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化是地質學中的名詞,自然界中的內化一般分物理風化、化學風化、生物風化。自然界中岩石的風化成巖一般規律:岩石(不管怎麼來的)→風化(形成氧化物)→搬運、沉積→岩石。玉石是礦物,礦物是岩石的一類,所以玉石在地下環境下的風化與岩石的風化原理是一樣的。
一、出土玉髓質珠飾內風化
1、玉髓質珠飾內風化形成
瑪瑙和玉髓都是以SiO2晶體組成的礦物,瑪瑙是顯晶質,玉髓是隱晶質,視覺表現上瑪瑙有條紋,玉髓沒有條紋,因此瑪瑙和玉髓統稱為玉髓質。
在地下環境下,玉髓質器物在水溶液的中先進行風化淋濾作用,構成玉髓質器物的主要成分是SiO2晶體(相對是穩定的),除了SiO2以外還有可溶於水的方解石和蛋白石,這些方解石、蛋白石溶於水後分解蝕變,從外向內流失,於是形成晶間空隙,然後空隙越來越多就會形成“裂理面”,這是“失”的過程,與此同時,壤液中含有矽、鋁、鐵等氧化物的膠體溶液滲透到“裂理面”膠結作用產生新的物質,這些物質與玉髓質成分是不同的。於是這個裂理面,就是內風化。
2、內風化的視覺反應
內風化的視覺反應,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看不到的,只是在某個角度下能看到裂面的存在。
內風化的感覺是用手摸不到有裂縫的存在。
下面列舉三個書中內風化的例子,因館藏品不易拍到內風化照片,後面以傳世品舉例。
這是一件瑪瑙耳璫,在地下環境中,受到風化淋濾作用,形成了長短不一的多道裂理面,就是內風化,並沒有明顯的滲透膠結物質膠結於裂理面,這些裂理面並不沒有貫穿至表面,在光線的照耀下使得裂理面呈現出多道亮麗的斑面。
圖2 漢代 青海省湟中縣多巴訓練基地墓地出土 圖片來源《解密古代天珠》
這是一顆圓柱狀線珠,在地下受沁過程中風化淋濾作用上珠體,形成了裂理面,在隨後的滲透膠溶液又不斷膠結在裂理面上,形成了與珠體顏色不同的膠結物,以至延伸到珠體表面,形成微細沁裂紋。
圖3 公元前3-前2世紀 西藏札達縣曲踏墓地出土 圖片來源:《解密古代天珠》
這是一顆紅玉髓材質管珠,珠子在受沁過程中形成內風化,裂理面折射出明亮、豔麗的光輝,裂理面延伸至珠體表面,有一部分由於風化淋濾作用表面的晶體剝落,在剝落後的部位又膠結了壤液中的膠結物。
二、傳世玉髓質珠飾內風化
對於傳世瑪瑙珠子內風化是從樸素工藝品所發的影片中知道的,這是第一次聽到內風化這個名詞,而且講解了用紫光手電觀察內風化紋。
1、傳世玉髓質珠飾內風化的形成
與地下器物不同的是,傳世器物不會一直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液體環境中,一些藏傳珠子特別是千年左右的珠子基本上都有內風化,這些珠子形成內風化的原因主要有二個:一是由於珠子常年與身體接觸,汗液會滲入珠體內,形成裂理的機理和壤液一樣;二是珠體在製作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在珠體內部產生內應力,使得珠子內部晶體結合差的地方產生裂理面,珠子在佩戴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或輕或重的碰撞,使得這些裂理面發展,同時在汗液的滲透沁蝕下,在裂理面形成新的物質。
2、用紫光燈觀察內風化
用紫光燈可以明顯的觀察到內風化,風化紋,包漿有螢光反應。
這是一顆藏傳千年纏絲瑪瑙珠子,珠體通透瑩潤,包漿渾厚,表面有傳世磕碰留下的多處磕痕。在紫光燈的照耀下,珠體包漿(特別是磕碰凹坑處)有明顯的熒光反應,內風化馬蹄紋清晰可見。
這是一顆藏傳近千年的瑪瑙珠子,珠體通透瑩潤,有自然的顏色變化,包漿渾厚,表面有傳世磕碰留下的多處磕痕。在紫光燈的照耀下,珠體包漿有明顯的熒光反應,內風化馬蹄紋清晰可見,在不同的顏色分界線有明顯的裂理面。
三、新器物裂理面
新器物的裂理面一是器物原材料本身有裂理面,二是器物在製作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在內部產生內應力,使得內部晶體結合差的地方產生裂理面。這些裂理面在器物剛製作好時並不清晰可見。
這是本人的一個隨身墨玉玉佩,有十多年時間,在二三年前的夏天發現有一道裂紋(紫光燈泛白的細線),用手摸不到,過了夏天就又看不到了。
四、總結:
1、內風化(裂理面)在出土器物、傳世器物和新器物上都可能會有;
2、判斷器物的新老不能以有沒有內風化(裂理面),而是根據內風化(裂理面)的新老來判斷。
作為一個古玩愛好者,古玩的小學生,認識肯定有不足和錯誤,希望專家老師朋友們批評指正。歡迎關注、評論、轉發。
參考資料:
1、巫新華 戴君彥著 《解密古代天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