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消除了絕對貧困。現在所說的貧富差距,只是一個相對差距。要縮小這種相對意義上的貧富差距,著力點應該放在哪些方面?除進一步深化土地、資本、勞動力和資料等要素市場化改革以外,我們還需重點抓住以下著力點:
第一,堅決落實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戰略。妥善解決已在城市工作、生活的農民工群體的同城待遇問題,比如基本住房如何保障、子女教育如何解決、老人進城後社保如何銜接,這涉及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以及他們的子女能力能否提升、是否有向上流動的機會。我國現有農民工群體2.8億人,如果都能在城市紮根,真正變成市民,並享受同城待遇,那麼他們以及他們的後代就有可能從低收入變成中等收入。否則,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就無從談起,向上流動也就成了一句口號。當然,讓這些群體真正變成市民,涉及社會保障體系、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城市管理以及農民在農村的財產權利、土地處置等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
第二,促進就業創業。針對不同群體,分類、分層推動就業創業,比如高齡人群、復員軍人、大學生等群體。我國有1.3億市場主體,其中1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說明有大量人透過自我僱傭的方式實現了就業,同時也是一種創業形態。要促進各群體的就業創業,不僅要依靠穩崗援助政策,還需要在技能培訓、職業教育等相關政策上發力,讓大家在市場競爭中提升自身能力、積累人力資本,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努力、人人共享的機制。
第三,保障和改善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針對現有的低保群體,要防止因病、因災返貧,確保絕對貧困消除的成果不再出現波動。據粗略統計,我國低保群體有上億人,脫離絕對貧困後,慢慢有機會從低收入變成中等收入,其中的關鍵在於提升他們的能力。
第四,促進社會流動。進一步加大社會改革的力度和步伐,促進人的自由合理流動。比如,以家庭為單位的人口自由遷徙,實際上也是整個家庭在尋找機會,這種流動會給城市政府帶來很大的管理壓力,如果相應的社會治理跟不上,可能就會出現風險,導致這種人口流動的停滯。
第五,鼓勵和發展第三次分配,在社會營造助人為樂、慈善捐贈的良好氛圍,象徵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發展水平,也體現了社會活力和自我管理、自我組織的能力,比如富人可以創立公益性學校、公益性醫院等。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幫助低收入人群提升能力,而不僅僅提供生活上的救濟,將會成為縮小貧富差距、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作者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作者:□劉尚希
來源: 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