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3的內容分別為
嫦娥5號
嫦娥五號(Chang'e5),由國家航天局組織實施研製,是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月球探測器,為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
2020年11月24日,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並將其送入預定軌道。11月28日,嫦娥五號進入環月軌道飛行。11月30日,嫦娥五號合體分離。12月1日,嫦娥五號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著陸。12月2日,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取樣及封裝。12月2日,嫦娥五號完成月面自動取樣封裝。12月3日,嫦娥五號上升器將攜帶樣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預定環月軌道。12月6日,嫦娥五號上升器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將樣品容器轉移至返回器中。12月6日12時35分,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與上升器分離,進入環月等待階段,準備擇機返回地球。12月8日,嫦娥五號上升器受控離軌降落在預定落點。12月12日,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實施第一次月地轉移入射。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著陸地球。
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務,也是截至2020年12月中國航天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實現了中國首次月球無人取樣返回,助力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
奮鬥者全海深載人潛水器
奮鬥者號是中國研發的萬米載人潛水器,於2016年立項,由蛟龍號、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的研發力量為主的科研團隊承擔。2020年6月19日,中國萬米載人潛水器正式命名為奮鬥者號。
2020年10月27日,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達到10058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11月10日8時12分,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重新整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11月13日8時04分,“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再次成功下潛突破10000米。11月17日7時44分,“奮鬥者”號再次下潛突破萬米。11月19日,“奮鬥者”號再次突破萬米海深複核科考作業能力。
2021年3月16日,“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在三亞正式交付。7月18日,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的研製專案成功收官,並順利透過綜合績效評價。10月,“奮鬥者”號已在馬裡亞納海溝正式投入常規科考應用。10月8日,“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抵達三亞錨地。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群聚資訊素被認為是蝗蟲聚群成災的最關鍵因素,然而在50餘年的研究中,沒有一種化合物能符合群聚資訊素的所有標準,特別是沒有野外種群驗證證據。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團隊發現了一種釋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4VA),其對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不同發育階段和性別都有很強吸引力,能夠響應蝗蟲種群密度變化。透過定位在錐型感器中的嗅覺受體OR35,蝗蟲能夠快速感應4VA從而聚集。實驗證明,4VA對實驗室種群和野外種群均具有很強吸引力。該研究不僅揭示了蝗蟲群聚的奧秘,而且使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在國內外引起較大反響。美國科學院院士萊斯莉·沃斯霍爾在同期《自然》上為該項工作撰寫專文,德國馬普化學生態研究所所長比爾·漢森對該項工作給予高度評價。
華龍一號
我國科技工作者認真總結30餘年核電研究設計經驗,並汲取世界核電發展中的經驗教訓,形成了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代核電型號——“華龍一號”。“華龍一號”設計全面平衡地貫徹了核安全縱深防禦原則和設計可靠性原則,設定多道屏障增加安全係數,以確保生產活動均置於防禦措施的保護之下,創新性地採用“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的安全設計理念,使得核電站能夠在極端情況下維持系統執行,大幅提升抗震能力,更好地保證安全。
國際機構專家認為:“‘華龍一號’在設計安全方面是成熟可靠的,其在成熟技術和詳細的試驗驗證基礎上進行的創新設計是成熟可靠的。”2015年5月,“華龍一號”落地福建福清;2021年1月,“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範工程福清5號機組投入商業執行,從核島澆灌第一罐混凝土到商業執行僅用了68.7個月,是唯一按期完成的全球三代核電首堆。“華龍一號”成為當前核電市場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電機型之一。
古DNA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溯源
本研究首次以古基因組資料明確中國 8400 多年前的古南方人群是南島語系人群的祖先來源,以確鑿的遺傳證據證明了南島語系人群與東亞南方大陸人群之間的聯絡。同時修正了之前以頭骨形態學為研究手段、有關東亞與東南亞祖先人群的「兩層假說」( Two Layers Model), 認為以奇和洞人和亮島人為代表的古南方人群與現今東亞人群、南島語系人群有著直接而延續的遺傳關係。
來源:原地實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