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非碳基生命體,例如矽基生命體?虛質量是否真實存在,如果沒有,為什麼從理論上可以推匯出來?黑洞會不會消失?……
10月30日晚上,在世界頂尖科學家·科學T大會上,這些由小科學家向頂尖科學家發出的提問,被編譯為基因程式碼封存了起來,留待未來解答。
這些提問被編譯為基因程式碼封存了起來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邁克爾·萊維特、2019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獲得者雷蒙德·史蒂文斯等科學家共同在現場見證了這一幕。
【“好的科學家99%的時間都是錯誤的”】
T,是“teenger”(青少年)的縮寫。年輕人是科學的未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特設了科學T大會,邀請百位“小科學家”參會,並由頂尖科學家開講“科學第一課”。
“我經常跟青年科學家交流,他們總是有新點子。”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萊維特說,作為一名老科學家,最大的價值就是指導和幫助年輕的科學家。“現在的世界有很多可能性,比如如何應對人工智慧帶來的新世界,但我知道答案就在年輕人手中。”
在他看來,一名好的科學家99%的時間都是錯誤的,如果不出錯,說明做的事情太簡單了。“年輕人不要怕犯錯誤,我們可以從錯誤中收穫很多。”
“電動汽車在10年前還只是一個夢想,現在已經無處不在。”史蒂文斯以特斯拉的電動汽車為例,說明基礎研究和應用科學都很重要。許多生命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儘管一時還看不到未來的應用方向,但卻隨時可能導向重要的突破,比如新冠疫情之下的快速檢測試劑和mRNA疫苗。
在他看來,資料不斷增長,科學進入整合時代,即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整合在一起。一些多年前已經解決的問題,當下利用新的資料和資訊,也許可以更好地解決問題。
他親切地叮囑“小科學家”,要努力實現生活和科學工作的平衡,“我喜歡在中國生活,不管是在上海,還是上週去雲南爬雪山。”
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爾·威曼,以影片形式分享了科學家思維的培養方法。除了進行科研,威曼也是一位致力於培養未來科學家的教育家,他用自己的諾貝爾獎獎金成立了教育基金。他希望“小科學家”帶領更多的年輕人掌握科學思維,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首次線上海選參會小科學家】
這麼多“小科學家”是怎麼選出來的?
“扶持青年成長”是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三大使命之一。今年的科學T大會,首次透過線上海選、直通賽等形式,選拔參會小科學家。暑期舉行的線上海選,有60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含港澳臺地區)及海外的學生參與。
將比爾·蓋茨視為偶像的蔡佳潔來自杭州,她的父母都是軟體工程師。耳濡目染之下,她從10歲起就學習C++和java語言。喜歡攝影的她,還開發了一個APP,利用風力圖和水汽資料,可預測拍攝日落的最佳光影效果。
將比爾·蓋茨視為偶像的蔡佳潔
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的餘澤瑋,因為家中長輩意外跌倒受傷,開發了獨居老人語音監護系統,可監測老人意外摔倒的情況,併發送報警資訊。
【他們也曾有過這樣的困惑】
緊接著“科學第一課”,來到了提問環節。
來自長沙雅禮中學的天成透過影片連線,向萊維特提問:為什麼一個小小的化學基團改變了,就能導致疾病?“正如一個字的變化就能改變整句話的意思,一個很小的分子變化就可能會造成很大的差別。”萊維特打了一個比方。
華東師大二附中的姬聿佳提問,最近的研究展示,人類的大腦可以在體外進行培養,並能對外界釋放的電訊號刺激做出反應。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腦也處於受外界特定訊號控制的狀態?是否可以透過改變訊號,來改變人類的心理認知,從而改變行為模式?
華東師大二附中的姬聿佳在提問
史蒂文斯稱讚這是一個很棒的問題。大腦處理資訊是最令人興奮的科學領域,腦機融合也是近年來的熱門研究。科學家嘗試實現外部資訊與大腦的溝通,以及疾病治療。“外部的力量確實可以影響我們的大腦,但需要謹慎推動這方面的探索。”
大眾對於量子力學有哪些誤區?面對上海平和學校的姚同學的提問,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長聘教授金賢敏回答,在量子力學中,並非“所見即所得”。而人們總喜歡把眼睛看到的和物理存在的現象直接做對比,因此容易引起誤解。就拿“薛定諤的貓”來說,本來一隻貓非死即生,但量子力學認為這兩種狀態可以疊加。“我在2013年做過兩塊金剛石的疊加試驗,也有人做過細菌的疊加,也許100年後,我們就可以觀察到既死又活的貓,儘管它可能只存在於10的負幾十次方秒中。”
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姜雪峰說,幾十年前,他對科學是既嚮往又害怕,後來和世界頂尖科學家交流才知道,他們也曾有過這樣的困惑。
今天的頂尖科學家,當年也曾經是“小科學家”。以少年之名,燃科學之光,未來值得期待。
欄目主編:黃海華 文字編輯:黃海華 題圖來源:題圖和內圖都由孟雨涵攝
來源:作者:黃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