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TM|項賢媛等揭示小膠質細胞介導的炎症反應改變腦能量代謝,助力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診斷
來源:BioArt
葡萄糖是腦細胞主要燃料。人類大腦約佔總體重的2%,但它消耗了全身葡萄糖源能量的20%。18F標記的氟代脫氧葡萄糖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葡萄糖-PET)被廣泛用於檢測腦葡萄糖攝取量,從而間接衡量神經元損傷程度。然而,葡萄糖-PET缺乏細胞解析度,無法辨別對PET訊號有貢獻的細胞型別。
近日慕尼黑大學Matthias Brendel和Christian Haass課題組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線上發表了文章,修正人們對腦葡萄糖-PET成像的理解,助力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診斷。該文章闡述了葡萄糖-PET訊號直接受大腦中的免疫細胞葡萄糖攝取量的影響,大腦中的免疫細胞的活動狀態是導致患者早期葡萄糖-PET訊號改變的原因。
閱讀連線:
STM|項賢媛等揭示小膠質細胞介導的炎症反應改變腦能量代謝,助力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診斷
2,研究 | 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探究靜息狀態下的自發思維
來源:中科院心理所
出聲彙報自然語言處理分析流程圖傳統的心理學研究主要考察了外部導向的、任務誘發的認知過程/心理活動,而很少關注個體內部驅動產生的自發思維活動。自發思維(self-generated thought)是個體沒有特定目的地產生的一系列動態變化的思維活動,是一種普遍而複雜的現象,與大腦的內在活動密切相關。
近日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嚴超贛研究組採用出聲彙報(Think-aloud method)的方式來實時考察個體的自發思維流,並結合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的方法對自發思維內容進行量化分析。該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框架,即採用自然語言處理檢測靜息狀態下的自發思維,擴充套件了對自發思維內容的研究,並適用於靜息狀態的大腦功能成像。該研究結果發表在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上。
閱讀連結:
3,【一起讀文獻】Molecular Psychiatry:小膠質細胞來源LAG3參與應激引起的抑鬱樣行為
來源:小崔和他的小夥伴們
儘管有證據表明小膠質細胞與重度抑鬱症的病因學和病理生理學有關,但小膠質細胞在抑鬱症中的作用是複雜的,一些研究表明抑鬱症與小膠質細胞啟用有關,而另一些研究表明抑鬱症與小膠質細胞的減少和退化有關。同樣,包括抗抑鬱藥物和電休克治療在內的抗抑鬱治療的作用機制也沒有完全被闡明。
近期一篇發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的文章,發現靜息態小膠質細胞並不參與應激引起的抑鬱發生過程,但小膠質細胞來源的免疫基因LAG3參與應激引起的抑鬱樣行為。對正常飼料組抑鬱小鼠進行電休克刺激後Lag3表達降低最為明顯,且在降低正常飼料組抑鬱小鼠Lag3水平後也能夠發揮快速抗抑鬱作用。這些發現提示腦小膠質細胞來源的LAG3可能是新型抗抑鬱治療的一個有前景的靶點。
閱讀連結:
【一起讀文獻】Molecular Psychiatry:小膠質細胞來源LAG3參與應激引起的抑鬱樣行為
4,為何人腦體積持續變大幾百萬年後,又開始縮小?
來源:煎蛋
自從祖先與我們的古代靈長類親戚分道揚鑣,這600萬年裡,人類的大腦體積幾乎翻了四倍。然而,許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在上一個冰河時代之後的某個時間點,人類大腦實際上又開始縮小。如今我們的大腦比生活在10萬年前的早期人類的大腦略小,但沒有人真正知道何時或為何發生這種情況。
近日發表在《生態學與進化前沿》上的一項研究提出了一個令人感興趣的新假說。研究人員分析工蟻的大腦大小、結構和能量使用的模型時,他們發現有證據表明該器官已經適應了在社會群體中變得更有效率。作者認為,也許人類的大腦也同樣被集體智慧所塑造,知識可以分享和傳播。人類的知識可以外化並傳遞給群體中的其他人,在多人之間分配資訊,而不是將其全部儲存在每個人身上。
閱讀連結:
【一起讀文獻】Molecular Psychiatry:小膠質細胞來源LAG3參與應激引起的抑鬱樣行為
5,Addiction Biology:血清外泌體環狀RNA可作為生物標誌物判斷酒精依賴和酒精性腦損傷的程度
來源:外泌體之家
外泌體廣泛分佈於包括腦脊液在內的各種體液,可由星形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等多種神經細胞分泌,並可攜帶核酸、蛋白、脂質等多種生物組分穿透血腦屏障(blood-brain-barrier)進入外周血液,在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和潛在治療上具有獨特優勢。作為外泌體攜帶的生物分子之一,環狀RNA在大腦中表達豐富,其閉環結構使之對核酸酶的水解作用不敏感,可穩定存在於外泌體中。透過檢測外周血液中某些外泌體環狀RNA的表達,可實現低創性監測中樞神經系統內的病理生理過程。
近期,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彭英團隊報道了血清外泌體環狀RNA可作為標誌物有效檢測慢性飲酒患者的酒精依賴嚴重性。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物質成癮領域國際雜誌Addiction Biology上。
閱讀連結:
Addiction Biology:血清外泌體環狀RNA可作為生物標誌物判斷酒精依賴和酒精性腦損傷的程度
6,睡前喝杯牛奶,真的有助睡眠?新研究發現牛奶中讓你睡得更香的,不只有色氨酸……
來源:丁香學術
人們常說,睡前喝杯熱牛奶,可以一夜睡得香甜!根據文獻報道,牛奶促進睡眠的特性主要源於色氨酸,但科學家們還發現了一種稱為酪蛋白胰蛋白酶水解物(CTH)的牛奶肽混合物,可以緩解壓力並增強睡眠。
近日,來自中國華南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趙謀明教授團隊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期刊上發表了研究性論文。該研究比較了CTH和之前已在CTH中確定的睡眠肽α-casozepine(α-CZP)的睡眠增強作用,並探索新的睡眠增強肽,結果表明CTH中的特定肽—YPVEPF,顯著延長了小鼠的睡眠時間。
閱讀連結:
睡前喝杯牛奶,真的有助睡眠?新研究發現牛奶中讓你睡得更香的,不只有色氨酸……
7,Lancet Neurol:從1990-2019年,回顧30年全球卒中負擔與危險因素
來源:神經新前沿
定期更新有關中風及其病理型別的資料,包括其發病率、患病率、死亡率、殘疾、危險因素和流行病學趨勢的資料,對於循證中風護理規劃和資源分配非常重要。全球疾病、傷害和風險因素負擔研究(GBD)旨在為全球、地區和國家層面的這些指標提供標準化和全面的衡量標準。近日發表在The Lancet Neurology上的研究發現,每年中風和死於中風的人數大幅增加,儘管年齡標化率大幅下降,特別是在70歲以上的人群中。與中風相關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和DALY比率最高的是世界銀行低收入組。1990年-2019年期間,中風增長最快的風險因素是高體重指數。
閱讀連結:
Lancet Neurol:從1990-2019年,回顧30年全球卒中負擔與危險因素
8,重返年輕不是夢!這種“運動蛋白”可以提高運動能力,延長壽命
來源:生物谷
每個人都想健康地老去,但是衰老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後果就是代謝和運動能力的下降。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的研究發現,人體在運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激素注射在不同年齡段的實驗小鼠上,都可以提高它們的運動能力,也能增加老齡鼠的壽命。這是一種由16個氨基酸組成的肽類物質,在人體的不同組織器官中都有表達,同時它也隨人體的衰老而減少。研究人員發現的這個蛋白(MOTS-c)就是線粒體具有交流能力的關鍵所在。研究者也將它稱為“線粒體激素”(mitochondrial hormone or mitokine)。這項研究為解決老齡化過程中人體運動能力下降問題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閱讀連結:
審校:Simon
題圖:攝圖網
前 文 閱 讀
1,腦科學日報:解密大腦中負責社互動動的神經元
2,腦科學日報:一天睡10小時還精神不振?需提升睡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