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爆發,美國本土遭受了自“珍珠港事件”以來最嚴重的一場恐怖襲擊。
同年11月10日,在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上,中國入世議題被正式透過。經過了15年的等待,中國復關、入世,開啟了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
許多人將中國得以加入世貿的關鍵因素歸結於“911事件”,認為“911事件”讓美國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了中東、轉移到了恐怖組織身上,這一定程度上給中國的崛起創造了時間和空間。
然而深度分析,這一論調未免過於淺顯。
但不可否認的是,以“911事件”和“中國加入世貿”這兩件大事為關鍵節點,中美兩國的國運確實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方向。
時至今日,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蜜月期後,中美兩國之間的關係逐漸降至歷史最低點。中美貿易戰的開打以及拜登上臺後針對中國的一系列措施無不表明中美之間已經處於“擦槍走火”的邊緣。
而縱觀“中美對峙”以來雙方之間的你來我往,我們也能清楚地看到,中國的崛起已成必然,而強大如美國也註定會有崩盤的一天。
20年風雲變幻,運籌帷幄的美國一定沒有料到中國加入世貿會產生如此多的連鎖反應,而對於中國來說,15年的堅持就是在期待著如今的盛世、期待著重新崛起的一天。
1、中美世紀談判
從1986年中國正式向“世界貿易組織”前身“關貿總協定”遞交復關申請到2001年中國成為世貿組織的成員國,這場“世紀談判”前後跨越了15年。
在這15年間,中國換了4任團長,而美國則更換了5任貿易談判代表。雙方馬拉松式的談判顯示出了中國入世的艱難,也顯示出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入世的審慎態度。
對於美國來說,隨著蘇聯的解體,世界上再沒有一個國家能阻擋其前進的腳步。當時的世界完全是由美國主導的世界,而出於意識形態以及歷史等方面的諸多原因,中國並非是美國能夠放心的盟友。
一旦將中國納入這一世界貿易體系,則意味著中國能在規則範圍之內合理地承接許多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這對於中國來說是巨大的機遇。
然而美國當局和世貿組織的相關負責人卻始終難以對中國卸下防備。雙方意識形態領域的巨大隔閡、中國秉持的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成為了中國入世的最大阻礙。
而對於當時如日中天的美國來說,這漫長的15年是美國對中國的考察期,美國在觀察中國發展的潛力有多大,同時也在針對中國加入世貿後可能會出現的情況進行佈局。
因此,在這段時間裡,我們承受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太多的屈辱。從1996年臺海危機到1999年南聯盟大使館被轟炸,再到2001年的南海撞機事件,美國將霸權主義、強權政治運用到了極致。
而面對中國亟待發展的迫切要求,當時的中國政府選擇了忍耐,選擇了嚴正抗議和正常交涉,而沒有做出一些過激的舉動。
中國政府的退讓滿足了美國“橫掃世界”的虛榮心,也潛移默化地消解了美國對中國的許多顧慮。
沒有人認為當時GDP僅有1.3萬億的中國有能力與GDP高達10.6萬億的美國抗衡,因此,雖然仍將中國作為潛在的對手,但此時的美國已經開始考慮中國入世的可能性。
而“911事件”的爆發確實不失時機地給中國入世提供了一個契機。
恐怖組織投向紐約世貿雙子星的炸彈炸醒了美國人的美夢,也讓美國政府迅速從喧囂浮華的盛世中驚醒並將槍口指向了中東、指向了阿富汗,而中國此時在反恐問題上的表態也讓美國逐漸明確了態度。
為了穩固其世界霸主的地位,美國計劃透過“中國入世”來攪亂世界格局。扶持中國以抗衡日益崛起的日本、歐盟和俄羅斯,美國仍然想坐收漁翁之利。
也正是在這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中美之間終於達成了一致。從短期來看,中國加入世貿對於美國來說絕對是名利雙收。
一方面美國可以透過中國龐大的市場獲取巨大的收益。擁有近13億人口的中國能提供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這不僅能奠定其世界工廠的地位,而且能使中國成為美國產品的傾銷市場。在買賣之間,美國可以兩頭賺錢,而以中國的人口和市場環境來看,中國還可以給美國打很長時間的工。
因此,美國人只要坐在家中就可以數錢數到手軟。而對於中國來說,這無疑是中國讓渡了一部分國企和私企利益換來的發展機會,至於效果如何則需要時間來驗證。
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說,中國這樣一個大體量的國家下場註定會攪亂世界市場格局。從低端生產到產業鏈轉移,中國能承接全球絕大多數的中低端產業轉移,而這無形當中就會衝擊日本、歐盟等主要經濟體在世界產業格局中的地位,並進一步稀釋其產業結構。
放眼全球,除美國外,沒有一個國家能支撐得起一套近乎完善的產業佈局,而中國吸納了各國的低端產業之後勢必會讓日本、歐盟等國不能兩條腿走路。“百花齊放”之下,美國一超的地位只會越發穩固,美國不必親自動手就可以阻止日本和歐盟的高速發展。
另外,美國同意中國入世還是從金融角度考量後的慎重選擇。在克林頓主政白宮期間,美國經濟高速發展,進入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牛市,而索羅斯席捲東南亞更是讓華爾街賺的滿缽響,這直接導致了小布什上任後美國財政竟然有所盈餘。
但長時間的牛市過後必然會有一場金融危機。從美國的角度來說,美國希望下一場金融危機發生在中國,這樣美國依然可以舉起“美元屠刀”進入中國市場收割韭菜。因此,中國入世之後發展得越好,美國就能在下一場金融風暴中獲得更多的收益。
所以綜合以上幾點因素,美國選擇了允許中國入世。
此時的美國正做著“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美夢,而此時的“燈塔國”確實有俾睨天下的底氣。
2、中國加入世貿的意義
15年的磋商談判使得美國在中國入世上吃盡了紅利,因此,對於中國2001年入世,美國自然是樂見其成。
而對於中國來說,加入世貿組織雖然是風險與機遇並存,但當時的中國更需要這個機會,來擁抱世界、擁抱經濟全球化。
加入WTO不僅意味著中國商品在進入國際市場時能有平等和公正的待遇,而且還意味著中國能分享經濟全球化的成果,能真正地融入到全球產業鏈之中,實現經濟的快速騰飛。可以說,只有加入WTO,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改革開放才能迎來最徹底和最深刻的變革。
因此,雖然在與世貿組織、與美國的談判上困難重重,雖然當時的中國政府面臨著國際和國內的雙重壓力,但中國還是在堅定不移地推動著談判進行。
在長達15年的時間裡,談判桌即是戰場,如何在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前提下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達成共識,中國貿易談判代表們殫精竭慮。
2001年11月10日,中國正式加入世貿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在新世紀的伊始,美國滿心歡喜地暢想著其下一個盛世。而對於中國來說,中國註定會成為這個時代最閃亮的底色。
如今回頭來看,中國加入世貿的意義已經不止於貿易領域,而是影響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
從外貿體制來說,自加入世貿後,中國的外貿領域成為了開放力度最大的領域,允許外資進入中國市場使得中國直接參與到了全球化的生產之中,在這過程中所帶來的技術以及企業管理等方面的變革不僅擴大了我國的生產規模而且還活躍了投資市場,使得中國的經濟、金融等領域都取得了飛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日趨完善。
而從關稅的角度來看,中國對海關體制以及關稅方面的變革使得我國能夠同國際標準接軌,而標準化的制度又能反過來促進貿易的發展,最佳化國際國內的資源配置。在以WTO為基礎的多邊貿易秩序的指導下,我國的對外貿易體制日益完善,這也使得我國能更好地利用規則來進行多邊貿易,並能在國際經濟市場中爭取到更多的話語權。
而最為關鍵的則是中國加入世貿以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倒逼了國有企業的自我變革與成長。舊有的計劃經濟體制的頑疾被逐漸打破,在“看不見的手”的指導下,國有企業必須面臨來自外資和民營企業的雙重挑戰。
這一方面促使國有企業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企業重組的步伐,另一方面也強化了企業的競爭意識。國外先進的經營思想和經營理念進入中國,中國企業家從思想上完成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真正轉變。
雖然在短時間內形成了一股“下崗潮”,但在這之後,中國真正意義上進入了改革創新的時代。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廣闊的就業空間,中國在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中國人也正走出國門,實現了與世界的同步和接軌。
在加入WTO以來的20年間,中國經濟實現了指數增長,相較於20年前,中國GDP增長了近10倍。
如今,我國GDP已經穩居世界第二的寶座,而曾經不可一世的美國卻也對中國的崛起無可奈何。當年的“廣場協議”生生遏制住了日本崛起的腳步,但時至今日,美國縱使對中國使盡手段卻也難以撼動中國的根基。
回顧過去20年,美國絕對是苦樂參半。以2008年的金融危機為標誌,中國所走的路離美國所期望的越來越遠。
從2001年到2008年,中國按照美國的期望為美國輸送了數不盡的鈔票,而等到2008年金融危機在美國爆發後,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已經無力支援美國在全球“開炮”。
相反,我國為了對沖美國金融危機風險進行的4萬億基建投資卻為中國的崛起插上了翅膀,中國的基建和城市化建設也因此狂飆突進,進入了新的階段。
毫無疑問,美國對自身實力的過度自信和對中國的輕敵放大了中國入世所帶來的雙重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在這20年間,是中國和中國人民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才換來了如今的輝煌。
3、中美貿易戰及以後
CCG創始人王輝耀說:“WTO是中國最好的天然貿易防線,中國最需要做的就是守住WTO這套體系,並在其中作出更大的貢獻”。
隨著世界單邊主義的盛行,中國遭遇了自加入世貿以來最大的困境。在中國逐漸成長為世界一極的過程中,美國再難透過各種手段遏制中國的發展,因此,從檯面下的暗流湧動上升為檯面上的明火執仗也已成必然。
從奧巴馬高調重返亞太到特朗普任期內與掀起了中美貿易戰,再到如今拜登在世界範圍內合縱連橫大搞對中國的包圍圈,如今中國不僅在經濟貿易領域面臨著頗多阻滯,在軍事外交上也時常處於風險之中。
然而美國看似咄咄逼人的舉動背後卻昭示了其實力的下降和全球霸權統治的終結。中美貿易戰中中國的不落下風已經預示了一個訊號,即如今的中國已經有能力和底氣抵抗美國的一系列“制裁措施”。
中國所謀求的是在維護WTO公平性的基礎上,在爭端解決機制內合理解決矛盾。經濟全球化仍是大勢所趨,單邊主義註定不可能實現。
而從兩國發展的角度來說,或許從加入世貿的那一刻起,中國就已經開始了對美國統治格局的挑戰。
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美國元氣大傷,而2015年美國掀起的對華金融戰失敗則標誌著美國企圖利用美元來收割中國改革成果的計劃破產。
在美國允許中國入世的幾大企圖中,利用金融戰爭打擊中國是最終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因此,對華金融戰的失敗則意味著美國已經不能從中國入世中獲得好處。
換句話說,如今的中國已經不在美國的控制之下,在加入世貿14年後,中國真正意義上成為了世貿規則的參與者和制定者,所以,中美貿易戰中雙方的勢均力敵也是必然。
對於當下的中國來說,加入世貿的紅利已經逐步顯現,而如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實現由製造業大國向創造業大國的轉型則是社會各界都必須思考的一項重大課題。當年的堅持和妥協換來了如今的盛世繁華,眼前的利益不過是過眼煙雲,重要的是誰能笑到最後!