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熱是什麼?就是體內有溼氣的同時又多了一點熱邪。
溼氣產生於脾,在體內鬱積得久了,就會化熱,形成溼熱。脾把溼熱煉化出來,緊接著,它會向上遊走到肺,除了肺,溼熱還容易去到哪裡?我告訴大家,去到肝。
所以體內有溼熱的人特別容易口苦、容易痛風、容易有各種難言之隱,比如白帶異常、陰囊潮溼等等。再結合肝經循行圖來看,路線剛好吻合。
這個時候可以吃上一點二妙丸,如果溼重於熱呢?就得以祛溼為主,清熱為輔,給大家說上一張方子,三仁湯。
出自清代名醫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吳鞠通大家可能不太瞭解,但銀翹散和桑菊飲一定有不少朋友聽說過。
這些家喻戶曉的名方就是出自吳鞠通之手。吳鞠通不光醫術精湛,為人呢也十分低調,別人誇他頗有建樹,他謙遜地說這鑽研醫學呀就像是鑽木,前人已經鑽了九分,我不過是在這九分的基礎上貢獻了最後一分力量而已。
再說回三仁湯,大家不要以為三仁湯只有三味藥,它實際上有八味藥組成,有一首很有意思的小方歌,是這麼講的:“三人爬竹竿,撲通滑下來。”說的便是三仁湯。
把這首方歌拆開,就是三仁湯的組方:
杏仁、生薏苡仁、白蔻仁、白通草、竹葉、厚朴、滑石、法半夏。
三仁湯的妙處在於它是從上中下三個部分來把溼熱逐個擊破。
上焦,也就是心肺這一塊兒,由杏仁把守。我們知道肺與大腸是相通的,就是說這兩條經絡是相通的,如果把肺想象成一個茶壺,那大腸就好比是壺嘴。
杏仁宣肺氣,杏仁把壺蓋微微開啟,壺裡的水順著壺嘴流下得就很快。說白了杏仁的作用就是讓上焦的水溼往下走,透過腸道排出去。
白蔻仁守住中焦,中焦大體可以認為是脾胃。
白蔻仁的身份除了是藥材,它還是一味香料。芳香的藥,能讓臟腑恢復活力。脾胃被水溼困住以後,一天到晚呵欠連連,提不起精神,但是呢一聞到白蔻仁的香味,立馬就清醒了。脾胃一旦恢復運轉,那溼氣自然就少。
下焦的溼氣要怎麼辦呢?這下焦的溼氣呀最好的出路就是讓它從小便而去。誒,薏苡仁就派上用場了。薏苡仁煮水,煮好以後基本上沒什麼藥味,但是它喝下去以後呢就能淡滲利溼,可以把身體裡一些黏黏稠稠的溼濁淡化,然後引入膀胱經,透過小便排出去。
因為清的是溼熱,所以這裡用的是生薏苡仁,生薏苡仁帶點涼性,炒過以後要溫和許多。
也有醫家把這一過程概括總結為:宣上、暢中、滲下。
好,接著往下看。通草的作用就像它的名字一樣,通。通草的地方在哪裡?就在三焦。
三焦是水液執行的通道,也是氣機執行的通道,通草負責把三焦打通,古醫書上說:“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這樣一來,水火氣機就能暢通無阻。
滑石,古人對它的描述是“上能清水源,下可通水道,滌盪六腑之熱。”意思是說,滑石能把上中下三焦的溼熱之氣通通排出去。
厚朴可以行氣,讓氣機動起來,一方面氣行則溼化,另一方面溼氣聚集在三焦,也會影響氣機的執行,所以在祛溼的方子里加一點氣藥是很有必要的。
半夏在這裡可以防止溼熱化痰,半夏是化痰良藥,效果非同凡響,這一點毋庸置疑。
竹葉清熱,主要是透過小便把熱氣帶出去。
說實話,這裡頭的藥材大多很平淡,沒有大苦大寒,但是呢組方又很嚴謹,有自己的排兵佈陣,對此,清代名醫徐大椿是這麼評價的:“治溼不用燥熱之品,皆以芳香淡滲之藥,疏肺氣而和膀胱,此為良法。”
三仁湯做到了。
三仁湯清熱祛溼,適合溼大於熱的情況,溼要多一些,熱呢有那麼一點苗頭,但沒有很重,這一型別的人舌頭一伸出來,舌質紅,舌苔白薄膩,同時小便短黃。
如果熱比較重了,還要再加金銀花、連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