沒有考大學的遺憾。同時,在經營書店的過程中,他也有了更多的更自主的時間去搞自己喜愛的錢幣收藏。
1989年底,三產整改,書店關門停業。近兩年時間的經營,除交還單位的投資及盈利外,郭秦落了一屋子書算是開了工資。這些書現在仍端端正正地擺在郭秦的書房和庫房,這些書也始終是他這麼多年來一直最愛看並且還經常翻看的書。這裡還有一個比較感人的故事。書店剛關門後,有人竟登報尋找書店和書店經理搬到哪裡去了。郭秦知道情況後,透過報社聯絡到了登報人。原來這個人非常喜歡看書,以前經常在郭秦的書店看書到大半夜,郭秦從來沒有因為他只看書不買書且老是看到大半夜而去趕他,相反,卻一直默默地陪他看書直到他離開回家,彼此之間也從未問過姓甚名誰。這個人此次登報尋人只為當面向郭秦說一聲謝謝。郭秦淡淡道:其實你也是在陪我看書。
隨著書店的關門,已經有了豐富的社會經驗及開闊的經營視野的郭秦進行了一番深刻的思考,職場磨鍊,心存感恩,但自己骨子裡最愛的還是錢幣收藏,收藏才是自己人生真正的事業,他想為自己已經播種了近十年的夢想去拼一把。
1990年初,雖還春寒料峭,但終擋不住郭秦對所鍾愛的收藏事業的美好憧憬,毅然辭職下海,去了經濟及錢幣市場更為活躍的廣州。
周孝軍,別名週一,70年代中期人,高經師,兼碩導。喜文字,好書法,以準文化人居。研於金融,且以為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