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陣勢,肉菜齊漲。
湖北武漢,往年同期批發價每斤1元的黃瓜,現在已經漲到每斤5元左右。
包頭,以前1.4元一斤的芹菜,漲到了3.5元一斤。
南寧,菠菜、豆苗飆升到15元/斤,香菜漲到了20一斤。
北京,大蔥批發價1.8元/斤漲到3.6/斤,圓白菜也由2元/斤漲到4元/斤。
今年6月以來蘿蔔、白菜、菠菜、芹菜、苦瓜,番茄等蔬菜價格上漲幅度超過100%。
這一波菜價上漲,直接把人們漲懵了,沒見過這種陣勢。
農業農村部資訊中心資料顯示,10月15日至22日期間,全國286家產銷地批發市場19種蔬菜平均價格為4.87元/公斤,比前週上升11.6%,同比上升27.4%。
不光是菜價,今年跌到地板的肉價,也開始不安分了。
近期豬肉批發價格出現反彈,從10月12日的17.5元/公斤上行至了29日的22.5元/公斤,反彈幅度達到了28.6%。
豬肉、前槽、五花,全都在漲。
前槽從10.8元漲至11.8元,上漲9%;精肉從13.8元漲至15.8元,上漲14%;
下五花從15.8元漲至19.8元,上漲25%;腰排從19.8元漲至25.8元,上漲30%。
什麼原因?
蔬菜漲價,是因為天氣。
2021年,沒有秋天,太冷了。
氣溫快速下降,影響蔬菜生長速度,降雨增多,又影響蔬菜和運輸、採摘。
山東、河北和河南等蔬菜主產區蔬菜供給受限,供給不足,推動價格大幅上行。
加上今年種子、化肥、農藥價格也在漲,拉高蔬菜種植成本;汽油和柴油漲價,帶動運輸費用增加,也助推了菜價上漲。
豬肉漲價,是因為需求旺季+收儲。
進入冬季,南方做臘肉、灌腸的需求增加,從生豬定點屠宰企業屠宰量來看,進入冬季屠宰量會季節性攀升。
從7月份開始啟動第一輪儲備豬肉收儲工作,7月7日公開競價收儲凍豬肉2萬噸,7月14日收儲1.3萬噸,7月21日收儲2萬噸,合計完成收儲5.3萬噸。
10月10日,又進行了第二輪第1次儲備豬肉收儲,收儲3萬噸。
菜肉都在漲,CPI肯定會有反應。
國盛楊業偉指出:豬肉和蔬菜反彈,將分別拉動CPI同比上行0.14和0.38個百分點。
預計10月CPI同比將回升至1.5%左右,11月將上行至2%以上。
我知道,伴隨著菜肉漲價,各種渲染焦慮的文章和觀點又大行其道。
其實沒必要。
蔬菜生長週期短,大多在2個月以內,隨著後續蔬菜供給的恢復,價格肯定會回落,漲勢沒後勁。
天氣好轉之後,葉子菜長得很快,只要抓緊採收,11月上旬供應就能接近正常水平。
從高頻資料來看,28日以來,蔬菜價格已經有小幅回落的跡象。
目前在田的蔬菜有1億畝左右,與去年同期相比還在增加。
再退一步講,就算考慮到旺季因素,冬季蔬菜的主產地集中在廣東、廣西、雲南、四川、浙江、福建、海南,受淹和推遲定植時間,甚至再考慮到拉尼娜現象的影響,最多也就維持兩三個月的價格高位,不會長久。
肉價也一樣。
供需結構根本沒變化,9月份全國養豬場虧損面達76.7%。
8月份,規模場新出生仔豬數量3348萬頭,創本輪生豬生產恢復以來新高,同比增長31.1%。
按照生豬自然規律,明年2月份生豬出欄量同比將增加約三成左右,豬價很可能要下降。
東北證券沈新鳳預計,這一輪超級豬週期的下行階段,會再持續半年以上。
肉價、菜價在躁動,房價卻在冰凍。
70城房價資料非常差,七成城市二手房價格下跌,北上廣深房價全線下跌,新房價格下跌拐點確立,6年來首次轉跌, 一二三線城市二手房價格全部由漲轉跌。
新房方面,湛江、瀘州下降1.0%,唐山下降0.8%,昆明、牡丹江、常德下降0.7%,桂林下降0.6%,哈爾濱、秦皇島、岳陽、韶關、大理下降0.5%。
二手房方面,牡丹江下降0.8%,哈爾濱下降0.7%,呼和浩特、上海、貴陽、唐山下降0.6%,太原、深圳、昆明、烏魯木齊、南充下降0.5%。
注意,7月份和8月份新房環比下降的城市只有16個和20個,9月份增至36個。
二手房7月份和8月份環比下降的城市僅有26個和34個,9月份增至52個。
一句話:房價下跌城市直接翻倍!
房價拐頭的趨勢,正式確立。
菜價肉價向上,房價向下,與這個過程同步的,是教育雙減持續加碼。
29號六部門發通知,學科類和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要全額納入監管範圍,採取銀行託管、風險保證金的方式對預收費進行監管。
不準使用“培訓貸”,收培訓費必須交稅開票,嚴格執行教育收費公示制度,納入誠信建設,六部門會定期共享監管資訊。
從7月份雙減檔案落地開始,從多校劃片到教師輪崗,從課外培訓到課後服務,從教師待遇到學校考核,雙減大督查,每兩週對各省“雙減”工作落實進度進行通報,嚴查一對一私教,這一次,教育“雙減”整頓力度之大,遠超預期。
肉價、菜價、房價的波動,教育下決心減負,把這幾個現象聯絡起來,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民生領域的“三座大山”,已經進入了“攻堅期”。
“三座大山”,是住房、教育、醫療。
蔬菜和豬肉,這種受供需影響,價格大幅波動的品種,充其量是居民短期消費支出上升。
只要產能恢復,運輸通暢,價格修復非常快,前兩年豬肉快上天了,現在怎麼漲得怎麼跌回來。
住房和教育不一樣。
從2013年開始,居住支出在居民個人消費支出中的佔比就已經突破了20%,是除食品以外的第二大類支出。
截至2020年末,居住消費支出佔居民個人消費支出的比例達到了25.8%,較上年大幅提高了1.6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居民消費支出的1/4,都被花在了居住上。
中泰楊暢的報告指出:由於房價上漲會推升購置成本和按揭還款壓力。即使根據公開資料,以2013年為基期,上海住宅成交均價指數的走勢也要明顯超過製造業專業技術人員工資指數。
這就意味著:在實體經濟中的專業技術人員,購房壓力是在加大的。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2020年,我國人均消費支出約為2.1萬元,其中人均居住消費支出約5200元,佔了四分之一。
注意,所謂居住消費支出,重點是“消費”這兩個字,也就是房租、維修、水電暖費用等。
如果考慮到房貸收入比,情況更不樂觀。
2004-2018年,房貸收入比(居民房貸餘額/可支配收入)從16.2%增至47.6%,帶動居民債務收入比(居民債務餘額/可支配收入)從28.6%增至88.4%。
有房族趁著房價飛漲,財富迅速膨脹,他們還能用增值後的房產抵押融資,進一步擴大與無房者的收入差距。
房產又跟“孩子入學”捆綁,不在城裡買房,就沒辦法讓兒女享受好的教育。
就算曆經千辛萬苦,在城裡安家落戶,背上高額月供,子女的教育投入又深不見底,“別人孩子都上,自己孩子可能會輸在起跑線上”,家長父母之間的“雞娃”、“內卷”愈演愈烈。
菜價和肉價,跟住房、教育帶來的壓力比起來,連毛毛雨都算不上。
所幸的是,今年我們看到了政策的決心。
農產品、消費品,價格可以隨行就市,用市場調節之手就能解決。
三座大山不同。
房價緩降、教育減負、醫藥集採,政策介入的力度越來越強,效果會隨著時光流逝,逐步顯現。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切交給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